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

其他

媲美Sora的视频大模型,“95后”清华博士研发!

不需要复杂的指令仅仅输入一段文字描述严丝合缝的代码便会为你构建起一帧帧栩栩如生的影像2024年4月媲美Sora的首个国产自研视频生成大模型Vidu出现在大众视野支持一键生成16秒、1080P的视频带领团队完成这项工作的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鲍凡毕业后他即将担任AI创业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持续探寻技术最本质的乐趣零基础跨专业结缘人工智能2014年鲍凡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录取在开展诸多生物实验的同时他也开始自学计算机编程鲍凡(左一)和同学讨论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鲍凡逐渐发现偏理论的计算机学习对自己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可能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但是一旦深入其中,你会发现这里面本质的东西非常简洁优雅”无论是数学公式推导把公式变成可执行的代码还是收集、训练数据在鲍凡看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魅力如何通过自学掌握跨学科知识?鲍凡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将不同的知识整理到我自己定义的语言体系中没有直接复制粘贴所有的定理都被我一个个证明过”鲍凡记录的部分笔记数百页的笔记见证着少年的勤奋与努力靠着这种学习方式鲍凡在大一到大二期间掌握了丰富的计算机知识顺利通过转专业的考核进入计算机系清华十年开展纯粹的科研“我觉得清华实验室的学术科研氛围很浓厚所以决定继续留在学校纯粹地去做科研”本科毕业时鲍凡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机会鲍凡(中)与导师张钹院士(右)、朱军教授读博期间他师从张钹院士、朱军教授先后在ICML、NeurIPS、ICLR、CVPR等计算机领域顶级会议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8篇高水平论文其中有关扩散概率模型的论文获得机器学习领域顶级会议ICLR
7月17日 上午 8:25
其他

假期宜阅读!清华暑假书单来啦

蝉鸣夕曛,声和夏云一朵朵盈盈盛放的芙蕖为这个夏天画上美丽的注脚蒲扇轻摇,徐风渐进在院中树荫下的摇椅在氤氲书香的木桌前和书中的故事一起度过这个假期吧我们与图书馆联合继续推出“甄选书单”最是书香能致远清华陪你一起读书01《卡尔·马克思:他的人生故事》作
7月14日 上午 8:06
其他

清华毕业论文里的致谢,都有啥?!

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今年毕业!点击图片查看原文2024届毕业生,启航!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工地少年”单小龙从清华毕业了!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7月13日 上午 8:13
其他

首席科学家×5!

探索茫茫未知宇宙的奥秘是无数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宇宙特别钟爱我们给我们不同的‘礼物’”对于“寻找”与“拆开”这些“礼物”张双南始终保持热情
7月12日 上午 8:06
其他

又甜又飒!清华博士情侣毕业双双奔赴祖国中部

“你懂我的封网控场,我懂你的绝杀取胜!”精密仪器系2024届博士情侣丁荣、高晨心双双从大山走来又默契地选择双双赴中部科研报国投身祖国能源、国防事业建设成为破解“硬骨头”问题的铁杆“战友”报国梦想与校园爱情碰撞出的火花铭刻为在祖国中部大地携手筑梦的青春誓言最默契的球友体育锻炼一直是清华人最好的加油站在论文致谢中互称对方为“球友”的丁荣和高晨心因师门组织的羽毛球活动结缘他们隔几天就相约一局球场对弈周末乘兴连打四小时的混双“我们都非常享受学校的体育氛围可以说课题组就是我们的见证人”丁荣和高晨心在两人初识的羽毛球场在人生的球场上这对博士情侣也是最默契的队友出生于湖南隆回贫困山区一个少数民族农村的丁荣曾是一名留守儿童“我们并没有童话故事里的主角光环我甚至从小都没有觉得自己以后会上大学”丁荣幼时和家人在家乡的老照片高中时“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用生命擎起航空报国之梦给了丁荣很大震撼他暗下决心自己以后也要科研报国走出大山的心愿就这么扎了根生长得势如破竹得益于国家面向贫困地区的专项招生政策丁荣从县城中学突围出来成为乡里第一个考入清华的人高晨心有着和丁荣相似的成长经历“我想走出我们镇就要先考上市里的高中想要走出我们市一定要考一个不错的大学”本科期间她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更在竞赛、实践的锤炼中找到了未来方向从武汉理工大学来到清华深造成长并非一路坦途丁荣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的不适应期“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微积分只考了60多分是不是真的实力不行?”丁荣通过和老师、辅导员倾心长谈逐渐感受到大学的学习和从前面面俱到的学习状态不同有些东西需要学深悟透有些东西理解就好而有些东西只是一次没有成本、值得勇敢以赴的探索之后的每一天丁荣早上七点起床深夜从学校闭馆最晚的清华学堂回来点滴努力积微成著支持着他不断攻克难关丁荣本科毕业时在日晷前留影“我们来自小地方在看到了一些可能性之后才敢去设立目标但我们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很坚定地向目标努力我和晨心都是这样的人”这些共鸣点合奏出最同频的回音给了他们走在一起走向远方的强大勇气“越来越喜欢你,也越来越喜欢自己”博士阶段是一场充满挑战的长跑丁荣致力于能源拾取领域的相关研究他发现静电类型的能源拾取器具有高电压、小电流的输出特性非常适用于对太阳能板的灰尘去除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静电除尘模式实现了微风驱动下的自主除尘“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得知宁夏银川的光伏企业对他的技术很感兴趣时他马上整理设备在荒漠地区展开实地实验力图使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能真正解决社会关切的问题丁荣在实验过程中高晨心在本科阶段对光纤非线性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启迪了她的科研道路她秉承导师的教诲“要做有辨识度的科研要追根究底找到问题的内核”于是她从应用角度出发沉下心来开始做基础研究投身到超快多模光纤激光器和光纤非线性的研究中高晨心探究的多模光纤锁模激光器可将脉冲能量提高到微焦还可承载多路光信号被认为是未来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重要发展方向五年磨一剑经历过科研道路上的迷茫和挫败从自我怀疑到重新出发高晨心在博士期间发表了多篇SCI论文两人的毕业论文双双被评为“2024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丁荣与高晨心在致谢中感谢彼此科研之余丁荣对社会工作、志愿活动充满热忱“想把获得的正向的激励传递下去”丁荣曾同时兼任着三份社工一度忙得焦头烂额他担任了四年的带班辅导员为本科生成长保驾护航精仪系学生科协在他的带领下一跃成为科创作品孵化的沃土丁荣作为辅导员引导精仪系同学参与志愿活动、组织“一二·九”合唱排练等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在记录毕业的朋友圈中丁荣这样写到“相信长期主义、厚积薄发和延迟享受有些东西就是得一点一点积累”每一份奋斗的微光交织成灿烂的星河“在清华这九年的成长让我越来越喜欢自己我想这样的成长就是很不错的”丁荣参与组织清华师生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我们会是前进路上最好的肩并肩的同志”丁荣仍记得去年北京初雪飘飞时刚参加完面试的他回到学校清华的全方位培养给予了他选择未来方向的高度自由而面试的顺利并没有让他感到安心想放弃这个工作机会的念头划过脑海他邀请高晨心一起谈心在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因为党和国家的关爱我们才有机会从一个小地方走出来叩问初心我想为家乡做点事情”回到家乡的选择也得到了高晨心的全力支持积雪渐融两人也豁然开朗“我们真正找到了自己人生要走的方向”博士研究的经历让丁荣深知能源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命脉行业他即将前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能电网领域的科技创新力争解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真正难题高晨心选择和伴侣一起到湖南入职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为祖国的国防军工事业贡献力量“我们都想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去做一些事情我们都有着报效国家的共同信仰我想我们会是前进路上最好的、肩并肩的同志”丁荣与高晨心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合影与家乡与爱人双向奔赴他们携手同行以毕业为名再出发身边是同心同向的知己脚下是坚实滚烫的热土回到大山、扎根大山的每一步都印证着清华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与承诺山河远阔止不住行者征程祝丁荣和高晨心毕业快乐!各行各业新一代清华人的奋斗故事将继续为你讲述(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统筹
7月9日 上午 8:06
其他

清华同窗三博士,共赴西北核能报国!

