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上)

谢瑞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法显



法显——渡流沙凌沧海第一次西天取经的高僧

 

作者:谢瑞

 

一 立誓求法

 

东晋咸康元年(335)。

 

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平阳郡武阳(今山西省襄垣县)境内的一户农家小院里,人们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着一个小生命的降生。

 

这家人姓龚,世代务农,忠厚善良,生活十分清贫,老伴身体也很虚弱,以致连个儿子都很难养活。

 

正午时分,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啼,大家悬着的心全都放了下来。因为产妇已年近四十,在这“儿奔生,娘奔死”的时刻就多了几分危险。好在母子平安,何况还是个胖小子,这怎能不让这对中年夫妇喜出望外呢?

 

可这欢喜的心情不久便被忐忑不安的神情所替代。想起自己前面三个儿子相继于童年不幸夭亡,夫妇俩终日担惊受怕,夜不能寐,唯恐厄运再次降于怀中的小宝贝。

 

在龚氏夫妇战战兢兢、忧虑重重的担心中,时光已过了三个年头。一天夜里,万籁俱寂,昏暗的油灯下,母亲正在缝制孩子三周岁的新衣服。男主人心事重重地开了口:

 

“孩子他娘,咱儿子过几天就三岁了。三年来,咱们小心翼翼地抚养他,总害怕有个什么闪失,尤其是你为此身心憔悴,头上已白发斑斑了。听人说佛法无边,为求佛主保佑,咱不如将孩子送到附近的寺里, 你看如何啊?”

 

妻子放下手中的针线活,借着昏暗的油灯仔细端详着熟睡中的儿 子,那张圆圆的略带红晕的小脸蛋此时正在睡梦中绽开一丝微笑。望着这张可爱的小脸,妻子抽泣着说道:

 

“我从心里实在舍不得离开儿子,有时梦中都能听到他唤我时那甜美的声音,这副活泼可爱的模样常使我不由得在半夜挑灯来看,一想起他三个哥哥的厄运我就害怕,有时甚至整宿难眠。”

 

“正因为你疼爱他,我才决定这样做的,一来可求得佛主保佑,使孩子健康成长,二来寺院离咱家也不远,我们可常去看望孩子。”

 

就这样,龚家夫妇为求佛主保佑,将自己心爱的儿子,在其过三岁生日那天送到了附近的佛寺度为小沙弥。说来奇怪,由于孩子幼小,有时也回家小住,可一回家中便患重病,住到寺院便无药自愈,从此便不大回家。

 

十几岁时,父母不幸去世。此后,叔父屡逼他回家,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佛法情有独钟,出家的决心反倒越来越大,于是他在二十岁时便受了比丘的具足戒,从而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法名叫“法显”。

 

在寺里,法显品德正直,头脑聪颖,仪轨肃整,深得寺僧和四方居士的崇敬。尤其是他那精进不息的好学精神,更受到师傅们的赞赏。几年下来,本寺及附近其它寺院所藏佛教经典他都一一认真研读了一遍, 可依然不能满足他那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他征得师父的同意,来到了当时佛教十分兴盛的长安。

 

长安远在西周时期就被定为国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兴盛,民风纯朴。东晋十六国中的前秦王朝即以此城为都。优越的地理条件再加上建都的缘故,大批文人墨客纷纷前往,到了后秦姚兴时期, 这里更是人文荟萃,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姚兴登上皇帝宝座后,不忍再睹战场上的残忍厮杀,倡导广行善 事,遍积善德,于是极力崇奉佛教。上有皇室奉行,百姓竞相仿效,一时间,长安的寺院香火极盛,拜佛布施的群众络绎不绝,寺中僧人也因此数量大增,深受四方居士的供养,外地的和尚也纷纷来此云游挂单。

 

法显正是在这时来到长安的。与别的云游僧人相比,法显更珍视这一大好形势,他博览群书,如饥似渴,加之思想敏锐,善于思索,学识增长很快。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在大量涌入寺院的僧人中,也有鱼目混珠之辈,而在佛法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中有关戒律问题的律藏仅有寥寥的二三种,而且词句艰涩难懂,律义暗昧不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律藏的传译不畅,从而形成与经、论二藏的大量传人极不平衡的局面呢?带着这些疑问,法显遍访名师,寻求答案。

 

当时蜚声长安,专攻戒律的昙摩侍(又作野摩持)大师自然成为法显求教的最合适人选。

 

这一天,法显来到大师所在的寺院,拜见求学。待法显说明来意 后,昙摩侍大师开口言道:“我乃西域僧人,托明君之福,来中土弘扬佛法。道安大师让我和竺佛念、慧常等一起翻译关于僧尼轨范及其它清规戒律方面的典籍,如今虽然已经作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够啊。”

 

法显听到这里,喜出望外,忙搭言:“那太好了,这正好可以弥补中土律藏方面的不足。”

 

“只可惜我们翻译所依之本均是来自西域诸国的胡本,辗转而来,未免失之偏颇,且数量极其有限,现在我们译出的《十诵比丘戒本》、《比丘尼大戒》仅能弥补中土戒律未传之不足。”昙摩侍大师惋惜地说。

 

法显略思片刻说:“与其翻译西域所传经法,不如直接翻译天竺所传之真经。”

 

“如此当然很好,可从天竺来的僧人大多只重视经、论二藏,所带律本不多,怎么去传译呢?”

 

“那我们自己去取律本回来!”

