查看原文
其他

白话《楞严经》卷一

荆三隆 邵之茜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敦煌西千佛洞第十一窟释迦说法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者按:在《楞严经》中,通过著名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佛陀阐释的是心性(或空性、佛性)在哪里?算是佛教显宗关于“心性”的比较明显的语言引导,之后或许还伴随着实修的指导(类似禅宗的传心印、大圆满彻却之直指),但《楞严经》中并没有记载。


白话楞严经卷一

 

荆三隆 邵之茜 注译

 

我曾当面聆听佛陀的教诲。那时,佛住在舍卫城的祇园寺院。有高僧和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聚集在这里。他们都是脱离了烦恼的有成就的修行者。佛陀的弟子们依佛法修证,能超脱世俗的生死有无,在广大的世界中,成就庄严美好的境地。追随佛陀的佛教法理和美妙无比的教诲,严格遵守律法,做世俗世界弘扬佛法的楷模。用各种形象来度脱众生于苦海彼岸,脱离未来尘世的苦难。其中以名叫大智慧的舍利弗、大神通的目犍连、大勇的拘罗、说法第一的富楼那、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有德的优波尼沙陀等六人为代表。

 

还有无数的声闻、缘觉二乘的修行者,能自度但未能度人的证悟者,也生闻佛法之想,一同来到祇园。随佛陀修行的出家信徒,在安居一齐修行后的自省时期。一切有成就的证悟者来请教认识在修行中所遇到的疑难。恭敬信奉慈悲与庄严,了解凡人所不解的义理。这时佛铺好坐垫后,盘腿端坐,随和安详,为到场的听众解说深奥的理趣。在听佛理的筵席上清净心境的信众,获得了从未听过的道理。如妙声鸟的精美之音,传遍每一个地方。似恒河之沙那样多的证悟者,都来聚集在佛讲经的会场,在这些有成就的修行者中,以文殊证悟者为代表。

 

这时舍卫国王胜军,为救度已故父王在盂兰盆节准备了供给佛陀的斋饭。请佛到内宫,亲自相迎,准备了许多精美的菜肴。同时又亲迎接了各位有成就的证悟者。城中还有德高望重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也同时准备了饭食,站在门口,恭敬地等候佛陀来接受供奉。佛叫文殊悟道者,带领有成就的修行者以及有道高僧分别到各设宴主人家中接受供奉。只有阿难,事先受到外地施主的约请。单独一个人外出未回,来不及参加佛教的这次活动。既没有证悟者同行,也没有法师相伴,独自一人在返回的途中,这一天没有受到供给。

 

这时,阿难拿着乞食的用具,在舍卫城挨家挨户依次化缘。他心中希望能在最后得到饭食,得遇施主。无论干净或不干净,不问是官吏或屠夫。都要有平等的慈悲心,不挑剔身份的卑微低贱,发愿圆满成就一切众生,都能有无数的福德。阿难知道受世人尊敬的佛曾责备须菩提和大迦叶,为只求自身觉悟的修证者在心里对人不能平等对待。钦佩和仰慕佛,广开善缘阐明不分贵贱,化解了各种怀疑和诽谤。他经过了护城河,从容地走出城门。严肃、端庄使人生敬意,恭敬地实行化缘乞食的方法。

 

在这时,阿难因为挨户依次乞食,经过卖淫女住的地方。遭到了巨大的迷幻术的诱惑,淫妇的女儿,借用了黄发仙人的法术,将阿难诱到了屋里的床边。用手抚摸阿难,使他失去了自制力,将要堕入欲海情 波,破坏佛门的戒律和道德规范。佛知道阿难被迷幻术控制,不能自 拔,称用饭就此结束,立即返回寺院。舍卫王和大臣们,德高望重的在家佛教徒,都一同跟随他,想明白佛法的义理。回到寺院后,受世人尊敬的佛从头顶上放射出许多如珠宝般的、能摧毁一切邪恶力量的光芒, 在光芒中生出来灿烂的千叶莲花。佛陀在光明中,化作金身,以莲花坐,宣说神奇的扬善止恶的咒语。令文殊证悟者,持咒前往保护阿难。使邪恶的法术消失,提示阿难幡然醒悟并进而鼓励少女,一同来到佛住的寺院。