去戈壁!去草滩!寥廓苍茫的大西北是清华核研院三位师兄弟建功立业的共同选择清华大学核研院2024届博士毕业生董雪、杨林清、曹军文即将背起行囊分别前往位于甘肃嘉峪关的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位于内蒙古包头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开启人生的下一阶段曹军文(左)、杨林清(中)、董雪在清华园为什么去大西北?亲朋好友的不理解陌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在做出相近的就业选择后不得不面对的相同难题曹军文“既然有机会能在北京工作为什么还要选择去包头?”面对亲人朋友们抛来的疑问曹军文总是耐心细致地说明原因“希望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多地结合到工作中去而那里就是能够让我发挥自身所长的地方”对于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而言“到西部去”不是喊口号式的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选择董雪早在读博期间董雪和曹军文所在的核化学工艺研究室已经与中核四0四开展了长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作为从事强放射性元素化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董雪逐渐明晰了职业发展方向并于今年1月份在博士毕业后正式入职中核四0四参与项目试验和车间轮岗杨林清同样选择了中核四0四成长于广西桂林的杨林清需要在毕业后快速适应一个在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方面与故乡迥然相异的新环境在核研院为赴中核四0四就业的博士生们组织的一场交流活动中杨林清实地感受到嘉峪关的浩瀚苍茫同时也更加确定了自己赴西部报国的志向即将走入科研设计岗位的他希望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热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甘坐“冷板凳”的清华核能人!董雪在进行实验由于核能技术研究的特殊性为科研甘坐“冷板凳”早已成为核能人的日常“读博期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200号度过的”“200号”是三位在采访中共同提及的挥洒汗水的科研基地清华大学核研院在核行业内和清华校内常被称为“200号”来源于核研院建院初期在校内的工程编号在位于昌平区燕山脚下的200号实验基地中三位同学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测数据其中聚焦核废物处理中超铀核素的化学行为和分离机制研究的董雪很多时候需要身穿15斤左右的铅衣等防护装备进行实验操作经过反复尝试、不断优化研究成果首次通过III-VI-V价态循环实现有机溶剂中五价镅的制备和稳定博士在学期间杨林清以一作/二作身份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曹军文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申请发明专利4项丰硕的成果填充起他们的简历也记录下他们踏实走过的每一段科研旅程杨林清(左一)参与志愿服务曹军文参与志愿服务学习和科研之余身为党员的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清华所提倡的‘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坚定了我爱国奉献的信念激励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担任核研院研究生会体育部部长和核博191党支部党小组组长期间杨林清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将爱国奉献确立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追求曹军文(左四)与导师于波(左五)为“200号”精神再续新篇!“作为清华的博士毕业生如果我们都不去为国家的发展做一点事情的话那这项工作要让谁去做呢?”曹军文的导师、核研院研究员于波常以这句话来勉励学生曹军文说“导师的教导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是我最后选择去包头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直以来清华大学积极鼓励青年学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加大重点地域领域人才输送力度许许多多的清华毕业生们纷纷选择奔赴心中的远方在西部的广阔天地中绽放青春之花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就业人数连续多年增长“当我选择从事核能技术领域研究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到祖国偏远地区为国奉献的准备”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奖答辩现场董雪以题为“在戈壁荒滩追寻‘星辰大海’”的报告回顾了自己受“两弹一星”精神感召决意扎根西部、学以致用的心路历程董雪在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上发言2024年是“两弹一星”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以邓稼先为国投身核武器研制事迹为蓝本的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也即将迎来第100场演出谈及在清华就读期间观看《马兰花开》时的感受杨林清回忆道“老一辈科学家不逐名利、为国奉献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在就业择业期间,我始终感受到清华核能人的精神传承激励着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在位于北京远郊的200号筚路蓝缕地“建堆报国、建堆育人”为中国的核能研究与国防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炼出了“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200号精神如今以董雪、杨林清和曹军文为代表的新一代清华核能人正怀揣梦想去往祖国的四面八方为和平与安全的大事业贡献清华力量2024年,清华大学已有70余名毕业生前往绵阳九院、中核四0四公司中核兰州铀浓缩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公司等核领域重点单位在马兰花盛放的时节以青春为桨扬帆起航为“200号”精神续写新的篇章统筹
7月8日 上午 10:21
其他

从清华出发,做奔涌不息的浪花!

✦•✦✦左右滑动,共同“奔”赴盛夏与未来✦时光流转盛夏,邀约漫野繁花属于“我们”的列车载着青涩而热烈的理想,即将到站向阳花开,硕果满怀拾起一片翠绿的叶,向着暖阳让回忆为青春镀上金边来自天南海北的细流奔向江海又将奔赴更灿烂的旅程站在离别和重逢的路口无数个身影在脑海中奔涌浮现那些义无反顾奔跑过的瞬间那些勇敢无畏拼搏过的片段定格在玫瑰色的年华永不褪色盛夏的清华路口赴一场青春的约定“⌈字⌋从约定你”毕业季,邀您共赏本期的主题汉字为“奔”由中间向左右滑动卡片“开门”,解锁本期汉字《说文》:奔,走也《说文》:走,趋也《释名·释姿容》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确切的“奔”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有从“彳”的异体“奔”字上部从一人扬臂飞跑(“走”的初文)下部由三“止”(脚趾之形)象征步履急骤为楚文字所沿用三“止”逐渐讹变为三“屮”
7月6日 上午 8:07
其他

“工地少年”单小龙从清华毕业了!

自小学起单小龙便主动帮家里干农活为了去给地里上肥瘦小的身板得拉上几十斤重的肥料有时候独自一人他只能把拉手推车的绳子套在脖子上就算累到虚脱也依旧咬牙坚持因为他心里清楚每一分成绩的背后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7月5日 上午 10:43
其他