 

看到法显那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昙摩侍大师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从此,一个震惊佛门的伟大设想在法显的心中诞生了。一天,他将自己的打算说给同门好友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他说:

 

“当今皇上下诏,组织专人翻译经典,实乃佛门盛事。然佛经源于天竺,中土僧人却不懂梵文,又无梵文之原本,所译经典多是经西域迂回而来,内地僧人不懂西域诸国语言,西域僧人又不善汉文,因此,所译经典往往不易理解,难以成诵,如此下去,我担心中土所诵佛典将失去佛经本色。”

 

在场的其他四位同门深觉法显言之有理,都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

 

“再说佛法有三藏,律藏为数甚少,我想戒律被单独列为一藏,说明它与其它二藏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然而中土律藏数量甚少,表明还有许多律藏经典仍在天竺未被取回,因此,我决定亲赴天竺取回真经。”

 

法显大师这一敏锐的洞察能力,在七年之后被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所印证。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从西域迎来鸠摩罗什,拜为国师, 并敕令在自己的御苑——逍遥园内翻译经典。通过几年的翻译实践,鸠摩罗什于405年深有感触地说:“既览旧经,意多纰谬,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

 

且说就在法显将“亲赴天竺,取回真经”的决定刚说出口,其他四个人均表现出震惊的神情,其中年纪最轻的慧景说道:“师兄有此壮志, 我非常钦佩。只是此去天竺之国,茫茫万里之遥,既要途经无边的沙 漠,还要翻越冰封高峻的葱岭,而且西域诸国连年征战,白骨遍野。如此恶劣的环境,对于年近花甲的您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另一位僧人经过深思熟虑,也开了口:“听说七八年前,庐山的慧远大师派法净、法领西行取经,可不知是因为战乱还是别的原因,他们终未到达天竺,只是在于阗获得华严经梵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您呢?”

 

法显意志坚决,振振有词地说道:“我三岁出家,笃信佛法,幼年好几次身患重病,均是佛主保佑,才使我起死回生。佛的大恩大德我无以报答,弘扬佛法便成为我终生的信条,为此我可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再说有佛恩加持,我会逢凶化吉,渡过难关的。”

 

也许是法显那副自信坚决的神情感动了诸位好友,他们非但不再阻拦,反而当即表示愿与法显师兄一起西去天竺,共求真经。

 

法显得知诸位同门也要加盟,激动地说:“有诸位好友同行,我西行取经的愿望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 西出阳关

 

公元399年的农历三月,长安城内草青莺飞,柳枝摇曳。法显等人求法心切,顾不上欣赏这宜人的春景,匆匆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法显一行共五个人,最长者就是年届花甲的法显,最年轻的是不足而立之年的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三人都在四五十岁之间。他们晓行夜宿,经过近一月的跋涉,便越过陇山(即今陕西陇县西北、甘肃清水县东北),进入乾归国(在今甘肃省境内)。

 

太阳像火把一样将西边的云层染得通红,晚霞下五位求法者经过一整天的奔波,已是饥渴难耐、疲惫不堪了。

 

忽听前面不远处传来悠扬深沉的鼓声,继而便是隐隐约约的诵经 声。法显等人寻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座寺庙,于是大家沉重的脚步马上轻松了许多。

 

他们很快来到寺前,敲了几下紧闭的大门,一位小沙弥开了门。心直口快的慧景抢先说道:“阿弥陀佛!这位小师傅,我们是去西天求法的和尚,今日到此,请让我们进去歇歇脚吧。”

 

小沙弥难为情地说:“这个我做不了主,你们先进来,咱们去问问方丈吧。”

 

法显等人随着小沙弥来到方丈的屋里。只见一位长者须眉染霜,双眼微闭,盘腿打坐,纹丝不动。待小沙弥禀告完毕,长者张开下垂的眼帘,开口道:“何方僧人,去往何处?”法显恭敬地回礼言道:“长老, 贫僧乃内地僧人,从长安出发要去天竺寻求戒律,历经月余,如今身体疲惫,天色已晚,恳请长老让我们住上一宿,明日我们将继续赶路。”

 

方丈打量了一下法显等人,双手合十接着说:“阿弥陀佛!你们有此壮志,实令老衲钦佩之至,只是天气渐热,路途炎热难耐,再说后天就是四月十六,是佛门的结夏日,看你们疲倦的样子,何不在这里一起夏坐,一来可以恢复体力,二来可以避过酷暑,另外还可以给敝寺僧众介绍一些内地佛教的发展情况。”

 

法显一听,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大家一商量,便留下来了。经过三个月的夏坐,他们了解到不少内地无法知道的情况。解夏的第二天, 法显一行辞别了该寺的僧人和方丈,继续向西行进。

 

他们又度过养娄山(即今祁连山东部),来到张掖(即今甘肃省张掖县)附近,谁知由于敦煌太守李嵩谋叛张掖王,使得张掖镇乱作一 团,法显等人差点被当作奸细砍下头颅。

 

话说张掖王段业是个不精战事的一介书生,刀下挽救了法显五人 后。把法显请到王府中待如上宾,不时地向法显等人请教佛法,寻问内地佛教发展的盛况,法显尽其所能给予回答。张掖王赞赏法显佛学知识渊博,求法志向远大。

 

为了促进和内地佛教界的交流,张掖王还请来当地著名的僧人智 严、慧景、僧绍、宝云、僧景等人,与法显他们互通有无,共同探讨佛法真谛。彼此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但由于他们都有一颗虔诚的向佛之心,志趣相投,所以谈得非常融洽,加上夏坐日已在眼前,法显等人便被迎请到智严所在的寺院住了下来。

 

夏安居期间,彼此的交流进一步深入。智严等人十分钦佩法显的出众才华和宏伟壮志,并表示愿意加入求法的行列,为光大佛业尽心尽 力。法显当即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解夏日刚过,法显等人来到王府向张掖王告辞,段业不无感伤地 说:“老夫非常敬仰法显大师,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会。时局纷乱,未给大师悉心照顾,不周之处还请多多包涵。现送上白银十两,请大师笑纳。”