 

阿难见到佛,五体投地俯伏叩首且悲痛地抽泣着。悔恨自己从因缘而生以来,一向注重多闻强记,没有修成完全的意志力。十分恳切地请佛开启解说,一切修证者得到解脱的智慧,修行玄妙的静、观、止定, 那一种是先修的方法。这时还有如恒河沙那般数不清的有成就的证悟者和一切证悟涅槃,脱烦恼的修行者,达到声闻、缘觉二乘,归于自身证悟的人,都自愿地欣然听讲。退到自己的座位上,安静地倾听和领会佛祖的神圣教义。

 

这时受世人尊敬的佛,在大众中舒展开他金光闪耀的手臂,用手抚阿难的头顶,告诉阿难和大家。有正定即心念定止,叫大觉悟的最高境地定力的统领。包括满足一切修行方法,一切大觉悟者,都通过这个佛法之门达到了超脱的美妙庄严的坦途,你们现在认真听。阿难五体投地,伏在地上接受佛陀慈悲之心的义理。

 

佛告诉阿难说:“你我血脉相连,情同手足,是堂兄弟。在你当初发愿修行时,在佛法中见到何种特殊的表现形态,从而产生舍弃人世间深深注重的恩情爱恋呢?”

 

阿难回答佛说:“我见你有三十二种特殊的体貌,绝妙殊胜。形体光映四周,犹如闪烁金光的琉璃。心中常暗自思忖,这样的相貌不是情欲爱恋所生成。为何呢?性欲之气粗俗浑浊,由腥气臊味相互构成,脓血混杂,不能产生独有的明净美妙之体,紫气与金光聚集。因此渴望仰慕,随您剃度出家修行。”

 

释迦牟尼说:“说得对,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灵,从因缘和合的有生以来生死不绝,都是由于不知本自澄明的心,本性永葆清净明洁,只是妄念的假想。这种由妄念产生的想法不真实,因此才会有在生与死的烦恼中的周而复始。你今天要探索无上的觉悟,认识真实明净的心性。应当用率直的真心回答我的提问。一切觉悟者,都是用这一方法,从而脱离了生死苦海,都必须用率直真诚的心。由于用真心说直 言,才能由修证之初地证悟到成佛之终地,这中间不能有任何隐瞒曲意的态度和做法。

 

“阿难,我现在问你。当你发愿修证佛理之心,缘于佛陀的三十二种特殊的体貌,用什么来看,谁来渴求这种爱的欲念呢?”

 

阿难对佛说:“世人之尊,产生那样的热爱和渴望,是由心所想、目所观来完成的。由眼睛看见您殊胜的相貌,从而在心中产生渴望热爱的想法。因此我发愿,舍去生死轮回,修证真谛。”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你真正的热爱渴求来源于心中。如果不认识心与眼睛所起的作用,就不能了解眼所见的事物对内心产生的影 响,从而降伏如扬尘般受纷扰的心中妄念。好比一位国王,领土被敌人侵犯时,要发兵讨伐。他的部队首要的任务是应当知道敌人在哪里。使你在心中产生了爱的心念,从而被渴望支配,不能脱离烦恼连绵,轮回不断,烦恼之因,在于心有想,目所观。我现在问你,你的心之所想, 眼之所见,此时又在何处呢?”

 

阿难对佛说:“世人之尊,一切世界之间,有十种不同的众生灵,共同将认识之心安居在身体之内。向上看您如青莲之花的眼睛,就在您的面部。我现在观察事物、听音、闻香、触味的眼、耳、鼻、舌,都在我脸面上。认识事物的心,就在身体之中。”

 

佛启发阿难说:“你此时正坐在我的讲经堂,你观祇陀太子的园林,现在何处呢?”

 

阿难说:“世人之尊,这个宽大的双层楼阁的清净讲经堂,在给孤独长者买下的园林里。现在当年祇陀太子的园林就在讲经堂的外面。”

 

又问:“阿难,现在讲经堂中,先见到什么?”