再捐400万!清华老教授夫妇毕生节俭,持续捐赠60年

我和我夫人都已八十五六岁在世时日已不多家中尚有部分积蓄想在我们去世前后支援驿亭镇的公益事业捐赠经费不少于400万元……这是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退休教授贾松良和夫人叶德培写给家乡的信贾松良20岁上清华26岁毕业后留校工作一生无私奉献科研、教学事业他和叶德培在生活上朴素节俭却坚持60年持续公益捐赠2023年1月,在叶德培病重之际两人共同商议已累计捐赠100余万元后再捐赠400万元积蓄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并通过上面的信件表达了心愿一辈子能省就省“我从小独立生活一辈子能省就省一件衣服不坏就能一直穿家里很多物件都是几十年前的”上个世纪80年代贾松良叶德培夫妇因住房拆迁搬入叶德培单位分配的约60平米的住房一住就是四十余年两人在生活上都是“得过且过”但他们却始终“以能够帮助别人、别的单位解决问题、解决困难为乐”贾松良(右)和叶德培(左),摄于1990年春节上大学时班上一南方来的同学只有席子没有垫被冬天来临时贾松良二话不说把自己的垫被一分为二一半送给了那位同学工作期间个别学生家庭生活有困难贾松良夫妇也会热心资助……贾松良卧室的双人床,摄于2024年6月“我三岁丧父,家贫依靠亲戚、乡亲们照顾我、接济我从中学到大学都依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金、助学金生活和学习”贾松良一直难忘故土、感恩社会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也成为他毕生的心愿刚毕业工作时收入并不宽裕的夫妇两人先后捐资200元支援家乡浙江绍兴上虞横塘农村建立集体林场1990年代捐赠上虞横塘乡小学近万元用于安装日光灯、修教室打井和供水系统等建设1998年9月,驿亭镇横塘小学学生的感谢信2003年捐赠1万元用于修建乡村公路2018~2019年期间捐赠修建驿亭镇中心小学体育馆和设立驿亭镇中学、小学生奖助学金等共计100多万元贾松良夫妇捐赠的驿亭镇小学体育馆2019年10月,贾松良和叶德培为上虞驿亭镇小学生发放“贾松良致远助学奖学金”和学习用品2023年1月,叶德培病重贾松良在病榻旁和她商量“想趁她活着的时候把能做的事情做了”于是他们商定准备再捐赠400万元积蓄用于家乡的教育、养老服务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截至2024年6月该捐赠已经陆续拨付约200万元贾松良夫妇部分捐赠用于为家乡农村修建文化中心2023年、2024年,贾松良夫妇部分捐赠用于为家乡73位80岁以上老人发放春节慰问金长大投身革命事业1937年1月,贾松良出生于浙江上虞贾家山头村童年时,日伪军侵略家乡7岁的贾松良亲眼目睹新四军战士为了保护百姓和战友遭日伪军残忍射杀“那个场景对我非常震撼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向革命烈士先辈学习长大投身革命事业”小学期间,和外婆相依为命的贾松良靠着亲戚的帮助长大中学时到上海随母亲生活住在一个9平米的木板房中母亲做女佣赚来的微薄收入只够勉强度日初、高中阶段贾松良一直依靠每月9元的国家救济金、助学金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贫苦和穷困从未磨灭贾松良内心的光芒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勤奋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岁时,正在读高三的贾松良因为表现突出被吸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全校高三年级第一位共产党员后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7年9月,因国际形势变化贾松良服从分配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并在清华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叶德培我想做的事她一直都非常支持“大一时,我和叶德培是同班同学后来变成了同年级不同专业大三时,叶德培请我做她的入党介绍人这个过程也让我们互相了解”共同的坚定信仰、共同的人生追求使得他们确信对方就是值得托付一生共同奋斗的伴侣两人在大四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1963年,26岁的贾松良毕业后留校在清华工作的37年间先后在电子系、绵阳分校计算机系半导体专业微电子所担任教师并参与多项大国重器相关科研工作贾松良工作照片,摄影1987年贾松良编写和参与编译、审校的已出版的著作和译著等十余种他先后参与航天、卫星发射等相关国家某些重大工程用关键电子元器件的质量保障和失效分析工作载人航天-空间站电子元器件保障工作为国家解决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出了元器件芯片背面多层金属化、低应力抗锈蚀、抗热疲劳等一系列高可靠封装设计技术取得10余项重要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各一项退休后,继续在学校参与到课题组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并兼任载人航天元器件专家组专家2019年9月,贾松良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叶德培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雷达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航天科工203所曾担任副总工程师、总计量师她不仅是国内知名计量专家国防计量事业创建人之一还培养出了一大批计量行业领军人才叶德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拍摄于1989年8月“她这个人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和我母亲相处也很融洽我们家是北京市五好家庭工作之后我几乎没有寒暑假和周末做的很多工作也都不能对外说家里很多事都是她在操持但是她在工作上也是能力很强的我们两个人的想法总是很一致对于我想做的事她一直都非常支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了60多年贾松良在写字台前批改博士生毕业论文2023年6月,叶德培病重离世后贾松良继续生活在老房子里保持着坚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每天女儿会来送饭照料“我还有一些工作可以做前段时间在帮助修改清华博士生的毕业论文最近还分别帮重庆、宜兴的两家单位解决技术难题偶尔我也会应邀参加航天或电子系统的技术会议或到清华参加课题组的组会以及党支部组织生活但最近年龄老了,已较少外出”贾松良(前排左二)在清华参加课题组组会,摄于2024年6月“感谢清华给了我全面的培养让我又红又专、全面发展”贾松良说对于半导体、电子线路、机加工理论物理、电真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得自己的知识面和业务能力比较全面又长期担任党政工作培养了自己政治上讲党性不讲假话、不追求个人名利工作作风上注重调查研究“我已经过了87周岁已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了60多年总结这一辈子,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勤勤恳恳工作,力求精益求精”回忆起20岁时的入党誓言贾松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向革命前辈学习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把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一切为了祖国”而回首与夫人携手奋斗的一甲子岁月他则感慨到“我们一辈子都努力争取不辜负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奋斗一生甘愿在大国重器背后隐姓埋名他毕生节俭以点滴善举汇聚成人间大爱他更用一片赤诚写就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不渝致敬!清华教授贾松良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文|苑洁视频|新媒体中心图片|受访者提供摄影|雍乐
7月4日 上午 9:56
其他

2024级新生请关注!这些培养项目将二次选拔

清华大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度,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在入学报到后,部分培养项目将面向新生开展二次选拔,符合条件的新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志趣和大学规划进行自由选择。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1项目简介
7月3日 下午 5:50
其他

毕业生代表陈强在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我在清华的三个瞬间

以行动书写青春点击图片查看原文毕业生代表崔嘉骏在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强成长之基,担时代使命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6月30日 下午 5:32
其他

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举行

青春扬帆,梦想起航。6月30日清晨,9000多名2024届研究生毕业生在东大操场相聚欢唱,毕业的欢乐、离别的感伤、启程的忻悦都在悠扬的歌声中流淌、酝酿,化成夏日的清华园里最动人的旋律。毕业典礼现场上午8时,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清华大学202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正式开始。校领导邱勇、李路明、向波涛、杨斌、过勇、郑力、赵罡、彭刚、曾嵘、姜培学、许庆红、王宏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勤等出席典礼。姜培学主持典礼。
6月30日 下午 5:32
其他

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举行

骊歌盛夏轻唱,水木青春飞扬。六月的清华园繁花竞开,怀揣炽热梦想的清华学子,扬帆起航奔赴远方。6月29日上午8时,清华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东大操场举行。校领导邱勇、李路明、向波涛、杨斌、过勇、郑力、赵罡、彭刚、姜培学、许庆红,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院长陈解放大校、海军航空大学一基地司令员马瑞凯大校等出席典礼。彭刚主持典礼。毕业典礼现场毕业典礼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典礼上,副校长、教务长彭刚通报了2024届本科生毕业及学士学位授予情况。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审议,批准2024届3555名本科生毕业。经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授予2024届3685人学士学位。另外决定授予46人第二学士学位,授予267人辅修学士学位。邱勇宣读表彰决定并作毕业寄语校党委书记邱勇宣读《关于表彰202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毕业班先进集体、优秀毕业生和优良毕业生的决定》并寄语毕业生,永葆乡土情怀、热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既要勤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在躬身实践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永葆赤子之心、为人民守望美好家园,秉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永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一种温情与敬意,从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中汲取人生智慧、获得精神滋养,不断积淀成长的力量。希望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爱国爱民、实学实干的奋斗中,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经清华大学校务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10个班级“清华大学毕业班先进集体”称号,授予77名同学“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授予355名同学“清华大学优良毕业生”称号。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佩戴荣誉毕业徽章校领导邱勇、李路明、向波涛、杨斌、过勇、郑力、赵罡、彭刚、姜培学、许庆红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佩戴荣誉毕业徽章,并合影留念。李路明讲话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李路明发表题为“用信念照亮人生,以行动书写青春”的讲话。他代表学校向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的同学们及其亲友表示祝贺,向悉心培养同学们的老师致以感谢。李路明说,2024届毕业生中有强基书院的首批毕业生、是“写作与沟通”课全覆盖的第一届本科生,经历了110周年校庆、建党百年等重要时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他表示,朴素的信念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量。千百年来,刚健自强的中国人凭着“不靠天、不靠地、靠自己”的朴素信念,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让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却又生生不息。超越个人得失的信念能够成就伟大的事业。只有超越小我、心怀大我,把个人发展融入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创造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辈的业绩。信念在行动中体现,更在传承中升华。只有从我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从现在做起、把握每一个当下,才能让行动在信念指引下更加坚定恒久,让信念在传承中更加熠熠生辉。李路明勉励同学们,要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用信念照亮人生;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把小我融入大我;秉持行胜于言的校风,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以行动书写无悔的青春。彭刚主持典礼校友代表张凡发言环境学院1994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作为校友代表发言。她结合自己留学归国后的工作经历,分享了三点感悟:一是要坚守清华这个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牢记母校的培育之恩。二是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自强绝不能偏离强国的奋斗目标,厚德要根植于家国情怀。三是要放下优秀的包袱,做好从零开始的心理准备,不要以收入、职称、头衔审视自己,脚踏实地、稳步收获成长,在成就“大我”中升华“小我”。本科毕业生代表崔嘉骏发言未央书院2020级本科生崔嘉骏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他表示,四年前自己被学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理工融合”的培养模式深深吸引,带着求知若渴的心进入清华园。四年来,扎实的数理知识为自己在工程衔接方向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为自己提供了较早认识科研的机会,书院的从游探索教会自己永不言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生逢盛世我们当不负盛世,身逢其时我们奋斗其时,能够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与有荣焉。”他说。少年又远方,青春不散场。毕业典礼在师生齐唱校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毕业典礼通过“雨课堂”进行中英文双语视频直播,部分未能到场的毕业生及其亲友、广大校友等在线上参加毕业典礼。邱勇为毕业同学颁发学位证书李路明为毕业同学颁发学位证书毕业典礼结束后,毕业生列队进入综合体育馆,校领导分别为毕业生拨穗、授予学位,并与每一位毕业生合影留念。毕业精彩瞬间亲爱的同学们,毕业快乐!愿你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带着在清华的收获与成长回馈家国热土,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中奏响动人的“清”春华章。记者|王晓霞摄影|李派
6月29日 下午 8:36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校长李路明在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用信念照亮人生 以行动书写青春

以行动书写青春——在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清华大学校长
6月29日 下午 8:36
其他

“95后”清华博士,投身西部,预聘教授!

