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节对穷逼创作者真的有用吗?

刘小黛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2024-08-30

明天开幕了,今年是我第十年来FIRST,和六个媒体同事一起来到西宁。这次我是带着《当瓶子转动时》《黎明到来前》两部片子,再次以入围主创的身份参与电影节。



回想去年作为训练营入选制片,在西宁的百感交集,体验日记到如今写了一半就卡住了。


和同事开会时候,偶然翻到前年写的一篇产业总结,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发送,这次捡起来,当作西宁的一次预热吧。


7月20-28日FIRST影展期间,我们媒体摄像同事会随机挑选在场影迷谈一谈参与影展的感受,受访影迷将获得书本女性帆布包/瓶子帆布包一个。现场见啦~


文:刘小黛编辑:万年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2022年,这是我第八年来西宁。


从FIRST影院里只有零星五六个观众,到从五四大街搬到海湖新区,锅庄广场人满为患。再到因为疫情险些停办,成了国内第一个没有观众的电影节。



 大胆新锐vs平稳安全 


对于热爱电影的影迷来说,电影节的举办意味着一次佳片的集结。尤其FIRST有着“中国圣丹斯“的美誉,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生猛的首作。


大概从前年开始,我们发现主竞赛片子里鲜少再有新锐大胆的长片作品,相反,一些新鲜思想在短片里更多遇见。所以,FIRST开始面临一个困境:长片拿不到好的国内首映,短片因为没有市场,再优秀也没太多人关注。



创始人宋文曾经也有过这方面的担忧:大批量发行商、投资商来到FIRST,有的人来了几年颗粒无收,并未看到有潜力想投资的新导演或新电影。


虽然电影节不是一个纯商业市场平台,但是纵观三大电影节,之前被人诟病的《小丑》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奖。为什么三大都在让类型电影获得一定关注度?因为良好的市场循环是电影节生存的必要条件


比如一部长片首作在一个影展世界首映,来到影展的发行商看到这部片子的高口碑,可能会买下版权进行发行,或者出品方会投资该导演下一部长片。


于是这部影片和导演因为这个电影节的展露,不断获得继续拍电影的机会和投资。那么其他和他一样优秀的电影人就会考虑把作品投递到该电影节,也会有越来越多发行投资商来到影展,探索发现可持续项目。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节每届都会期待出现“爆款”电影。


比如圣丹斯作为美国本土最大的独立电影节,就因为诞生、扶持了大批量好莱坞导演而享誉国际。组委会用行动向世界证明,艺术电影里也有商业电影类型


杨超导演给电影的归类定义就是:电影分为文艺片类型片,具有新语言探索价值的则为艺术电影,而艺术电影是从前面两个电影类型里诞生。意味着,文艺片可以是艺术电影,类型片里同样也会有艺术电影诞生,虽然数量可能较少。


所以一个影展除了收纳常规意义来说显得“大闷片”的文艺片,它必须也能有一部类型电影,得到市场关注。


比如近几年FIRST的《心迷宫》《中邪》《平原上的夏洛克》,包括今年的《一个和四个》,都可以说是FIRST每年的“爆款电影”。它们都是有着相对成熟作者表达的类型电影,有着新语言的探索,并且得到众多观众的喜爱。相比文艺片有着与束之高阁相反的接地气,普通人看得明白,上映后也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而前几年FIRST的爆款电影是什么?是《大象席地而坐》,是《囚》,是《塑料王国》。这确实是文艺片里的战斗机,既有非类型化叙事的新语言探索,又有和影迷观众的亲近性和关注度。那时候的FIRST,确实就是文艺片爱好者的狂欢圣地。


然而这样的电影,因为题材和审查,注定上不了大陆院线,也没有流媒体平台接手。他们只能通过国内地下放映,在影迷内部形成流通。这样的电影,除非是真的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型投资商,会不计回报地选择投资导演的这部或者新作品。


当然,导演如果凭借这部“不安全”电影展录出非凡拍片能力,后面也会寻觅到发现他的伯乐,继而有下一部电影的出现。


所以理想的是,电影节需要有不同类型的电影,提供给市场不同的选择和考虑。单一的“文艺片”类型加入主竞赛,会让导演主创、影迷、从业人员,陷入迷茫。


 泡沫盛典vs孤独创作 


近几年的FIRST就像个自带泡沫光环的酒会典礼,有的导演通过非常生涩的作品,在影展得到曝光。我看到有些映后,影迷围住导演,疯狂扫码加微信,有的导演会有一瞬间的光怪陆离和繁荣假象。