 

法显等人双手合十,连声道谢。最后在张掖王依依不舍的相送下, 法显一行又踏上了西去征程,不久便来到敦煌。

 

且说新上任的敦煌太守李浩,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才子,不仅精通兵法,而且对佛教也非常感兴趣。他听说这里来了十位和尚后,便立即派手下人前去迎请。当他得知法显一行的来龙去脉后,他翘起拇指,赞赏道:“法显法师以此高年而欲往佛国,实在令人感佩。不知法师能否在敦煌小住一时,一来可略作休养,二来可以巡礼胜迹,三来李某也可有所修学。如果法师恩准,就是李某的造化了。”

 

“既然李施主诚心相邀,我等也不好拒绝施主的美意,恭敬不如从命。”法显说道。

 

“多谢李施主!”其他和尚纷纷谢道。

 

就这样,法显等人在敦煌又住了近一个月。在此期间,法显除了与李浩谈论佛法外,还参观了敦煌旧塞和李浩任前就开始修筑的新塞。

 

所谓塞,就是城郭的墙堑,是用于防御西部游牧民族进攻的工事。敦煌郡北境一带自西汉就有障塞,这是旧塞,是当年汉武帝耀武扬威声振西域的历史痕迹。新塞有的地方是新筑的,有的地方是依旧塞而起的,其规模更大,东西长约八十里,南北长度也有四十余里,看起来很有气势。但法显想得更多的是,这样宏大的城郭墙堑之下,又要伤害多少执迷不悟的生灵。

 

法显站在城墙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不要战争,不要杀人!”想起那些执迷不悟的人尚未走向善道,法化的重任还远未完成, 法显实在呆不下去了,他要尽快到达天竺佛国,取回完整戒律,以使佛法在中土发扬光大,给中国百姓带来祥和与安宁。

 

听说法显一行要走,敦煌太守李浩立即让手下准备了白银五十两, 赶往法显所住的寺院。没等迎上来的法显开口,李浩先说话了:“听说大师要离开敦煌,弟子特备了些路上所需的饮食和一点白银,不成敬 意,恳望大师笑纳。”法显等人合十致谢。

 

李浩又问道:“大师下一站可是去鄯善国?” 法显回答:“正是,李施主。”

 

“我正要派一队使者前去该国,法师如果愿意的话,可与之同行, 路上也好有个照应。”李浩说。

 

“如此甚好。”

 

第二天,当东方泛起鱼肚白,法显大师就和自己的同门打点行囊, 和使者一同出发了。按照事先的安排,法显与他的同门先行,从敦煌加入的五人晚走一步。

 

三 沙海驰骋

 

从敦煌到鄯善国约有一千五百里,这里没有河流湖泊,没有青山绿树,甚至连一根草都没有,放眼看去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高低不平的沙丘在太阳的照耀下泛起道道金光。

 

法显和其他四位同门跟在使者驼队的后面。虽然已是秋天,但沙漠里一到中午还是热得难受,沙砾将太阳的热能全部反射在地表上,行走在上面犹如置身于蒸笼上,只是比蒸笼上更干燥、更熬人而已。可是一到晚上,又冻得人索索发抖,由于周围没有人家,无处投宿,他们只能和使者几十个人缩成一团,凭借彼此的体温和骆驼那高大的身躯抵御风寒。

 

不几天,他们已累得人困马乏。内地僧人由于不适应这种气候,好几个嘴里已经烂了。但他们不敢有半点懈怠,因为他们明白如果不如期走出沙漠,水和干粮用光后,他们将困死在这里。

 

这一天,使者的驼队突然在前面停了下来,等后边步行的僧人赶上时,一位中年使者脸色阴沉地说道:“这些天大家虽然累得够呛,可白天我们有太阳,晚上有星星月亮指引方向,每迈出一步,都离鄯善国近一步,现在太阳被云层遮住,我们失去了方向,大家想想,我们该怎么办?”

 

法显与他的几个同门,刚才只顾着赶路,听到这话才抬头看看天空,太阳的确没了踪影。

 

另一位稍稍年长的使者又说道:“看来过不久就要起风了,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一但刮风,沙随风走,稍微松懈,睡上片刻,就会被沙子埋掉,有不少行人在沙漠中行走数天,因极度疲乏而稍一合眼, 风起沙动,就这样生生地被活埋了。如果在风起前弄不清方向,我们就会渴死饿死在这里。”

 

大家望望昏暗的天空,面面相觑,一筹莫展。

 

这时,法显放眼茫茫沙海,眉宇间深深地刻上了一个“川”字,他在思索如何踏出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甚至连一根草都找不到的死亡之地。

 

当他听说有人不幸被沙砾活埋时,在心里默默地为那些亡灵致哀, 然后双手合十,口中低声称念佛的圣号。无意中法显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具白骨,他不由自主地说道:“昔日在沙漠中前进的人虽已死去,但他们的余骨犹在,我们不妨以死人的枯骨作标记,也许有求生的希望。”

 

大家觉得言之有理,纷纷点头称是。

 

于是领头的使者动员大家在周围寻找枯骨,并且以枯骨较多的方向为前进方向。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远处传来嗖嗖的呼叫声,接着沙尘四起,那令人听而生畏的沙漠大风,随之刮起来了。

 