今天是陈强的28岁生日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圆满完成博士学业的他将立刻启程赴西南大学任含弘研究员、预聘教授读博期间他运用多学科知识攻坚克难创新提出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探索化工产业绿色转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新程将启他希望助力化工人才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探索未知、追寻真理、服务社会为使命为祖国西南地区发展添砖加瓦!毕业生陈强结缘清华,“激活”科研细胞2015年陈强考入天津大学“王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却对前途感到迷茫直到本科的后半程命运向他发送了一个“激活码”刚一接触实验课陈强就被各项研究迷住他与同学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一举荣获全国大赛的特等奖第一名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陈强想在化工领域继续深造与博导王玉军教授的相遇始于清华的夏令营“王老师非常儒雅随和说话时很有逻辑,又很坚定”王玉军教授(左)和陈强夏令营期间和清华的老师们一起吃午饭、聊天听到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时陈强的科研志趣瞬间被激活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学术科研方面的追求经过考核2019年,陈强如愿进入清华跟随王玉军教授在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微化工技术相关研究开启了“浴火重生”的博士生涯学科交叉,“催化”强大反应正如一片树叶发生光合作用时通过阳光和酶的催化将CO2转变为葡萄糖自然界中的化学反应给陈强带来启发在导师王玉军的指导下陈强创新性提出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也就是在微观尺度下构建时空有序的级联系统激发光反应与酶反应的更大潜能“光和酶是两个好用又绿色的工具!”陈强如数家珍将光、酶催化剂分别固定化及成型或顺序级联、或并行级联嵌套在微结构装置中原料流经装置后即被催化生成所需产品现今很多研究集中在催化的分子层面“我想再往前做一步!”陈强认为让实验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才是更有意义、更有趣的科研陈强作报告流动催化合成的工艺涉及机理、动力学、化工传递、反应器设计等以及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研究如果是一条平线,将是一种遗憾面对难题,必须像攀越高峰一样去解决。”从工物馆到荷园食堂的路途中导师王玉军开导着陈强当时,陈强困在结构解析的难题中无从下手他想知道酶被固定化之后的原子级结构导师建议陈强去试试生命学院的冷冻电镜技术面对电镜,陈强是零基础的“小白”在向生命学院的老师请教学习过后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结构解析实验一开始他用每个英文字母配四个数字将实验样品标记为A1、A2、A3、A4、B1、B2、B3、B4……26个字母全部用完,也没解析出来只能继续标记为AA1、AA2、AA3、AA4……直到陈强已经准备启用AAA1时在XX1……YY1……ZZ1……中终于找到了两个效果较好的样品他得以窥见生物大分子内在的精妙结构从夏天解析到第二年的春天陈强形容这一年的自己是“比较幸运的”事实上,在样品筛选阶段他不仅要面对上百次的实验失败还历经了各类仪器更换气温及湿度的影响等多重挑战而结构解析只是他研究项目中的一个环节凭借攻坚的决心和毅力陈强不断跨出化学、化工圈汲取材料学、催化、生化等各学科知识在无数的文献阅读、研究实验中打破固有模式、创新科研方法甚至重塑自我认知、行事风格、人生价值仿佛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读博的五年间,他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
6月28日 上午 9:02
其他

大一新生追问“为什么入党” 党委书记面对面解答

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清华大学“党的知识概论”课上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探微书院的大一学生江承远和他的小组同学们认为只有弄清楚了初心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向党许下誓言他们给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发了一封邮件“我们想要做一个研究课题‘党员形象的时代印记’,明确我们为什么要入党,为我们后续继续向成为一名党员做出努力打下思想基础。您是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希望向您请教……”“党的知识概论”是清华大学面向入党积极分子开设的一门课程与发展对象学习班、新党员培训班共同构成了学生从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的完整培训链“党的知识概论”课堂江承远和班上的同学们大多出生在2005年和很多“Z世代”青年一样他们成长在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中国面对的思潮比过去更加纷繁面对的选择比过去更加多元他们渴望着向党靠拢也比以往更加需要对“意义”的追寻“成为党员意味着什么需要如何去做我们的认知还有些模糊”于是,同学们发起了一项题为“党员形象的时代印记”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挖掘有理念、有深度的价值观点传递坚定信仰的力量向谁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不约而同地同学们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名字——邱勇“和邱老师的初次‘邂逅’是在‘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上邱老师的讲授有思想也‘解渴’相信他能给我们最好的解答”收到邮件的邱勇和同学们约定了面对面交流同时给大家列出了一份长长的访谈名单期待同学们在与清华园中更多优秀党员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找到答案当得知江承远小组将在“党的知识概论”课堂上进行一次交流讨论、碰撞思想的时候邱勇来到了课堂上看见出现在教室最后一排的邱勇老师同学们直呼“惊喜到了!”课堂上围绕“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学们在生动鲜活的史料中在一位位个性丰满的共产党人形象中启迪思想、碰撞观点、寻找答案江承远作小组分享有人说入党是因为身边优秀的前辈都是共产党员有人说入党是想发挥更大的光和热照亮别人还有人说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将“小我”融入“大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邱勇认真地听不时提笔记录着信仰是崇高的也是具体的在最后的发言中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入党经历和求学故事邱勇讲话1983年入学清华1985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近40年党龄的邱勇回顾了年少时的入党初心他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同学们追问“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就是在寻找一种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党组织里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敢于坚持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始终求真务实与这样优秀的人相伴同行也会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成才谈到党员和非党员的区别邱勇说非党员群体中也有很多朴实真诚善良优秀的人比较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高下而是为了促进思考思考你要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去做什么样的事追求入党的过程成为一名合格党员的过程对同学们来说也是不断增强本领砥砺责任担当的过程那些积攒的能量、沉淀的收获都会成为你们向前路上的美丽风景谈到成为党员意味着什么邱勇说理想为人生道路立下坐标信念给予生命无穷的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坚定理想信念是一辈子的事希望同学们常修常炼、常悟常进在大浪淘沙的考验中担起该担的责任扛起该扛的任务以永远奋进的青春为旋律唱响新时代的灿烂华章师生合影没有空洞的说教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历史、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渐渐消除“‘信仰’两个字很崇高但邱老师很接地气地与我们讨论一下子就觉得它看得见也摸得着了”江承远说“邱老师的解答很打动我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党员是光荣与骄傲也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电子系2023级本科生王浩任说“更加坚定了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向自己心中那个热爱的选择靠近的决心”美术学院2023级本科生岳雅琪说这本是清华园中一门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同学们的勇敢发问党委书记的用心回应信仰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师生间一同编织出了理想中思政课的模样即将到来的暑期江承远小组的同学们将赴井冈山同上“思政实践”课这是清华大学党委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针对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和成长需求不断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获得感的又一重要举措同学们期待着在祖国的大地上受教育、见世面、长才干、作贡献进一步坚定前行的步伐他们更加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像无数先辈一样向着鲜红的党旗紧握拳头、高举右手庄严郑重地许下誓言……文
6月27日 下午 3:32
其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这些话,送你!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习近平总书记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图片来源:新华社)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6月25日 下午 12:11
其他

揭晓!最高奖1+一等奖2!三大奖共9项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清华大学物理系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完成单位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9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薛其坤薛其坤,共产党员,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为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清华大学牵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项目一览所获奖项及等级项目第一完成人项目名称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机械工程系路新春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吴建平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化学系王训一维尺度亚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质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地球系统科学系张强中国大气成分变化驱动因素及环境健康效应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朱文武跨媒体大数据图关联表征学习理论与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材料学院林元华铁性材料序参量的调控及器件设计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环境学院刘会娟无机非金属废水处理与资源回收技术及应用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6月24日 上午 11:59
其他

