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FIRST Day1-2:四小时逆天长片,南鑫又来西宁挨骂?

张宇培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4-08-30

今天是2024年7月20日,是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第一天。

这张照片是在前往唐道637的路上拍摄的,而这时已经是下午3点33分了,第一天的媒体场展映已经放了《永无止境》《倒仓》《胆小的“龙”》《洗头记》四部影片。总之,万达影城里银幕里的时空在流动,而网约车窗外的西北大都市的时空则更使我流连忘返。

西宁,一个我目前有限生命历程中所去过最远的城市。由于和我同行的朋友不吃牛羊肉,我便在从民宿到媒体中心注册的间隙,偷偷尝了在西宁的第一口羊肉。

在媒体中心领了媒体证和伴手礼,伴手礼是一只可爱的小雪豹,放在袋子里挎在肩上,像是带着猫咪出门一样。接着,整装待发,前往万达影城,观看我在FIRST的第一部影片——纪录片《毕业之后》

文/排版∶张宇培
责编∶刘小黛 1900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Day 01 

《毕业之后》的主角是一个在梦想与现实间挣扎的美术毕业生李德华。影片到了结尾,我和朋友的眼眶都有些湿润,而这并不是因为主角李德华他的个人挣扎本身,而是由于他与父母、爷爷奶奶、同事和导演的羁绊。并且,真正触动人的,还在于李德华面对梦想与现实时,呈现出一种“世故得让人心疼”的自述状态,他从未因为蠢蠢欲动的梦想而舍弃过每一个当下,他的每一句对人生观的坚守和思辨都蕴含着他对“爆金币”这一原罪的觉知;

作为一个“追梦浪子”,他也会想方设法为那些和家人相处、劳作的时光赋予崇高的意义,面对镜头背后导演的尖锐提问,他在正常人性下的慌张和辩解之下,又有着一份极其厚重的克制。所有人都是好人,父母乐观单纯、尊重且无条件扶持儿子李德华的梦想,李德华当然也是个好小伙,同事们面对李德华的离职,或担忧、或理解,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真诚,于是每一个无奈的瞬间都是那么催人泪下

紧接着的第二部影片是《街道残影》。这一部之前积累了高期待的片子,着实是让我们很多人失望了,包括我自己。其实,在开头的前三场,已经让我失去了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原因大概是台词和表演过于生涩,且镜头与节奏选择比较平庸且看不出风格,归根结底还是——既缺少明确的作者节奏和风格,又难以让观众快速对人物产生关注和共情,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一部平庸的“散步电影”“聊天电影”

所幸,DV这个道具并非只是道具,它与女主角的心理和沟通症候巧妙地联结起来,可以说是具象化了这一症候。而朋友们所吐槽最多的段落,即女主角反复向男主角抱怨他没有对自己产生“应有的理解”的冗长对话,其实在我看来恰恰是体现女主角当时所陷入的“思维迷雾”,她被自己独特的看待事物视角所带来的“迷惑性”蒙蔽,展现出她的言行在我们普通人看来是“毫无道理”的,而她自己当时毫无察觉。

我认为电影除了展现丰厚的人类情感之外,还应该揭露出类似这种的“迷惑性”,告诉更多视角受限的人类,你可以怎样去“穿透迷雾”,而我认为这两个使命是AI绝不可能轻易做到的。可惜的是,《街道残影》的野心配不上影片的成色,它实在是一个会轻易让观众失去兴趣和耐心的冗长影像,又谈何“伟大使命”呢?