 

“世人之尊,我现在讲经堂中,先见到您,其次看到大家。从这往外望去,就看到祇树园林。”

 

佛陀再问:“阿难,你望到祇树园林,是如何看到的呢?”

 

答道:“世人之尊,这宽大的讲经堂,门窗豁然大开。因此在堂中,我得以望见。”

 

佛问阿难:“就如你所说的,身在讲经堂,门窗豁然开朗,因此可以望见祇树园林。也有的人,身在讲经堂,看不见我,只看见堂外景物的。”

 

阿难回答说:“世之尊者,在讲经堂不见您,只能看见外边园林清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

 

“阿难,你就是如此。

 

“你的心灵,若一切都明白,那么你现在所明白的心,是在你的身体里,这时首先要认识自身。有许多人们,先观照内身,后观察外部事物。即使不能看见心、肝、脾、胃,长的指甲、头发,筋络的弯转和脉搏的跳动,是应当明白的,怎么能不知道呢?毕竟不能认识于身体之内,又如何能明白外部世界呢?因此应知道,你说觉悟并认识了心灵, 就在身体之内,不是正确的道理。”

 

阿难叩首后对佛说:“我听了您讲的佛法义理,认识到我的心,实在是在身体之外。为何这样说呢?好比灯火,在室内点亮。灯火一定先照亮室内,然后从大门再照到室外的庭院。一切众生灵,看不到身内, 只看见身外。这就如灯火,放置在室外,就不能照亮室内。这个道理是明白的,不会再有所疑惑了。这同您所讲的义理一样,是不会错误了吧。”

 

释迦牟尼又问阿难:“刚才许多出家修行者跟随我在舍卫城中挨户乞食并聚集在一起吃完,回到祇陀园林,我已用完了斋饭。你现在看各位修行者,一个人吃斋饭时,其他人能饱不?”

 

阿难回答说:“不能,世人之尊。为何呢?这些修行者,虽然证悟了真谛,但作为躯体的生命各不相同,怎么能一个人吃斋,能使大家都饱了呢?”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的觉悟了的认识之心,是实在地在身体之外。那么身体与之外的心灵,就互不相干。那么心所知道的,身体就不能感觉到,感觉在身体上的,心中也不能知道了。我现在让你看,我如细白棉似的柔软的手,你眼看见时,心里能知道不呢?”

 

阿难回答说:“能,世人之尊。”

 

佛告诉阿难说:“如眼见心知,又怎么说心在体外呢?所以应当知道,你说觉悟了的认识之心,是在身体之外,这是错的。”

 

阿难对佛说:“世之尊者,如您所说,看不见在体内的五脏,所以心不在身体之内。身与心可以互相认识知道,不互相脱离,因此心不在身体之外。我现在考虑,心应在体内一个地方。”

 

释迦牟尼问:“心现在看在何处?”

 

阿难答道:“这个能明白知道的心,既然不能知道体内,但却能见到体外的事物。如果问我的理解,是潜伏在眼睛里面。好比有人,用透明的琉璃碗,盖住双眼,虽然有东西盖在上面,但并不能阻挡住人的视力。人们的眼睛所见到的,就随时能够加以分别是什么东西。所以我觉悟了的能认识的心,不能见到体内的原因,是因为心在眼睛里面的缘故。十分明确地看到外面的事物,没有障碍,这是心灵潜伏在眼里的缘故。”

 

释迦牟尼又问阿难:“如你所说,潜伏在眼内的心犹如透明的琉璃。那么人如用琉璃眼镜,应当看到山峰河流,能见到琉璃不呢?”

 

“是的,佛祖。这个人用琉璃眼镜时,事实上能见到琉璃。”

 

释迦牟尼问阿难:“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碗盖眼的道理相合,在眼里,那么当见到山峰河流的时候,为何却见不到眼呢?如果能见到眼, 眼睛就如同外面的事物,不能随时见即能知了。如果不能见到眼睛,又怎么能说那明白事物的心,是潜伏在眼中,如琉璃碗盖眼,不碍视力 呢?因此应当知道,你说觉悟了的能认识的心灵,潜伏在眼里,就像琉璃碗盖眼的道理,是不成立的。”

 

阿难对释迦牟尼说:“世人之尊,我现在又有这样的想法。人们的身体,六腑、五藏在体内,眼耳鼻口等七窍在表面。在体内的就不能见到,在身体外部的就看得明白。现在我对您说,睁眼就能看明白的,就称为能见到的外表;闭上眼就什么都见不到,在黑暗中就称为见到的内部。这个看法对不对呢?”