祝贺!清华教授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回应百年关切于中国本土实验室中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实现“世界首次”挑战世界难题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在高温超导研究中大胆提出与主流不同的学术思想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不惧成为“拓荒者”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做“有品位的科研”他一次次向全球科学界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推动我国凝聚态物理的“量子跃变”夺得下一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的战略制高点是“从沂蒙山区开出的小船”是在追求极致中享受探索自然奥秘幸福的“7-11院士”更是心怀国之大者勇攀科学高峰的“量子追梦人”他就是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薛其坤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薛其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011963年中国物理学似乎还困顿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相关基础科学研究仍大幅度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一年冬天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小村庄里薛其坤出生了家中清贫父母勤劳朴实、整日劳作他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的儿子是大山深处的小小放牛娃但对这代中国青年而言“与祖国共成长”的历程似乎注定格外“惊天动地”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爆炸成功尖端技术先后突破瞩目成就接连实现基础研究领域无数物理工作者迎难而上、立志赶超“科学的春天”翩然而至青少年时代“贪玩,但聪明,也爱学习”的薛其坤成绩突出高考时物理满分100分他考了99分如愿考入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大学时代的薛其坤(第一排右数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心针中国物理学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开启新机遇、新挑战1984年,薛其坤大学毕业壮志满怀地决定考研究生打击却不期而至第一次考研,高等数学仅得39分他转而就业,进入曲阜师范大学教书期间第二次考研,总分又未达录取线再次失利,他反思自己“还是准备得不充分没有稳扎稳打,耍了小聪明”那就再努力一把!第三次考研他认认真真备考扎扎实实复习基础知识终在1987年“上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后薛其坤选择继续读博1992年他在导师陆华教授的引荐下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学习和进行科研工作并在那里经历了他科研道路上的又一个“坎儿”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变”在日期间联合培养导师樱井利夫教授的实验室被称为“7-11实验室”明确提出每周6天早上7点需到达实验室当晚11点之前不允许离开“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也许是靠着山东孩子骨子里的“皮实”尽管“语言不通、技术不熟、睡眠不足”在崩溃边缘数次徘徊他都还是成功把自己从放弃留学回国的念头前揪了回来薛其坤在日本东北大学学习工作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他开始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是全实验室扫描隧道显微镜实验制备针尖方面水平最高的学生仅用一年半薛其坤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也是樱井利夫实验室近30年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7-11”的习惯也持续至今02有人说薛其坤在国际物理界的“逆袭之路”就此开启但他觉得自己其实只是在找到方向后“一步一脚印”地探索向前罢了1992年至1999年的八年间他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担任访问助理教授可身在异国薛其坤始终无法安心“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孩子”他因中外在物理学实验室仪器、技术和设备方面仍然存在巨大差距而忧心看到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他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用所学到的知识本领为祖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希望通过努力让我们国家的科技也变得特别强大我们的老百姓也过得特别幸福”1999年薛其坤回国了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很快携手研究团队在纳米团簇、量子尺寸效应等方面取得一个个实验发现而在他看来“这都是得益于国家对人才的重视”迈入21世纪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奋斗下中国物理学各领域发展势头空前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被认为是物理科学进一步繁荣的关键之一2005年薛其坤来到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组建起一支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甚至来自不同单位的研究团队同年11月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当批年纪最小的“新科院士”薛其坤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团队部分成员薛其坤团队在清华的实验室里搭建的第一台机器结合了三种技术:分子束外延(MBE)薄膜制备技术能看到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能够对电子能带结构进行精确表征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PES)这是薛其坤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时期和研究团队率先独创的三项技术中想要专精哪一项都不容易意识到且有能力将它们集成在一整套设备当中在当时更是“仅此一家”薛其坤在实验室“善于发掘并不新奇的实验技术的潜力发现它更强大的功能是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实现科学突破的要点”而这也正是薛其坤的突出优势他来清华后主导建设的首个实验室搭建完成两三年后拓扑绝缘体研究开始在国际上兴起兼具合适的实验工具与前期的科研积累“两方面都做好了准备”的薛其坤团队立刻抓住机会进入这一领域持续钻研03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量子效应它不依赖于强磁场而由材料本身的自发磁化产生长期以来使其“现身”并实现实验观测的难度极大是无数研究者苦苦追寻而始终不得的科学目标霍尔效应由美国物理学家霍尔(Edwin
6月24日 上午 11:59
其他

报考清华!就看这份指南

@清华本科新生,你的第一份礼物准备好了!点击图片查看原文清华大学2024年招生组联系方式发布!(完整版)点击图片查看原文来清华,预见你的无限可能!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6月23日 上午 9:00
其他

@清华本科新生,你的第一份礼物准备好了!

今年6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一星”元勋、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一百周年1986年3月,在医院,邓稼先用手比画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大小为共同缅怀、致敬英雄清华大学将向“四字班”本科新生随录取通知书赠送《邓稼先传》激励清华学子涵养爱国情怀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期待这“第一份礼物”在少年们心中播撒下梦想的种子立体二校门录取通知书“你要读邓稼先就不能只读邓稼先”《邓稼先传》《邓稼先传》出自他的亲人之手书中的叙述朴素平实呈现了更鲜活立体也更亲切可爱的邓稼先形象
6月22日 下午 5:54
其他

2024届毕业生,启航!

6月20日上午,清华大学2024届毕业生党员大会暨启航出征仪式在新清华学堂举行。校党委书记邱勇以“涵养清风正气
6月21日 下午 8:50
其他

清华首位全盲研究生,今年毕业!

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自16岁彻底失明以来他艰难求学,攀过叠嶂追梦25载,37岁圆梦清华他用心去描摹这个世界他就是清华大学历年来第一位全盲研究生梁江波今年即将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从这里,再次起航
6月20日 下午 7:41
其他

全球首座!背后是这群清华人!