这也是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影迷都会觉得,是不是我拿个相机,“想拍就去拍吧”,我也能做导演,来到电影节,收获众多人的关注。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下,电影节对影片本身质量和遇到关注的不对等,会让七天繁华退去之后,导演主创回到家乡,依旧面对没有投资没有支持没有拍摄动力的“孤独冷淡期”。


所以我们会发现,有的导演来FIRST一日游,之后很难再看到有新的作品。当然其中有很多因素,包括自身生存问题造成不可持续,或者创作自由性和现实审查的背离,等等,但还是会觉得挺可惜。


我曾和入围FIRST的几位导演制片沟通过这种现状,他们认为,第一部电影或许可以卖掉房子倾家荡产,但是房子只能支持你拍一部,非富二代这并不是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拍片环境。


我也询问过入围影展的创作者,他们平时到底如何生存?比如有导演在拍片之前拍婚庆。比如《说废话的人》导演坦然说北京富二代啃老一族我也很想拥有这种坦然,我爱说实话),比如有的会接宣传片广告片贴补自己拍电影。


一部讲述三个不成功文青的纪录片


所以,到底怎样的导演才能被公司相中,成为职业导演?只要不停写剧本、拍电影、拿酬劳,不用为生计发愁。毕竟,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追求艺术理想。


我也简单和这次主竞赛导演沟通过,他明确表示,自己作为导演也会亲自去找投资。经历过处女作的曝光,会有各种公司对他的新项目感兴趣。


疫情之前相对容易,一部长片能有多个投资商加入赞助。疫情之后他也遭遇过现在这部作品的资金断裂,不得不在拍片过程里中断后期制作,重新找投资,最后完成制作。


他说他在拍同时做三个项目,有自己找投资拍摄自己写的剧本,也有现成剧本出品找他做导演执行,也有政府宣传拍摄项目。总之,他能相对平衡好“干活”和“自我表达”的角色互换。


但是他有个建议:一定要控制拍片成本预算,用最少的钱拍出理想的表达。毕竟投资商也不傻,不会光砸钱不计回报。


 影展需要创作vs创作需要影展 


雷磊导演曾经说过影节对创作者真的有用吗?


实验动画艺术家雷磊专访,其作品曾入围19年First青年电影节


我和同事这几天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比如我比较支持FIRST能有更多类型片国内首映出现,但是我同事则认为,影展还是应该留更多机会给可能未来没有展映可能的导演作品,因为FIRST可能是目前唯一能让他们得到关注的平台。相比于炙手可热的类型电影,独立导演会更加需要FIRST。


我期待每年都能有文牧野邵艺辉、马凯、徐磊这样的导演从FIRST走出来,同时也依旧鼓励哪怕没有市场的文艺片类型的优质电影在节展亮相,有更多慧眼识珠的人,相遇有能力的导演,让中国电影节市场平稳、持续,而不必要追求繁荣假象。


因短片《Battle》入围影展而被徐峥赏识,

并受其支持拍出第一部长片的文牧野


沉下心来多创作,哪怕没有影展入围,没有人肯定,但是创作的初心不动摇。


 杜绝提出问题vs面对问题及时回应 


今年FIRST结束时遇到不少问题,这在去年惊喜时候也是同样如此。


因为很多媒体都说仔细盘点过,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希望影展被人关注不是因为八卦新闻或者不良舆论,而是电影本身。


这不仅仅是媒体导向,更加在于组委会的应急机制。


不要试图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毕竟真正对影展不关心的才是不管不问,提出问题是希望它变得更好。


下半年电影节陆续恢复,希望国内电影节坚持,给影迷创作者一个理想交流的平台。作为影迷,也多关注电影本身,支持影展走得更长远。

今年超短片5周年首映礼主题∶五彩斑斓的蓝



 往期阅读 

第一部有龙标的疫情电影佳作,就它了!

“勃起不能”的香港穷苦露宿者和本土电影

肖恩贝克摘得金棕榈,独立电影大胜利!

附戛纳获奖名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抛开书本AsideFromBook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