大家鱼贯而行,前后呼应。那漫天遍野的沙尘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而且肆意钻进嘴巴和鼻子,呛得人难受。平时在沙漠上行走就已经很费劲了,更不用说在大风里,有时稍有迟缓,脚就被流动的沙子埋没。风大时,人无法行进,大家只好依着骆驼高大的身躯围成一团;风小时,几个身强体壮的使者在前面寻找枯骨,其他人跟在后面继续行进。

 

就这样,他们经过十七天的沙漠之行,终于到了鄯善国。

 

鄯善国面积不大,地势高低不平,土地十分贫瘠。人们平时的穿戴大体与汉人相同,只是用毛织成的短衣与汉人不同。这里的国王信奉佛法,国内有四千多名佛僧,都是修习小乘佛法的,不论在家的俗人还是出家的僧人,都奉行天竺佛法。

 

由此向西,所经过的各国,大概都是这样,只是各国使用的胡地语言不同,可是出家人都修习天竺语言和天竺文字。

 

这时。法显一行明显意识到语言障碍所带来的麻烦,想起日后去天竺寻求戒律,语言不通怎么能行?幸好他们下榻的寺院有位小沙弥,因

 

为父母是来此做生意的汉人,所以,他在家跟父母说汉语,出家后又掌握了天竺语,法显就和同伴拜小沙弥为师,向他学习天竺语言。所谓天竺语言,就是古代印度所使用的语言,也叫梵语。

 

不知不觉,法显一行在此已住了一个多月,他们非但学习了不少梵语,同时也使体力大大恢复,谢过寺僧和小沙弥后,法显又带领大家向西北行进。

 

走了十五天,他们来到焉夷国(也叫焉耆国)的都城员渠城。这里的人大都崇信佛法,僧人也都修习小乘学。

 

法显他们一到这儿,就寻找寺院挂单,可令人不解的是,寺僧不让法显等人住下,好几个寺院都是如此。眼看着天要黑了,这可怎么办 呢?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虽然没有风,但阵阵寒意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出来。法显等人踌躇街头,饥肠辘辘。

 

这时,从街对面走来一位身材魁梧的男人,打量了一下法显等人后,双手捧拳在胸说道:“请问客官们从何地来此?”

 

年轻的慧景回答:“我们是从长安出发的汉地僧人,欲往天竺寻求佛经,可这里的寺院不让我们挂单,此刻只好流落街头了。”

 

这个男人听罢,喜出望外,连忙拉着慧景的手,热情地说道:“如果各位大师不嫌弃的话,可到敝处小住。”

 

法显还礼说:“多谢施主。”

 

原来此人姓苻,名猛。十多年前来到这里,再无机会返回,所以刚才听慧景说话时,如遇故人,热情之举也在情理之中。

 

他们边走边说,来到一个店铺前停下,苻公言道:“这是鄙人经营的小店,大师要吃什么,要用什么,尽管向下人要就是。小店有诸位大师光临,也是苻某的造化和缘分,因此,花销不劳大师们破费。”

 

法显等人拱手致谢,随之便住了下来。

 

虽然苻猛为人豪爽,盛情款待,可法显的心里却难以安稳,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去天竺,可现在手头拮据,焉夷国人不修礼义,遇客甚薄, 通过化缘也很难求到钱物。听说前路的大沙漠更是难行,光时间就需一个多月,这可怎么办呢?

 

再说宝云、智严等行脚僧,自从与法显等人在敦煌分手后,取道别处,避开敦煌至鄯善国的沙漠地带,经龙城,来到高昌。

 

那时的高昌已有好几代在此设郡,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大乘佛教极为流行。就在法显等人为了经费问题而夜不能寐的时候,宝云、智严等人在高昌筹集到一笔钱物,来到焉夷国。他乡见故友,亲切之情难以言表。苻公听说来人是法显大师的朋友,就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在自己的店里住下。

 

这本应是一个极其兴奋的夜晚,可谁也没有睡好。因为钱物不足, 他们刚刚相聚又得分离,智严、慧简、慧嵬三人主动要求返回高昌,再筹资金,等筹好资金,再赶程西行。其他人先行一步,彼此决定在下一站会合。

 

第二天,大家分头置办路途所需之物。

 

第三天,十个僧人走出苻公店铺,三个向东北去高昌,七个牵着宝云等人从高昌筹集到的几匹骆驼和路上所需,向西南行进,彼此依依不舍,苻某不时地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挥手。

 

法显这次要去的是于阗国,从焉夷到于阗要穿过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路程之长,远远超过了敦煌至鄯善国。幸好法显他们已经有了沙漠之行的经验,因此粮食和饮水备得十分充足,从精神上来说,他们也不再慌恐和紧张。

 

这里毕竟是死亡之地,不能有半点懈怠,他们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在沙漠上已经行进了整整一个月了。

 

可是举目远看,身后是望不到边的黄色沙丘,眼前是漫漫无际的黄色沙海。

 

法显双脚已经打泡,但他强忍伤痛,继续前进,他在心里盘算,于阗国应该不远了。可为什么还没有一点人烟.莫非是方向偏了?

 

想到这里,法显赶紧叫了一声身边的道整,询问粮草情况,道整回答说:“吃的还能够十天,只是水只够两三天了,这还不算两天来滴水未进的几个骆驼。”

 

法显听后脸色阴沉,因为身处沙漠,如果没有水,就意味着死亡。于是他立即招呼大家就地休息,向大家说明情况,让大家节约用水,一定要走出这茫茫沙漠。

 

这时,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这些历经磨难的僧人,他们虽然口干舌燥,但每人只抿了一小口水,又向前行进了。

 

四 翻越葱岭

 

法显等人经过三十五天的艰难跋涉,走出沙漠,来到于阗国。这里物品殷盛,人民丰乐。全民信奉佛法,且以佛教音乐欢娱,佛僧有上万人,多是修习大乘佛法的。人们分散居住,家家门前都建有一个小塔, 至少有两丈高,这是专门供僧人落脚的地方,并且供给游僧饮食及一切所需之物。

 

这里的国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听说本国来了汉地僧人,就立即将法显等人迎到王府亲自接见,并将他们安排到国内最好的寺院里。

 

这个寺院名叫瞿摩帝,是个大乘佛寺,有三千僧人,规模极大。吃

 

饭时,僧众威仪齐肃,依次而坐,器钵无声,一切寂然。就是让杂役添饭,也不大声呼唤,只是用手指指旗子。看到如此井然的秩序,法显 想,此地的寺院一定比别国的戒律完善,而汉地僧众不是正需要这样完善的戒律吗?