2023年12月人们因为“高温”汇聚在已颇具寒意的山东石岛湾共同见证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又一个“历史时刻”——正式商运投产寒风挡不住清华大学核研院院长高温堆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张作义和团队成员们的热情大家的脸上写满了因为多年夙愿得圆由内自外生发出的骄傲和喜悦他们的骄傲自有原因不仅因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是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调试和运行的新一代核电项目更重要的是它的投产商运意味着中国已经系统掌握了高温气冷堆商用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先进核能技术竞争中“杀出重围”创造它的过程如同攀峰人们表面看到的,是全球首座但背后的基础是几代清华人为此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是清华团队与合作伙伴攻克的一个个世界性难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攀峰张作义“整个电站核岛设备共研制15000余台(套),反应堆的主要设备,包括主氦风机、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有一系列从0到1的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从设想到图纸,从样机到实验室测试,从工厂制造再到现场安装调试,过去二十余年,张作义亲历的艰辛,跟他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事这样的创造,靠什么力量支撑?——“理想和坚持!”“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张作义时常用马克思的名言激励团队,实则也是给自己打气,“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张作义笃信这句话,这让他时不时想起清华的很多核能前辈,其中就包括他的导师王大中。2021年9月,核研院高温气冷堆三位领军人物(左至右依次为吴宗鑫、王大中、张作义)在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现场“他的远见让人觉得有点近乎神奇。”张作义很佩服导师王大中:在国家需要核能时,毅然选择核反应堆专业;数次在世界核能发展陷入低谷时,坚定选择“固有安全”这条极为难走的先进核能利用技术路线,并带领团队于21世纪初,主持研发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固有安全特征的模块式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一路走来,张作义都被这种“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和环境所感召,2001年,39岁的他就任清华核研院院长,从团队一员变成守望人,也毅然扛起了研发建设世界首座工业规模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重任。从前辈们攻坚克难的前20年,到后辈们接力奋进的近20年,面孔在变,面临的困难、风险与挑战未变。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副总师、清华大学核研院副院长董玉杰的话说,“正是因为有挑战性,清华团队才瞄准了这样一个目标。”董玉杰这条通往科学之巅的崎岖小径,汇聚了一批不畏劳苦的志同者。过去十年,吴莘馨和她的伙伴们全身心投入,就干一件事:研制被称为“核电之肺”的蒸汽发生器,这也是高温气冷堆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全世界都没有的设备,他们决定自己研发。“很难,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的工作环境决定了它的选材特殊,结构必须紧凑。”吴莘馨记不清中间推翻重来了多少次,才最终敲定了组件式、立式中盘管结构的直流蒸汽发生器设计方案。但很快,制造和装备方就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聪明的头脑们发现,创新型技术从设计到落地之间的路途,比想象中更远。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蒸汽发生器设备研发负责人吴莘馨吴莘馨明白,设计是全球首创,没有可参考的制造和装配工艺,即便有设计图,也没人担保能做出来。为了攻克这项技术难关,她和团队在清华200号基地反复试验,比如,怎么把像弹簧一样的5层螺旋盘管装配成一个刚性的、完整的换热组件。这些工作,当时做得辛苦,之后被证明,所有苦功都没有白费。经过一年多的奋战,团队自主研制了换热组件专用工具,开创性开发了一整套螺旋盘管套装工艺技术,突破了制造瓶颈,为蒸汽发生器工业化批量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的初心一直是做世界上最先进的核能技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核安全上的成功。”在张作义眼里,这座从清华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基础上建成的工业堆,早已不单是一个示范工程,不再是基础科研、纸上论文和原理实验,而是中国核能技术自主创新的又一标志,“很幸运经过我们的努力,把它变成了现实。”聚力醉心科研的张作义,拥有着一名卓越工程师所要求的几乎一切特质,专注、果敢、严谨、协作、勇于创新……他把这些归功于大工程的历练。把目光拉远些,2006年,清华大学作为唯一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高等院校和技术研发主体,携手中国华能集团、中核集团等几百个研究单位、工厂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倘若将此比作一场战役的话,张作义和他的团队就好比是战役中的指挥官,心里要装着全局。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火热进行中(2019年)如何分工、怎么互补?怎么分担责任、如何考虑收益预期?一开始,各方都有顾虑。“前期策划阶段,我们就充分考虑到了未来在技术、设备、财务等方面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风险。”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清华大学核研院副总工、联合总体室主任李富把核研院团队比喻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李富“作为技术方,要从工业体系给出可以控制和化解风险的各种技术手段。”在李富看来,只有全面促进各单位的相互理解与深度融合,打消各方顾虑,项目才能真正地推广。明确大家的顾虑是什么,要想尽办法打消顾虑。为了落实厂址,张作义和团队从南到北几乎摸遍了可能建设高温堆的地方。为确保关键设备能按进度和质量完成,他们奔赴全国各地,下到生产一线。目的就是:做到对国内设备研究和加工制造了如指掌,对合作方遇到的技术和合作困难能及时提出解决之法。张作义过往种种,被张作义浓缩成了一句话: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值得骄傲的是,“知难而进、众志成城”的团队底色让他们始终坚持向前,与合作单位的紧密配合又让他们凝聚起了更大的力量。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正式商运投产“核能是‘大国重器’,代表国家工业的实力。大家共同推进的不是一般的商业化工程,而是共担国家使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张作义笃定,他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而这点也恰是各方合作越发默契,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前路清华核研院高温气冷堆团队部分成员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更多年轻力量在榜样的感召中,踊跃担起责任,练就着成事的真本领。在工程中承担反应堆热工水力和安全分析设计工作的陈志鹏,是高温堆“电厂运行”主设计项负责人,也是团队新生代中的一员。工程建设期间,很长时间里,陈志鹏都在自身专业领域中“打怪升级”。更大的挑战出现在2020年底。在工程调试的关键节点,陈志鹏被委以新的重要任务,承担起现场调试技术服务和协调管理工作。“我们代表工程设计方,需要我们来解决的都不会是小问题。”从最初遇到问题的慌乱,到静下心来给出解决方案,到协调各方执行,陈志鹏从现场反馈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迅速成长和变化。陈志鹏“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我很珍惜。”当下,陈志鹏正把所积累的经验应用到高温堆后续项目,虽然困难仍不断出现,但他有了直面问题的底气。年轻队伍成长起来,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让张作义很是欣慰,“这是一支具备高温气冷堆设计、建设和运维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也是未来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底气和力量!”1960年,200号原子能研究基地在昌平虎峪村开工时清华年轻建设者们的合影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年轻人就是清华“23岁半”团队的起源(左列自上而下第三位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中)从以老师王大中为代表的清华“23岁半”,到自己这一代,再到新生代,张作义确信,清华核能人持续攻关、矢志奉献的精神没变,为中国核事业奋斗的理念和信念更没变,“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跟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了,但我们希望,不仅是并驾齐驱,还要做出变革性创新,让国家始终走在世界的最前头。”吕应中(左三)、王大中(左一)在屏蔽堆控制室“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这句由清华“23岁半”喊出的豪迈口号,今天依然在唱响。以示范工程为基础,清华核研院团队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商业化高温气冷堆后续项目设计图依托高温气冷堆技术,清华团队已经开展了高温堆工艺热应用、核能制氢等工业化推广前景研究,并正大力推动技术落地。“核能本身是一个高品质的能源,它的应用不仅限于核电站。”“高温气冷堆所提供的高温热能,在‘双碳’背景下,具备非常好的商业竞争力。”“不光会给我国带来影响,在世界核能市场上也是一大进步。”
6月15日 上午 9:06
其他

姚期智的清华20年: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20年前,初夏,美国。飞机穿透云层的那一刻,透过舷窗,姚期智脑海中浮现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内心涌现出五千年历史的壮阔波澜。“回国”二字,是他心中此刻最坚定不移、激昂慷慨的声音。他是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是图灵奖创立以来唯一获奖的华裔学者,也是世界现代密码学基础的奠基人之一。所有的荣誉在这一刻,都没有回国的信念如此铿锵有力。20年后,初夏,清华。姚期智寄出了一封信。这封信写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他汇报了自己回国任教20年来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表达了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6月11日下午,正在办公室工作的他,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姚期智用“非常激动”来描述收到回信时的心情。“感谢总书记对我回国20年的工作给与高度评价与肯定。回国20年来,我始终怀抱着对祖国发展的坚定信心,丝毫不曾忘却回归家园、建设祖国的初心,在清华大学全身心投身于培养尖端人才、推动学科交叉创新。能为祖国伟大复兴的事业尽个人微薄之力,是我引以为傲的成就,也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A+”,姚期智曾用这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在清华的第一个十年,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20年,我想说的是——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6月13日 下午 1:42
其他

清华大学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的重要回信精神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习近平在回信中说,你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向你表示诚挚问候。习近平强调,希望你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姚期智曾长期在美国高校任教,2004年全职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现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近日,姚期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回国任教20年来培养人才、科研创新等情况,表达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姚期智6月11日下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来到清华大学,向姚期智先生转交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并当面听取了姚先生的意见建议。收到回信的姚期智先生十分激动、备受鼓舞,他表示:“感谢总书记对我回国20年的工作给与高度评价与肯定。回国20年来,我始终怀抱着对祖国发展的坚定信心,丝毫不曾忘却回归家园、建设祖国的初心,在清华大学全身心投身于培养尖端人才、推动学科交叉创新。能为祖国伟大复兴的事业尽个人微薄之力,是我引以为傲的成就,也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总书记鼓励我,要坚守初心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诚如总书记所期待的,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和我的团队必定遵循总书记的指示,开拓创新,全力以赴建立高水平人才竞争优势。总书记鼓励我,要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诚如总书记所期待的,我定会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带领团队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聚焦原始创新的科研生态,瞄准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战略高地,再接再厉,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1日下午,清华大学在收到回信后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研究部署学校学习贯彻落实工作。校党委书记邱勇主持会议。会议现场邱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的回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的高度重视、高度尊重、高度关爱。总书记的殷切勉励,不仅是对姚先生回国奉献二十年来教书育人成果和科研创新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做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巨大鼓舞。邱勇强调,今年是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先生全职回国工作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姚先生始终怀抱着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潜心教书育人、矢志科研创新,为我国自主培养信息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前瞻布局、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以姚先生为代表的顶尖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清华的光荣和骄傲。邱勇表示,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强化“旗帜”“标杆”意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自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努力培养更多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要心怀“国之大者”、增强使命担当,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大部署,深入推进学科交叉,努力产出更多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科研创新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清华力量。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大力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支持,努力把清华园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向往之地、广大人才心安之处,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贡献。校长李路明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回信是清华大学的一件大事,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令全校师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李路明强调,姚期智先生是一位受人敬仰的学术大师。全职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姚先生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为清华建设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我国汇聚世界一流的计算机科学人才殚精竭虑。姚先生创办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清华学堂人工智能班培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吸引以段路明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海外优秀人才到清华任教,开办讲座为青年教师的学术选择与职业发展答疑解惑。不久前,姚先生出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任院长,全力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李路明表示,清华大学充分认识到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牢记嘱托、乘势而上,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全方面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让人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建功立业,为我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清华贡献。会上,校领导班子成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内容交流分享了感悟和体会。大家一致表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和强大动力,进一步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奋力书写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崭新篇章。12日上午,清华大学党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姚期智院士重要回信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单位扎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工作,激励全校师生员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坚定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来源|新华社记者|曲田摄影|李派
6月12日 下午 8:17
其他

来清华,预见你的无限可能!