 

释迦牟尼问阿难:“当你闭上眼处于见不到的黑暗之时,这黑暗的境界,和你的眼相对应,还是不相对应?如果与你的眼相对应,那么看不见的黑暗就在眼前,这又怎么能成为身体之内呢?如果认为在身内, 那么在黑暗的屋里,没有日、月、灯的光亮,这屋中的黑暗都成了你的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了。倘若这是不对的,眼与黑暗不对应,又如何能成为见得到呢?倘若离开了对外部所见到,闭眼就能见到身体之内,是相对应的。闭眼所见的黑暗,就称为身体之内。那么睁开眼就能见到身体的表面,又为何不能看见自己的脸面呢?如果睁开眼并不能见到自己的脸面,那么闭眼也看不到体内,闭眼与能见内的看法不能成立。倘若闭眼时,又仿佛见到面目,那么这个能明了知道的心灵以及能观察事物的眼睛,就在虚无的空间,怎能说成是在身体之内呢?假如心与眼都在虚无的空间,自然就并非是你的身体。如心、眼所想所见,都由自身所产生,那么在你面前的我,也就成了你的身体了。当你的眼睛看到的,身体应当并未有觉察。如果你一定要固执地认为,身体与眼有两种感觉。那么心与眼应当具有两种知觉,这样你的这个身体, 应当能成就两个佛身了。所以应当明白,你所讲的眼见到黑暗时,就称为见到了的体内的看法,是错误的。”

 

阿难说:“我曾经听您对出家的僧尼和在家修行的信众宣讲。由于心念产生的原故,从而各种纷扰的事物产生;因为各种事物形态的产生,所以各种想法就从心里产生了。我现在考虑,能产生思想的,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灵,随着各种事物的产生,心念也就跟着产生。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同样也不在表面这三处。”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说的,由各种形态的事物产生各种认识,随时相互对应,心随万物产生。这心若没有形体,那么就不能与各种事物相对应。如果没有形体状态就可以和事物相对应,那么就会有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所组成的十八界之外的十九界,并因此产生七尘,这是不正确的。倘若心有形体,那么你用手撞击自己的身体,你就会知道这种被撞的心识是从身体内产生的,还是从体外进入的呢?如心识是从内部产生的,还应当能见到内脏;若是从外面进入的,也应当见到你的脸部。”

 

阿难说:“看见事物的是眼睛,认识事物的是心不是眼,这种见解没有道理。”

 

佛陀说:“如果眼能看见,那么你在屋里,能见到屋外的门不?另外那些已死的生灵,眼仍尚在,也应能看见事物了。倘若真的能见到, 又怎么说是死了呢?阿难,还有你能够知觉、认识的心灵,如果一定有形体,那么是一个,还是有多个呢?心在你的身体上,是遍及全身,还是不遍及全身?心若是一个形体,那么你用手撞击一个肢体时,其他三肢应当有感觉,倘若其他全有感觉,撞击应当无处不在。若撞击是在所有地方有所觉,那么你的心是一个形体的感觉就不能成立。如果讲心是众多形体的感觉,那么就成了众多的人,哪一个形体是你的呢?如果心是遍及身体各处的,如同上面所讲的撞击的例子。如果心不能遍及全身,那么当你同时摸头和脚时,头有感觉,脚应无感觉。你现在却不这样。因此应当知道心与物相对应,心随物有是不正确的。”

 

阿难对释迦牟尼说:“世之尊者,我也曾听您与文殊等佛弟子,谈事物的真实和本质时您曾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面。那么我认为,心内不见脏器,在外不见面目。内不有知,所以心在内不成立。身与心相对应,又不知己面目,在外部也没有道理。现在知道了心的形态,在身内也不见器官,应当在中间。”