 

为了更多地了解于阗国的戒律,也为了参观该国一年一度最热闹的行像活动,法显与宝云、僧景、僧绍等人留了下来。道整、慧景和后来加入求法行列的慧达先走一步。

 

一天,法显和同伴去王新寺,那里的师傅介绍说,所谓行像就是请佛、菩萨出行,佛、菩萨广施恩泽,芸芸众生尽奉供养。佛、菩萨乘四轮大车,车上装饰如神殿佛堂,由骆驼或骏马拉着,城里城外走上一 日。

 

法显他们等了近三个月,才盼来了这个热烈壮观而又别具特色的佛事活动。

 

四月一日这天,城里的街头巷尾,整齐洁净。城门上帷幕彩旗,随风飘扬。国王携夫人、采女来到城内,参加这一年一度最激动人心的活动。

 

国王最敬重的瞿摩帝寺,最先举办行像活动。在离城三四里的地 方,作成四轮子的像车,高三丈左右,就好像行宫一样,用七种宝物装饰,悬挂布缯幡盖,金银雕凿而成的佛像立在车中,两个菩萨分列两 旁,显得富丽堂皇。

 

佛像离城门百步远的时候,国王脱下王冠,换上新衣,众人赤脚, 手持香花,跟着国王出城迎接佛像,叩头行礼结束以后,便散花烧香进入城内。这时城门上的夫人、采女和百姓纷纷朝像车抛去鲜花和彩带, 像车周围简直成了花的海洋,煞是好看。

 

法显等人随着像车,进入城内,他们在人群中感受着喧闹的气氛, 感受着人们对佛崇拜的炽热情绪。法显心里特别高兴,他思忖着,若不是西行求法,他终生也不可能看到这种热烈的场面,更想不到在异域他乡会有远远胜过汉地的佛事活动。

 

如此壮观的场面进行了整整十四天,法显一次不落地参观了十四天,感受了十四天。行像完毕后,他立即打点行囊,匆匆上路了。

 

从于阗再往西行,地表上一改沙漠的荒凉,到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道路也越走越崎岖。这一日,法显与同行的慧应、宝云、僧景一起,气喘吁吁地爬过一段陡峭的山路后,坐下来休息,宝云开口说话了:“师傅,智严师傅他们三人一定是未筹到资金,要不然三个多月过去了还不见他们返回。”

 

法显默默地点点头,陷入沉思之中。

 

回想自己从长安出发,一行五人,而今只有慧应在身边。慧嵬为了

 

筹集资金与智严和慧简去了高昌,至今未归。道整和慧景先行一步,按说应在前面等着自己,不知他们一路是否平安?想到此,法显心中不由伤感起来。为了早日见到慧景和道整,法显打起精神又上路了。

 

经过二十五日,法显等人来到子合国(今新疆叶城县西南)。稍事休息后,又向南行进四天,进入葱岭山,即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到达于摩国(今新疆沙车县西南巴达克山)。在此度过夏安居,听所住寺院里的僧人说,慧景、道整和慧达来过这里,并且留言说在前一个国家等候师兄。

 

这使法显原本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在继续行进的路上,法显觉得脚下的土地虽然崎岖但很亲切,因为这上面有自己的同窗好友慧景、道整的脚印。慧景这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性格活泼,心直口快,聪慧达 观,着实让法显喜欢;道整的性格稳重深沉,有条不紊。他俩和身边的慧应以及慧嵬为了支持自己西行求法,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与自己历经磨难,相依为命,想到这里,法显由衷地感谢这几个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挚友。

 

经过近一个月的跋山涉水,法显来到竭叉国。这是葱岭山中部的一个国家,说也奇怪,这里百姓的穿戴和秦地的十分接近,就连植物中的竹子、石榴和甘蔗也与秦地一样,法显猜想,这里居民的先人也许是从秦地迁徙而来。加上将在这里与慧景和道整会合,法显觉得一草一木都十分亲切。昔日和同窗好友栖居长安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更使法显坚信自己的猜测正确无疑。

 

异国他乡会故友,心里自然格外高兴。慧景以先入为主的身份,带领法显等人,参观竭叉国的几处佛教名胜。

 

这个国家的国王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国内的地域虽不太宽广,但佛寺就有十几座,僧人有上千个。最令法显敬仰的是,这个国家有为纪念佛的一颗牙齿而修建的佛塔,还有佛生前用过的唾壶,这个唾壶是用整块岩石刻凿而成,颜色和形状都很像佛钵,慧景饶有兴趣地给大家讲了关于唾壶的神奇传说:

 