卷合笔落,新程将启伴随着高考的顺利结束我们特别策划的“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也来到了第101期过去,我们共同见证了百余位清华校友怀揣赤子之心扎根祖国各地的精彩故事离梦想越来越近的你是否也向往着未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让我们共同回顾“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在清华人追逐梦想的故事中预见属于你的无限可能他们,学成归国左右滑动,查看报国清华人(点击图片查看原文)“清华的学生一定要挑起中国的脊梁。”追随内心的召唤他们放弃海外高薪选择技术报国深耕于电力专业领域的科研创新
6月11日 下午 10:17
其他

一“明”惊人!愿你金榜题名

夏,“气赤而光明”亦称“朱明”朱明盛长、骄阳似火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炽热的青春化成了人生中浓烈飞扬的一章鲲鹏之志,挥毫纸间笔锋所至,心之所向向上仰望的力量披荆斩棘的前行生生不熄的花火终将以灿烂为名
6月10日 下午 5:56
其他

提笔收官,带上清华书单开启新征程!

夏影绰约,荷香十里六月清远超逸,自成幽境独坐夏的怀里煮一壶夏风,蘸着夏雨拈起散着墨香的文字眺望内心的远方夏日悠长,书中觅凉我们与图书馆联合继续推出“甄选书单”愿你在每一个美好思想前的短暂停留都能为人生新的征程点燃希望与理想之光01《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周进著索书号:A849.164
6月9日 上午 9:00
其他

清华新书院+2!

6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笃实书院、至善书院成立仪式暨书院院长聘任仪式在主楼接待厅举行。在清华大学探索书院制发展的第十年成立笃实书院、至善书院,是学校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推动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迈上新台阶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路明出席仪式并讲话,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彭刚宣读书院成立决定。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副院长王学实大校,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政治委员钟魁润大校,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过增元,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等出席仪式。仪式由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刘毅主持。书院揭牌仪式(上左与上右)与颁发书院院长聘书(下左与下右)李路明、彭刚、刘毅、笃实书院院长张雄共同为笃实书院揭牌。李路明、彭刚、刘毅、至善书院院长汤珂共同为至善书院揭牌。揭牌仪式后,李路明为张雄、汤珂颁发院长聘书。李路明讲话李路明向两个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向所有参与、支持书院建设的师生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回顾了过去十年清华积极探索书院制的办学实践并指出,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清华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学校党委制定实施的《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探索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推动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不断发展。李路明强调,笃实书院、至善书院的成立,对于发展和完善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具有特别意义,这也是清华大学培养未来技术与产业的创新人才和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的有力举措。面向未来,希望各书院积极探索既能继承弘扬清华优良办学传统、又能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的教学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各院系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对本科生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建立持续投入书院育人工作的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院系的资源优势,大力支持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希望书院管理中心和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帮助各书院成长发展,不断深化书院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凝练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的好做法、好经验,建立健全问题分析、解决、反馈机制。期待未来笃实书院和至善书院培养出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清华力量。张雄发言张雄介绍了笃实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特色和学生发展路径。笃实书院面向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融合跨学科教学资源,以人工智能为抓手,旨在培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书院将以“厚基础、强智能、重系统、励交叉”为特色,依托支撑院系和校企合作资源,设计开放式的课程体系,建设进阶式的跨学科创新实践体系,努力把学生培育为大国重器设计师、重大工程管理专家、软件体系架构师、复杂体系决策者和硬科技创业者。汤珂发言汤珂围绕至善书院的建设理念、育人特色、培养模式及学生发展等方面作介绍。至善书院将立足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通专融合、交叉培养、精准指导”的理念和“宽口径、复合型、国际化”的特色,努力培养数智社会的引领者。书院将构建“大社科”通识教育体系,加强教学资源和学生资源的精细化匹配,探索本科生从通识教育、通专衔接、专业创新到本研衔接的阶梯化培养模式,提供以全球田野调查课程为代表的多元化国际化培养途径,努力培养出一批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视角,具有深厚社会科学基础、洞察社会与科技发展趋势,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会议现场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等90余人参加仪式。近年来,清华大学坚定推动拔尖和创新人才培养,深入探索清华特色中国书院制发展。自2014年新雅书院成立以来,十年内清华大学以书院制推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相继成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个强基书院和求真书院、为先书院、秀钟书院,并于2022年成立校级书院建设工作组,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激发院系参与书院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十年中,书院以育人为唯一宗旨,以推动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为核心,持续建设高水平课程体系,开展本博贯通试点培养,让通专融合、以学为主的改革思路落实落地。当前,清华特色书院制作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在学生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已成为清华大学探索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新成立的笃实书院将充分整合航天航空学院、工业工程系和软件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为深度实践场景,通过开放的课程体系、融合的系统实践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夯实数理基础、掌握智能技术、建立系统思维,成长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新成立的至善书院将以社会科学学院为主,汇集五道口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研究院等原先不承担本科生培养任务院系的师资力量,加强与信息学科的交叉融合,建立“大社科”课程体系,构建“社会科学+AI”培养体系,助力学生积淀人文素养、培育科学精神、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创新能力,成长为数智社会的引领者。记者|田姬熔摄影|李派排版&责编|苑洁审核|许亮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往期精选清华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奇迹》发布!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同一天2篇Nature!清华两团队最新科研突破!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在自己研制的飞机上睡着,他说很幸福!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喜欢清华,请点在看
6月7日 上午 7:50
其他

清华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奇迹》发布!

你,相信奇迹吗?当面对层层迷雾、重重挑战哪怕只有万分之一成功的希望你是否愿意坚持做那个执着于奇迹的攀登者?我们为你带来清华大学2024年招生宣传片《奇迹》其中的动人故事改编自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真实事件讲述了发生在清华师生与高位截瘫病人之间的生命约定✦✦科研攻关,让患者重获希望✦截至2023年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达8591.4万人其中20%为肢体残疾人多数肢残人不能行走、不能站立、长期卧床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小的电极记录和解读大脑信号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直接通信一方面可以帮助脑疾病患者和残疾人康复另一方面有望实现脑机融合智能拓展人脑信息处理能力✦✦矢志不渝,让生命再次绽放✦故事的主人公刘烁是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研究团队的一名博士生他希望通过临床实验帮助高位截瘫病人恢复肢体功能但面对临床研究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迷茫了毕业在即一边是国外深造的邀约另一边是记忆里一双双渴求希望的眼睛他会怎么选择?走出实验室,走入真实的生活他看见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奈意识到科研攻关承载着患者康复的最后希望也关乎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年轻的生命有了不可承受之重有过迷茫与失落他也曾想过带着已有的成果告别临床投身新的理论研究再次步入病房踏出舒适区他最终坚定地选择与人民在一起让科技闪烁人性的光辉2023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神经工程实验室设计研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成功进行首例临床植入试验成功帮助患者实现自主喝水等脑控功能科研攻坚的路上,清华师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的科研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文关怀为中国人民幸福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相信奇迹者,也会创造奇迹✦那些相信奇迹的人们那些坚持下来并创造奇迹的人们比奇迹更闪耀数年如一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团队率先研发石墨烯人工喉声学器件实现可穿戴人工喉技术跨越发展有望帮助语言障碍及失声人群重获新“声”清华大学“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关键技术”项目组结合假肢设计及康复辅具技术30余年研究经验为残疾人运动员研发保暖护具和动态训练设备等装置助力残疾人运动健儿们探索运动的极限打破生命的疆界我们投身大国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关注个体幸福,成就每一个期许✦✦你比奇迹更耀眼✦在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清华园里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场创造希望的实验中实验室里的清华师生与病房中守望的患者两条不同轨的命运线悄然交汇正如片尾本不可能相遇的“两道流星”对科学的探求和深耕对生命的崇敬和守护对奇迹的信念和执着让不可能变为现实人生的大考不止一场选择与坚守常伴吾身如何面对挑战决定了我们将有怎样的人生我们始终坚信奇迹不在彼岸,而在此岸时代赋予年轻人强大的力量,催人奋进那些对青春、对理想、对未来的约定等待着一次次充满奇迹的奔赴奇迹由所有执着者共同创造我们期待奇迹,更期待创造奇迹的你们我们相信你们,因为你们就是那个奇迹出品|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出品人|李沛雨总制片|张晓鸽导演|狄迪文案|狄迪
6月6日 下午 9:25
其他

在自己研制的飞机上睡着,他说很幸福!