 

释迦牟尼说:“你说在中间,这不能含糊,不能没有一个部位。现在你认为心在中间,中间在何处?因为心所在的地方,应当在身体上。如果在身上,那么在旁边就不是中间,在中间和在体内相同。如果在身体的前边或后边、左边或右边,应有标志、表现,或者无标志、表现。没有标志或表现与无相同,有标志或表现则心没有一个确定的地方。为什么呢?如人以标志作记号,当标志在中间时,从东边看时,它在西 边,从南边看时它又成了北边,标志在身体的位置既然是混乱的,那么你的心就应该是杂乱的。”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间,不是这两种。如您所讲过的,眼与事物互为因缘,见物就产生有的感觉。因为眼见物有不同,但事物本身并不感知。心念就是产生于对所见之物的认识,这就是心的所在。”

 

释迦牟尼说:“你的心如果在眼与物的中间,那么这心的形体,是兼有眼、物二者,还是只是其一?倘若心兼有两体,心体与物体纷杂混乱。物体本身没有知觉,心有知觉,两者是对立的,那么何处是中间 呢?所以兼有二体不能成立,心不知眼的形体,也不同于无知觉的物 体,那么在中间的心,以什么为表现形态呢?所以应当知道,心灵在中间的认识,是错误的。”

 

阿难对释迦牟尼说:“世之尊者,我以前曾听见您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位大弟子,共同宣讲佛门义理。经常讲能觉悟、认识、分别事物的心性,既不在身内,也不在体外,同样不在心与物的中间,没有实际形态。不能执着地认为心有实体,产生意念就称之为心。那么我认为心并不在任何地方,是否可叫做心呢?”

 

释迦牟尼对阿难说:“你说有觉察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心性,并不在某一处。世界的天空、山川鸟兽,所有东西,可以说一切事物的形态, 你都不在心中,是有心或是无心。那么无就好比龟长毛兔生角一样,本来就不存在。这又怎么能说是不执着呢?如有所谓的不执着于有,那么也不能说是无。没有表现形态的是无,不是无却有心的形态。有心的不执着这种念头,又怎么能说是没有执着呢?因此应当知道,一切都不执着的心念,称为觉悟认识的心灵,是错误的。”

 

这时阿难在听众之中,立即从座垫上起身,他袒露着右肩,用右膝着地跪下,两手相合于胸前,恭敬地对释迦牟尼说:“我是您最小的堂弟。承蒙您的慈悲爱护,虽然现在出家修行,但仍特别关注怜悯。所以注重博学多闻,定力不及不能脱离烦恼,不能降伏迷幻邪咒。被邪术搞得晕头转向,沉溺在纵欲的屋里。这都是不知自己真实的心灵在何处。期望世之尊者发大慈悲的怜悯之心,为大家指明修行正念定止的道路。让一切恶人、恶念都堕入深渊。”说完以后,阿难又五体投地向佛陀再拜,与会的信众们都倾心渴求真谛,翘首以待虔诚地聆听佛的教诲。

 

这时释迦牟尼,从面部放射出各种光芒,灿烂夺目,如千百个太阳一样。一切佛所居住的地方,六种运动的形态,摇动、升腾、震荡、冲击、吼声、爆裂声,在一切国土上,都开始显现。佛的威力、神通使一切世界,都汇集到一个真实清澄的境界中。在这个境界里,所有有成就的证悟者,都安详地处在自己的国土中,将两手合掌于胸前,聆听教诲。

 

佛陀对阿难说:“一切众生灵,从本初以来,由各种迷惑,形成妄有的认识,由各种前因,汇集的妄念如凶恶的夜叉。各种修行者,不能成就彻底觉悟,以至于修证到闻法而信和自证觉悟的人,以及其他教派的修行者,各天界的魔王和追随者,都是不能认识两种根本的道理,错误地修证。就好比用水煮沙子,想使之成为美味佳肴,纵使经过长久艰苦的努力,最终也不能如愿。是哪两种根本义理呢?阿难,一是从本初以来的生死轮回,就是你现在和人们所具有的妄有烦恼之心;二是从本初以来本自具有的清净心,就如众生认识中有本觉悟的心性,因各种机缘,生妄念使真实的心性被遗弃。因为人们失却了本心清澄的心性,虽然终日修行,但终归不能觉悟,从而进入生死相续六道轮回的苦难之中。”

 

“阿难,你今天要知道禅定的方法,要脱离生死轮回。我现在再问你,这时佛陀举起如金光闪耀般的手臂,屈五指成拳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了没有?”