“佛有一次外出巡游,恰好这个国家闹饥荒,百姓无法生活,不少人饿死街头,可此处的一个粮店老板却为了屯积居奇,毫无怜悯之心, 硬是不借给饥民一粒米。这天,百姓无法,又来到粮店苦苦哀求,可店老板根本不理睬。这时佛走到门口说:‘施主,请布施。’店主说:‘行 啊,只是有个条件,你只能用手捧着。’佛顺手指了指墙角的一个业已废弃的唾壶说:‘只要你装满这个唾壶,我可保证这里的饥民不再问你要一粒粮食。’店主听后,当然高兴,便抬高嗓音向饥民说:‘大家听 着,这个人说,我只要给他这一壶米,你们就不再问我要粮了,现在我装满它,你们马上离开这里。’”众人的眼光全都转向这个陌生人,只见他拿起唾壶,往粮仓一埋,瞬间功夫,粮仓里的所有粮食全都进了唾壶。粮商气歪了嘴巴,瞪直了眼。而唾壶里的粮食却纷纷流到饥民的口袋。后来百姓得知救命之人是佛,就将此唾壶当作宝物,供奉起来。

 

法显等人听后,深为佛的慈悲精神和无边神力所感动,向那唾壶施礼膜拜。

 

从此再向西行,进入葱岭地带。这里是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天 山、兴都库什山集结而成的天然屏障,地势高峻,群峰接天,天气严 寒,冬夏有雪。如果遇上大风,没有人能活着越过,因此当地人传说这里有雪山妖人。这里的道路艰阻,崖岩险绝。石山像墙壁一样矗立着, 站在悬崖峭壁上,人就会头昏目眩,想前进却常常无处插足。

 

这一日,天色阴沉,山风呼啸。法显一行正在艰难地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大家气喘吁吁,举步艰难,谁也没有力气说什么,只听见脚步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吱吱声和山风的吼叫声。

 

慧景走在最后,觉得心慌气短,两腿发软,身子轻飘飘的,但他还坚持走了几步,怎奈稀薄的空气无法缓解他呼吸的困难,他使出全身力气,从嘴里挤出“师……兄……”二字,就跌倒雪地,不省人事了。

 

走在慧景前面的是法显,听到叫声立即跑过来抱起慧景,大声喊道:“慧景贤弟!”其他人随着声音也跑了回来。只见法显左手搂着慧景,右手掐住慧景的人中,并焦急地呼唤着慧景的名字。

 

其他几个人围成了个圈儿,挡住嗖嗖呼啸的寒风,慧景在法显温暖的怀抱中苏醒过来,喝了几口水,精神好了一点,就被同伴搀扶着继续上路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帮助下,慧景终于和诸位师兄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越过葱岭的最高处,来到北天竺。

 

五 泪洒雪山

 

刚刚进入北天竺,有一个名叫陀历的小国家。这个国家虽小,却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弥勒寺,光寺僧就有100多人。法显一行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来到这个寺院,准备挂单。

 

弥勒寺的住持听说寺里来了几个葱岭以东的僧人,便非常热情地用当地特产招待了法显等人,并主动介绍了弥勒寺的来历。

 

原来,陀历国有一个罗汉,他知道弥勒将来要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佛位而成佛,便在国内找到一个能工巧匠,让其雕刻一尊弥勒的像。可这位匠人说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弥勒是什么样子,所以无法完成这一工作。于是罗汉就运用神通之力,将匠人带到弥勒菩萨所住的兜率天,让匠人仔细观察弥勒菩萨的身高和相貌。然后下来雕刻。等雕刻一半,匠人又

 

忘记了弥勒菩萨的模样,罗汉又将匠人送上兜率天。如此往还三次,弥勒像才告完成。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老住持喝了一口水,又说道:“由于这尊弥勒像有神力所资,每逢斋戒日,常放金光,附近来这里祈福攘灾的百姓络绎不绝,斋戒日更是人山人海,灵验故事不计其数。各国国王也竞相供养,因此这里成了北天竺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

 

慧景听完老住持的介绍,不顾身体的疲惫和不适,立即和法显、宝云、慧应等人前去参观宏伟壮观的弥勒像。他们虔诚礼拜,赞叹不已。

 

法显一行在弥勒寺小住几天之后,又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

 

越往前走,路越艰险。羊肠小道的一边是高达千仞的悬崖峭壁,一边是汹涌湍急的新头河水(印度河上游)。从前有人在悬崖上凿石作 梯,以通道路,每个石孔只能放上脚的前半截,稍不留神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个石梯共七百多级,据史书《九译》记载,汉代出使西域的著名使者张骞和甘英也从未来过这里。

 

法显他们小心翼翼,脚手并行地爬过一座山头,还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就被又一个关口挡住了去路。

 

原来,法显他们的前面已经无路可走,只见一条宽约八十步的河水横亘在眼前。河水撞击崖石,卷起千堆雪花,发出阵阵轰鸣,似乎在向这帮和尚炫耀它的威力。一条晃晃悠悠的绳索从河的一边伸到对岸,很显然,这是通向对岸的唯一途径。

 

面对布满愁容的同伴,法显显得从容镇定,他说:“现在我们呆在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一味发愁不顶用,退回去的路也很难走, 再说我们渡沙河,越葱岭,为的是求得真经,现在已濒临佛国,怎能因为一条河挡住去路,从而前功尽弃呢?大家动动脑子,想想办法,看怎样能安全地渡过河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想出了一个因地制宜的办法,即分头采集藤条,然后拧成比较结实的藤绳,一端系在渡河者的腰间,另一端编成环形系在悬空桥索的扶绳上,而且可以随着人的前进而移动。这样一来,渡河者多了一点安全感,新头河天险终于通过了,法显他们来到了乌苌国。

 

乌苌国位于天竺的北端,全国都说天竺语,国内佛法十分兴盛。这里把僧人居住的地方不叫寺院,而叫僧伽蓝,乌苌国内就有五百座僧伽蓝。传说佛当年向北游历,到该国就停足不前了,至今足迹尚存。