两部电影结束后,和素未谋面的同事汇合,体验了锅庄广场的“西宁的夜”,在“西藏病人”乐队极富感染力的藏语歌词和野性旋律中,所有人感染于乐队所创造的独特生命节奏当中,那一刻我再次发现人类从厚重生命经验中所能萃取和缔造的神奇和永恒,是那些在轻浮态度下被高效率产出的AI快消品,所永远无法企及和匹配的。


 Day 02 

影展的第二天,也是我在影展的第一个一整天。


早上从公寓下楼,穿过了唐道,直奔万达,等待朋友打车前来——西宁的大多数出租车都是老式的招手即停,网约车很少。

我在等待朋友成功拦车的间隙,思考着一个问题——我该怀着怎样的预期去观看今日媒体场的第一部片子。

《衬衫该机洗还是手洗》,由于这部影片是由南鑫监制,在观看之前就被各种各样的声音无限拉低了期待。放映结束后,遭来的也是不出意料的骂声一片。但是在我看来,这部确实是试图在性别问题上作出一些平衡了(虽然有比较刻意找补的痕迹),并且有一些还算幽默的桥段(比如从废品车里抢回洗衣机),在三门峡亭子里一家三口踢毽子的时候,我甚至为这种临时的温情所触动。

毫无疑问,对于不少桥段,媒体场观众都是有会心笑声的,所以一杆子把这片打死并不算负责。我认为本片的问题还是后半段无论是情感力量还是价值观都越来越平庸,影片特意设置了离婚冷静期的“30天期限”来预先张扬了夫妻之间的正向弧光,大家都能猜到最后他们是趋于了和解,但为什么和解?影片给出的完全是一套春晚小品的“四大宽容”逻辑。所以,这片遭受的骂声也并不算冤枉。

在媒体场第二部影片《莎莉的回忆》放映之时,我正在帮朋友录制采访,随后听同事说,这部质量还算比较上乘,我便更加好奇,这部剧情与《不要再见啊,鱼花塘》颇有相似之处的艺术片,究竟是什么样貌。

从采访的地方回到万达,《恶人当道》已经放映过半,于是我前往了隔壁的6号厅,那里刚刚放映完观众场次的真人剧情短片集,而四部短片的主创正在映后采访。朋友已经约到了一场采访,而我代表我所在的媒体出征,自然也不能落后,便主动前去加上了其中两个导演的微信,等待25号媒体场放映短片之后,约时间进行采访。

今天晚上的媒体场,有一部神奇的电影。它使我从下午4点开始,时不时地陷入劳累的半休眠状态,而这部电影是在下午6点15分放映。它就是4个小时《上流》。对于这部电影,尽管之前听闻过一些比较高的内部评价,但仍然差点被这个时长劝退,还好朋友坚持说就算站着也要把这4个小时完整看完,我怀着不得不看的心情重新回到影院。

事实证明,我们的选择无比正确,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这部影片,可能真的只有“炸裂”了。我曾被媒体场的严格与严肃所震惊,这两天我在媒体场所看的影片在字幕走完后,都并未有掌声响起;而《上流》到了中后段竟是已经掌声和尖叫声频出,就算在任何“大片儿”当中都几乎没有这种观影体验。

轻微剧透地说,这部影片在“恶搞伏拉夫”这一桥段,造成了第一次非常夸张的观众席高潮,而我认为这只是表面化地迎合了一些微妙的社会舆论情绪,使它在媒体场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场域被短暂地释放了而已,虽然网感极佳,但终究也只是高阶的花拳绣腿。

正当我看着反派在空荡的办公室模仿着“公民凯恩”,内心已经思考着这部影片的批判性也只是隔靴搔痒之时,影片给出了一个真正“炸裂”的时刻,这一时刻甚至获得了观众席更多的掌声和尖叫,而正是这个时刻,让我看到了这部影片真正的批判性所在,简单来说,它让代表着流量的网民和代表着资本的反派在一瞬间接连完成了“决裂”和“共谋”两个完全相反的动作,而这几乎洞察并直指了流量经济在重重迷雾下的病根核心所在。

如果这部影片没有这么逆天的时长的话,它便有可能会是我今年第一个五星片。它拍出了史诗的长度,到了结尾也终于有了一丝史诗的气魄。

 往期阅读 

电影节对穷逼创作者真的有用吗?

昆汀国内出版新作:“下部电影就是老子我”

陈信源、杨东未苒导演《知名不具》杀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