 

阿难回答:“看见了”。


释迦牟尼又问:“你看见了什么?”

 

阿难说:“我看见您举臂屈指,如光明之拳,照耀着我的双眼和心中。”


释迦牟尼再问:“你用什么来看?”

 

阿难回答:“我和大家,共同用眼看见的。”

 

释迦牟尼对阿难说:“你现在回答我,佛屈指为拳,如光明照耀你的眼和心中。你用眼可以见到,但你以何为心,来认识我指引光明的拳呢?”

 

阿难说:“您现在是要我证验心在何处。而我用自己的心极尽推理探寻,这个能推理的,我认为就是我的心。”

 

释迦牟尼说:“胡说!阿难,这不是你的心。”

 

阿难惊讶地看着佛陀,立刻从座位上起来,合掌对佛陀说:“这若不是我的心,那么应当叫做什么呢?”

 

释迦牟尼对阿难说:“这是以前的各种事物在你心里形成的虚妄不实的现象所致,迷惑了你真实的心性。这是由你从本初以来至今,持妄为实,如认贼为子一样,失去了你原本常净的心,因此如轮旋转,不能脱离烦恼。”

 

阿难对佛陀说:“世人之尊,我是您宠爱的弟子,心中喜爱您,所以发愿出家修行。我的心不仅只供养佛,以至于一切如恒河沙数量的国土中,都会恭敬供奉一切佛和有成就的证悟者,发广大的勇猛之心,去做一切人们难以做到的事物,所用的就是这种心。纵使诽谤佛法,永绝善报之根,也是用的这颗心。如果这个使我发愿修行的不是心,那么我就是无心之人,如同尘土树木。脱离这个能觉悟、认识的心,就一无所有了。为什么您说这不是真实的心呢?我实在是很惊奇恐慌。此外在座的人们,也无一不疑惑。期望您发大慈悲。启发开导我们这些不能领悟的人。”

 

这时,佛陀启发阿难和各位修证者。希望使他们悟得真实智慧的境界。他在象征着勇猛智慧的座位上,以手抚着阿难的头顶,告诫大家说:“我经常讲一切事物形态的产生,都是由心中所显现的。一切事物的前因、后果,世界上的一切细小的事物,都是由人的心里形成的。

 

“阿难,如果说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形态,以至于一草一叶,一丝一结,探求其根本,都有其形态、本质。即使是虚无的天空,也有名称和状态。何况本自清净美妙澄明的心,体悟一切的心,又怎能没有自己的形态。”

 

“如果你执意认为区分、觉察、观看能认识事物本性的就是心,那么此心就应当能脱离一切事物,如色、香、味、触等感觉,另有自身内在的本性。就像你现在,倾听我讲佛理,因为听到了声音,从而产生了各种想法。即使消灭了一切看见的、听到的、感觉的、认识的心念,在心里幽静清闲,这仍然是对一切事物具有分别,有意念存在。我不是强求你接受有意念的并不是真实的心。但是你对于自己的内心,从细微处揣摩。倘若能脱离对各种事物有所分别的认识,那么这才是你真实的心。如果区别的认识,脱离事物并无形态,那么就只是对事物有所分别的妄影、感觉。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倘若事物变化、消失时,对事物有分别的心也变化、消失,那么心就和龟壳上的毛兔头上的角一样,徒具空名,你修行的身心,也同样归于消灭。这样还有谁的身心在修行和证悟真实的智慧呢?”