 

能够亲自瞻仰佛的足迹,对于法显他们来说,就意味着真正到了佛国。他们虔诚地礼拜之后,法显又亲自丈量佛的脚印。说也奇怪,不管法显怎么量,都比别人多出一两寸。

 

正当他疑惑不解时,身边一位天竺老僧开了口:“这位僧客,佛的足迹很奇特,有时长,有时短,全在丈量者内心对佛的虔诚程度,看来您可是一位佛的虔诚弟子了。”

 

听了这话,几个同伴和周围观看的人都向法显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法显忙向天竺僧人施礼致谢,内心深为佛的神力所感动。

 

接着,法显他们又参观了佛当年晾晒衣服的巨石以及佛度化专毁庄稼的恶龙的地方。他们每到一处,都顶礼膜拜,虔诚之至。

 

从长安出发时,法显只打算到天竺寻求戒律,弥补律藏在汉地传译的不畅。可当他踏入佛国,亲自目睹了几处佛陀圣迹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仅仅带回去几部戒律方面的书了,他决心尽可能多地了解佛陀,要把佛的经历、佛的精神带回祖国,为此,他不忍心放弃每一处与佛有关的圣迹。

 

慧景、道整、慧达三个人听说那竭国有佛影,跟佛一模一样,非常奇妙,就直赴那竭国。法显和宝云、慧应、僧景南下到宿阿多国。

 

宿阿多国的佛法也十分兴盛,因为佛当年修菩萨道时,在这里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菩萨本生鬘论》所载,佛转生为尸毗王,仁慈宽恕,心地善良,并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天帝释为考察尸毗王是否具有善心,便遣毗首变成一只鸽子,自己化作一只老鹰,双双飞至尸毗王处,鸽子大呼救命,老鹰却穷追不舍。为了救鸽子,尸毗王用刀割自己的肉喂老鹰,直至昏死。尸毗王的慈善行为和舍己精神,博得了天帝释的赞赏。人们知道这件事后,便起塔供养。

 

法显他们在金碧辉煌的佛塔前,顶礼再三,久久不愿离去。

 

从宿阿多国向东行走五日,法显他们来到犍陀卫国。这里是阿育王的儿子法益的辖区,佛当年修行菩萨时,曾把眼睛施给一个贫穷不堪的瞎子,于是这个地方就修起金银为饰的佛塔。再往东行七天,法显他们参观了佛当年以头施人的地方。这个国家的国名竺刹尸罗就是汉语截头的意思,足见这个故事的影响之大。

 

再往东走两天,法显他们朝拜了佛当年捐躯救饿虎的地方,并在塔前散花烧香,再三叩拜。

 

接着,法显他们又向南而行,四天后,来到弗楼沙国。这个国家有佛的饭钵,是国宝之一。过去月氏国王兴兵讨伐此国,征服这个国家 后,月氏王笃信佛法,所以想把佛钵拿回去供养。于是举行隆重的仪式供养佛、法、僧三宝,然后用各种宝物装扮大象,再把佛钵放在大象背上,奇怪的是大象却伏在地上不肯前进。后来又改用四轮大车载佛钵, 用八头大象同拉这辆车,还是拉不动。国王这才明白,自己与佛钵的机缘还未成熟,不禁深深地惭愧和惋惜。于是,国王在这里建了座佛塔和佛寺,并留人镇守,供养各种物品。法显和同伴参观该寺时,这里已有

 

七百多名寺僧。中午时分,众僧拿出佛钵和俗人一起虔诚供奉,仪式完毕后,才吃中饭。到了傍晚烧香时,才把佛钵等物放回原处。

 

法显也站在寺僧的队伍里如法作仪,虔诚之至,并在心里默默祈祷,愿佛赐给他机缘,助他完成在中土弘扬佛法的大业。

 

再说慧景、慧达、道整一行先去那竭国,供奉佛影、佛齿和佛骨。慧景在那里突然生病了,道整只得留下来照看。于是,慧达一人先行回到弗楼沙国。谁知就在这时,慧应不幸在佛钵寺中去世。大家怀着万分的沉痛,料理了他的后事。

 

慧应的去世,使大家情绪顿时低落了许多。同行者病的病,走的 走,身处异国的人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于是慧达、宝云、僧景便匆匆返回秦地。

 

法显眼含热泪,目送慧达等三人远去后,便独自一人向那竭国方向前进。

 

法显在沿途参观了佛顶骨精舍。这里的国王非常敬重佛顶骨,为了防止别人抢夺,便在国内挑选了八个不同姓的人,每人持一印,封印守护。清晨,八人全部来到这里,用香汁洗手后,才开门将佛顶骨请出来供奉。国王每天都要来这里敬礼佛骨,然后才去料理国政。居士和长者也是先供佛再修家事,天天如此。

 

又要参观,又要赶路,法显明显感到两腿酸软。但他不忍心放弃朝拜佛齿塔和佛的锡杖精舍,恰好锡杖精舍附近有卖手杖的,法显请了一根拄在手上,顿觉轻松了不少。

 

来到那竭国,法显立即找到慧景所在寺院。看到躺在床上的慧景又瘦了一圈,法显心里非常难过。道整小声言道:“师兄,慧景刚服下一点草药,睡上一觉会好点的。”

 

法显会意地点点头,然后就一直守候在慧景床头,在心里默默地祈求佛主保佑,好让慧景早日康复。

 

不知是药的作用,还是佛的神力,过了一个多时辰,慧景醒来了。看到法显,他很高兴,精神也好多了。

 

经过三个月的疗养,慧景已能外出散步了。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里,他们三人来到寺院附近的山坡上漫步,法显看了看被人们称为小雪山的南边山峰说道:“咱们已经将北天竺走得差不多了。要到中天竺

 

去,必须翻过这小雪山。听寺里的僧人说,这小雪山是针对葱岭大雪山而言的,也是冬夏有雪,道路非常难走。再说慧景贤弟又是大病初好, 怎能承受这种磨难。”

 

慧景笑着说:“师兄,没事。我年轻,体力恢复得快。咱们大雪山都过来了,还怕什么小雪山?”