 

这时阿难和在座的听众,都哑口无言,若有所失。释迦牟尼告诫阿难:“世间一切修行的信徒,现在虽然能修行成就九种禅定,仍不能证得脱离一切烦恼、妄念,成就佛果,都是由于认为人有生存、死亡,有各种虚妄的意念,错误地认为这是真实的。因此你现在虽然得到了听法而信,博学多闻的成就,但并不能证得圣洁的果实。”

 

阿难听了以后,又不断地悲伤流泪,俯伏于地后,跪着将双手合于胸前对佛陀说:“自从我跟随您发愿出家修行,自恃与您同宗神威自在。常常暗想,无须我自己劳碌修行,您自会给我修持定力。不知佛陀与我修行的身心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失去了自己真实修行的心愿。虽然身体离家修行了,但心却并未修道。好比穷困的孩子,舍去富有的父 亲,逃走去找钱财一样。今天才知道虽然于佛法能博闻强记,但如不修行,就与一无所知没有区别。正如有的人讲的美味佳肴再多,也填不饱肚子一样。世人之尊,我现在被所知、所见,有我、有物这两种烦恼缠绕。就是由于不能认识静寂的真实心性。期望您怜悯我们对佛理认识的浅薄、孤陋,以美妙光明的心开启我们,明确修行的方向。”

 

这时佛陀,从胸中如旋毛处,放出如珍宝的光芒。这光芒闪耀明 亮,有百种、千种色彩。一切物质世界,光芒普照的佛世界,瞬时间都遍布其中。遍布透进了一切梵刹塔寺,从一切佛的头顶,照到阿难和在座的信徒。释迦牟尼告诫阿难说:“我现在为你建立一面佛法的大旗, 让一切众生灵,获得美妙精微细密的义理,使心性明净清澄,得到清净的智慧之眼。阿难,你先口答我,看见我启发人觉悟的光明之拳。这拳的光明,是因为什么才具有的?又如何能成拳?你是用什么看见的?”

 

阿难说:“由佛的全身看如金子,红光闪耀似宝山。从清澄明净中产生,因而有光明。我用眼实在地看见,用五个浑圆手指,握成拳让大家看,因此是拳的形态。”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我今天切切实实地告诉你,那些得到智慧的人,要通过譬喻才能得到觉悟。阿难,比如我的拳,若无我的手,就不能握成拳一样。如果没有你的眼,不能成为你所见的。以你的眼睛,比喻我的拳头,其道理相同不?”

 

阿难说:“这个道理是相同的,世人之尊。既然没有我的眼睛,就不能成立所见到的事物,以我的眼所见,比如您的手能握拳,在事理上是可以相互类比的。”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你说可以相互类比,在事理上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是无手的人,便无拳。但无眼的人,不能说看不见的就是没有的。为什么呢?你可以在路上,试着询问盲人,你看见什么?那些盲人,一定会回答你:我现在的眼前,只有黑暗,见不到其他事物。以这样的道理观察,眼前的黑暗也是一种形态,没有见到并不等于减少了什么。”

 

阿难说:“在盲人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何以见到事物的形态呢?” 释迦牟尼告诉阿难:“那些盲人没有能见的眼,只能观察到黑暗,他们与有眼亮眼睛的人一起处于暗室之中,那么这两种人所面对的黑暗有没有区别呢?”

 

阿难说:“如果是这样,世人之尊。在黑暗中,眼明的人与盲人, 所面对的黑暗,没有不同。”

 

“阿难,如果盲人见到的全是黑暗,忽然得到了视力,可以见到眼前的各种景色,称为眼见;那在暗室的人,只见眼前的黑暗,忽然获得灯光,见到眼前的各种景色,就应称为灯见。如果是灯看见,那灯有见的能力,何必称为灯。另外灯能观察,那么与能看见的你有什么相关 呢?因此应当知道灯光能显现事物,能看见的,是眼而不是灯。眼睛能显现事物,能看见的,是心而不是眼。”

 

阿难虽然听到这样一再的讲解,与大家一起默默思考,但心里并没有觉悟,仍然希望释迦牟尼发慈悲之音进一步宣讲和启开大家。合掌于胸清净于心,伫立聆听佛陀的教诲。

 

这时世人之尊,舒展如白棉纹路似网放射光芒的手,张开有轮相的手指,教诲告诫阿难和听众。“我刚觉悟时,在野鹿苑为陈如、阿说示、摩诃男、跋提、婆沙波等五个信徒,以及在家和出家修行的男女信众说:一切众生灵,不能觉悟和证得佛果,都是由于外界事物的纷扰, 误入烦恼。你们那时,因为什么原因开始觉悟,从而成就了今日的佛果?”