 

道整也在一旁说:“师兄,我体力还好,可以在路上扶着慧景走。”

 

看到两位朋友那么自信,法显说道:“如果你俩觉得可以的话,咱们就越过小雪山。”

 

第二天,三人便告别那竭国,直奔小雪山而去。

 

慧景虽然决心很大,可大病一场,身体素质毕竟不如以前。在平地上走觉得还可以,刚上到山腰就感到胸闷气短,两腿无力。道整和法显轮番搀扶着他才上到山顶。可刚越过山头,来到阴坡,一阵寒风骤起, 慧景终于撑不住了,只见他脸无血色,口吐白沫,双唇发颤,非常吃力地对法显说:“师兄,我已经不行了,你们赶快离开,不要都死在这里。”说完头一歪,便永远地告别了人世。

 

法显抱住慧景,老泪纵横,哭号不已:“慧景啊!你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年轻的生命怎么能停止呢?真是功亏一篑啊!……”

 

不管法显哭得多么悲恸,慧景终究没有苏醒过来。小雪山上依然寒风呼啸,白雪皑皑。法显和道整泪眼模糊,心如刀绞。最后,他俩找到了一个避风的山崖,用积雪掩埋了慧景的尸体。

 

“慧景贤弟,安息吧!愿你的灵魂伴我们游历佛国,保佑我们求法成功!”法显口中喃喃说道。

 

本文摘录自《中国古代高僧传》



东汉二高僧:摄摩腾尊者  竺法兰尊者


唐太宗与佛教


盘点去过弥勒内院的几位高僧的故事


维摩禅祖师——傅大士的故事


佛学典故:“马鸣菩萨”称谓的来历


深入龙宫的大师--龙树祖师




*          *




Sant Mat 常用词汇简释 (一 )


实修技巧严选 合集(一)


灵性故事严选 合集一


实修理论严选 合集(一)


Sant Mat 灵性导师主题教言 汇集(一)


《卡比尔诗选》全集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 故事集(一)


圣•给乐葩•辛格•马哈拉吉(视频) 故事集(二)


圣.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开示 精华录(一)


《巴巴.吉传》全集 附:巴巴•吉故事三则


《明师》《生命的轮回》《死亡之谜》《人 !认识你自己》全集


《修行的完美七要》《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全集


《灵性的芬芳》《素食人生》《神秘主义的秘密》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语录》《灵性渴望》《神圣的灵光》《灵性珍珠-致开悟的生命》全集


《圣.瑞金德.辛格的教理》《挚爱之所》《通过冥想赋予灵魂力量》


┅┅


《超脱-跟随瑜伽大师尤迦南达去修行》全集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全集


《与尤迦南达的对话》(全集)


来自苏非的教导(一)


来自苏非的教导(二)


苏非的故事(一)


《鲁米诗选:爱的火焰》全集


《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全集


┅┅


那些实修者必须知道的专业理论知识(一)


《体光老和尚开示录》《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静老说的话》全集


《坐禅》《坐禅问答录》全集


《缁门崇行录浅述》


《禅宗六祖与中国理学》《禅话》《南禅七日》全集


《花出青嶂》选章  《和颜爱语》全集


禅宗资料汇总(一) 《定慧初修》全集


《禅海微澜》《恒河大手印》《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全集


《宣隆大师传》《觉知生命的七封信》《南师所讲呼吸法门精要》全集


《天台宗纲要》《南怀瑾老师“静坐问答录”》《印顺导师与学员意味深长的对话》


《略论明心见性》《证悟与神通》《成佛的诀窍》《参禅日记》


《念佛如何得到一心不乱》《禅观正脉研究(白骨观)》《圆觉经略说》全集


《唯识与中观》全集


《竹窗随笔》全集一  《金刚经说什么》全集


《七十空性论》今诠  ▎《心经》略说  ▎《楞严经》解读


┅┅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补遗篇(全集)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海奥华预言》《 地球守护者》《看见真相的男孩》全集


《死亡好过一切》《去过天堂90分钟》 《再活一次,和人生温柔相拥》《我有死亡经验》


《影尘回忆录》《来果禅师自行录》《憨山大师的一生》《金山活佛》《虚云老和尚见闻事略》


《纯印老人故事》《心定和尚讲故事》《辨喜尊者传记》《回忆苏格拉底》《灵性故事合集》一


濒死体验(NDE) 濒死经历案例汇集 (一)


《死亡九分钟》 全集  《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全集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一


《阅微草堂笔记》 全集二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旅程》 全集


┅┅


《从修炼的角度讲述一切神秘现象的原理》全集


《老子他说》(全集)


《丹道修炼问答》《修真内景谈》《天仙金丹心法》《心法相映——丹道心悟卅年》全集


《陈撄宁仙学大义》《学仙必成》《邱祖秘传大丹直指》校注《余之求道经过--陈撄宁点评版》


《我说参同契》全集(上)


《我说参同契》全集(下)


《道家修真图详解》《黄庭经讲义》《陈老“所谓口诀不轻传”的原因》《口诀钩玄录》全集


《丹道见闻录》《庄子现代版》全集《丹道法诀十二讲》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一)


《青衣江道长问答录》精华录(二)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