 

这时,陈那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释迦牟尼说:“我现在是资历最老的,在信徒中是最早得到解悟称号的人。因为觉悟了一切事物如幻,悟客尘二字的义理而成就佛果。世人之尊,比如行人投宿旅店,或住宿或者饮食。食宿之后,整理行装上路,无闲暇安然长住。如果是主人,自然不会离开。如果这想法是对的,那么各种妄念不能长久,就称之为客,明净的心性是永存的,就叫做主人。对不能长存不变的事物,就称为客的义理就是这样。又好比天气晴朗,阳光普照,从光线透过的门缝和空隙之中,可以看见空中有许多微尘。尘埃浮动,虚空的天际是静寂的。如果是这样想,澄明静寂的就称为空,浮动的就叫做尘。因此把摇动不止的事物,就称为尘的义理也就这样。”

 

释迦牟尼说:“是的。”这佛陀对着大家,拳屈五个有轮相的手指,然后又展开,伸展开后又拳屈。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什么?”

 

阿难说:“我看见您如百宝的有轮相的手掌,在大家面前展开后又合拢。”

 

佛陀告诉阿难:“你看见我的手在大家面前展开又合起来,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看见的有开有合?”

 

阿难回答:“世人之尊,您的宝手,在大家面前有开有合。我眼见您的手自开自合,不是我认识的自性有开有合。”

 

佛陀说:“谁动,谁静?”

 

阿难说:“您的手在不停地动,而我认识的自性,连静止的形态都没有,又哪有动呢?”

 

佛陀说:“是这样。”

 

释迦牟尼于是从他如宝轮的手掌中,放射出一束宝光在阿难的右边,这时阿难转过头向右看;又放射一束宝光在阿难的左边,阿难则又转头向左看。佛陀问阿难:“你的头现在为何摇摆转动?”阿难说:“我看见您发出美妙的宝光在我左右,因此向左右观看,头自然摇摆转动。”

 

“阿难,你看我的宝光,头向左右转动,是你的头动,还是你认识的自性在动?”

 

“世之尊者,是我的头在动,而我认识的自性连静止都没有,又哪里有摇动呢?”

 

佛陀说:“是的。”

 

于是佛陀对大家说:“假如还有人,不知摇动变幻的形态叫做尘,不长久住定的叫做客。你们看阿难,头自己在摇动,但认识的自性没有动。再看我,手自开自合,但认识的自性并没有舒展、卷屈。为何你们认为摇动的是身体,认为摇动是实有的境遇呢?从始至终,心念生灭不止,这遗失了真实的本性,从而把事物的真实形态颠倒了,认为是实有。使本自真实的自性丧失,认为事物都是自己见到实有的。这样,就在生死轮回之中,不除我的妄见而流转不息。”

 

本文摘录自《白话楞严经》荆三隆 邵之茜 注译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关于“耳根圆通法门”的讨论


古代高僧:玄奘——不畏艰险取经天竺,传播佛教饮誉华夏


智顗——创立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智者大师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下)


鸠摩罗什——两朝皇帝发兵万里掳请而来的译经大师(上)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 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下)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古代高僧:安世高 ▍朱士行 ▍佛图澄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诗与禅:鸟鸣山更幽


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先修禅还是先修密?~南师故事一则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Sant Mat 关于 证知 教导汇集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阿米三部曲:《阿米1:星星的小孩》《阿米2:宇宙之心》《阿米3:爱的文明》全集


《空谷幽兰》全集


《密勒日巴尊者传》全集


濒死体验:《天堂的证据》全集


日本百岁老人的智慧:《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全集


《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全集


《八万四千问》全集 宗萨仁波切


《藏密心要十讲》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