6月1日上午中国东方航空公司C919国产大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抵达香港国际机场当天下午C919执飞的返程包机自香港起飞顺利降落在虹桥机场机上承运了从香港前往上海实习的百余名香港青年学子这是C919首次执飞跨境商业包机C919是中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客机在今年2月举行的2024新加坡航展上C919刚刚完成国际首秀甫一出现,便惊艳全场曾任C919型号副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89级硕士校友航天航空学院2009级博士校友中国商飞公司三级专家中国商飞复合材料中心常务副主任周良道看着C919飞出国门,飞向世界自豪之情洋溢在心头但对他而言C919的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6月4日 上午 9:01
其他

卓越之路:培养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

六月的清华园绿草如茵,有一支队伍脚步坚定,将从水木清华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大国重器、走入工程一线。他们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二批开展专业实践的工程硕博士生,在学校完成一至两年的课程学习后,将在企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在干中学、事上练,以青春之火淬炼真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清华大学有着优良的工程教育传统。上世纪五十年代,清华大学倡导“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开创了“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培养新时代的“红色工程师”?如何作好工程教育时代命题的清华答卷?2022年8月,清华大学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工程师学院”),是首批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工程师学院以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以下简称“专项”)为切入点,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围绕12个关键领域,协同30余家企业、6家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创新中心开展有组织联合培养,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时代“红色工程师”培养体系。用课程教学浇灌工程梦想在加快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的征程中,如何坚守课程建设“主战场”、打好课堂教学“阵地战”,是保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为了在课程育人过程中强化系统思维、工程伦理、国际视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工程师学院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特别设置了卓越工程师职业素养模块课程,目前已开设“工程领域前沿讲座”“工程伦理”“系统工程”3门必修课程及“工程经济学”等多门选修课程。“‘工程伦理’是工程学科领域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通过伦理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处置能力,当学生成为工程师后,能够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工程伦理”授课教师雷毅说,“卓越工程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更要忠诚于事业,要有理想、有情怀、有格局。”“在我的课堂上,一开始我就会抛出一个实际的工程场景,以此为案例请大家思考。”工业工程系副教授、“工程经济学”授课教师白茜文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目标是解决复杂问题,所以我尝试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同学们主动去思考一些工程经济学原理,而这些原理都是解决复杂工程项目中的经济性评估问题时所需要的。”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清华课堂中,以工程问题为主线、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的课堂设计并不少见。2023年4月起,工程师学院按照教育部安排,以“一校牵头、多校协同、校企共建”的模式,开展核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和网络安全3个关键领域的核心课程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首批38门核心课程建设。其中,核科学与技术关键领域的核心课程“工程应用中的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就包含大量的工程一线案例,这门课由清华大学工物系教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杨祎罡牵头建设。“工程经济学”教学课堂“我会尝试在原理和实践案例之间建立更多联系,理解底层原理才更有可能在实践层面产生颠覆性创新。”杨祎罡说,“同时,我们也会主动和企业沟通,向企业了解学生入企后会面临什么样的课题或者应用场景,再将其提炼为课程案例在课堂中进行讲授。”“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评价课堂的意义,精心打造的课程教学将浇灌一批又一批专项学生的工程梦想。与企业共同跑好卓越工程师培养“接力赛”卓越工程师培养是清华和联培企业的“双向奔赴”,工程师学院建立校企协同的“四共”“四通”机制,让产教供需双方直接见面、有效匹配、共融共进,力争与企业携手跑好卓越工程师培养“接力赛”。学校成立工程师学院理事会,凝聚起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成立校企招生工作组,引入企业专家力量把关生源质量,推动“工程项目”为牵引的招生选拔;成立工程师学院教学委员会,邀请院系、全国重点实验室及企业专家加入,共同指导学院培养工作;成立工程专业学位评定分委会,不断明晰以工程技术创新性、工程应用价值或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为核心的工程专业学位评价理念。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是校企协同的鲜明亮色。2023年12月,清华大学与中国大唐集团成立绿色与智慧能源技术联合研究院,围绕能源领域开展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一步推动校企协同育人。专项学生接受校企导师共同指导,企业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真正将实践水平高、指导能力强的导师选拔出来?学校不断完善工程专业学位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要求,强调工博导师应具备重大工程经历,严格落实校企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优秀的导师培养卓越的工程师。同时,建立企业导师信息库,一线总师或型号总师超过100位。“企业导师的必备素养一是政治素质过硬;二是综合素质优秀,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热心育人工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大唐集团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心常务副主任、大唐集团科研总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院长李国华说:“大唐集团通过申报、审核、答辩等环节遴选企业导师。在进行导师学生配对时,还要根据企业导师科研项目和专业方向,结合学生专业、校内导师研究方向、校企地域分布等因素,一人一策精准配对。”“2023年,我成为清华专项博士生的企业导师。为了落实学生高质量培养目标,我所在的石油化工研究院专门成立工程硕博士培养工作组,定期开展专业学习进度和项目执行进度对接工作。”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杨卫胜介绍:“从学生入学开始,我作为企业导师多次和清华导师沟通协商学生培养相关事宜,我也结合新能源材料重大需求,和清华导师共同帮助选定学生的研究课题。”2023年12月专项校企导师研修会现场如何更好帮助企业导师适应新角色?工程师学院积极举办校企导师研修会,探索校企导师研修内容与形式,开启“校企导学思政”试点工作,设立导学空间,举办“卓越·微沙龙”搭建校企导学互动平台,传递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中石油国际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张鹏说:“在导师培训班上,我学习了解到清华的育人经验。作为企业导师,从思想认知上、育人技巧上、课题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公司副总经理杨琳谈到:“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可以实现‘1+1>2’的效果。通过参加导师培训,我系统学习了清华关于研究生培养的政策要求、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清华大学正在成为各种创新要素发挥集聚效应的广阔平台,迸发出卓越工程人才培育的澎湃动能。工程师学院与联培企业携手站立在起跑线上,以昂扬姿态,为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而奋力冲刺。从水木清华走向工程一线如何避免“工程”与“工学”培养同质化?专业实践是关键——在真实的工程场景中树立工程观念、提高工程意识、涵养工程文化。工程师学院落实“工学交替”培养模式,2023年,100余名专项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项目分布75家单位、16个省市。一年的时间中,同学们努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就是大国重器!”回想起第一次站在山东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反应堆厂房门口,面对这个庞然大物时的场景,2022级专项硕士生何磊依然心潮澎湃。2023年9月,何磊进入石岛湾核电站进行专业实践,开展关于高温气冷堆燃料装卸系统优化研究。“入企专业实践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的,直接接触到企业的业务和流程,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提前适应工程师的角色。”2022级专项硕士生何磊(右)学习操作技术“大山中的这片现代化厂区,凝聚着先辈工程师们建设祖国的热情。”2023年8月,2022级专项硕士生王泽铭奔赴陕西洋县大爷山下的小山沟,这里藏着我国第一座采用离心法生产浓缩铀的工厂,中核陕铀,代号“405厂”,“我的研究方向是对级联中的电动调节阀控制系统进行优化,我的论文题目和专业实践的内容高度匹配,我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对现有控制系统进行改良。”“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实践不一样,最大的差异在于面对问题时更加注重工程实际。”2022级专项博士生李杭龙说,他正在嘉峪关中核四0四公司开展专业实践,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入企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广泛接触工程实际,对于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专项学生在宁德核电实践现场“我的课题就是针对航空发动机的数字化这一‘卡脖子’问题的。”2022级专项硕士生杨郁豪说,他正在位于西安阎良的航空工业试飞院开展专业实践,这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授权的军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国家级鉴定试飞机构。他说,“把自己的理想融入祖国的前途命运,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才是卓越工程师。”工程师学院师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据了解,工程师学院面向专项试点企业开展科研项目征集,组建校企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库,包含拟研或在研项目600余个,依据关键领域能力需求,为学生进行项目匹配,鼓励学生深入重大工程现场、参与解决“卡脖子”问题。工程师学院还发起“卓越·启航”系列实践,组织专项学生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甘肃玉门油田、深中通道等大国重器一线,将“大思政课”开至工程前沿。“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专项学生们怀揣着埋头工程的笃定,坚守着创新开拓的决心,踏上卓越工程师的成长之路,在解决问题中磨砺真本领,在提升能力中解决真问题。一年多的创新实践,昭示奋进未来。清华大学副校长、工程师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培学说:“工程师学院将持续做好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环节与校企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和解决真问题的能力,完善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保障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满足党和国家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前浪奔腾澎湃,后浪生生不息。第二批两百余名专项学生即将入企开展专业实践,首批专项毕业生的十位同学已与联培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选择继续深耕工程一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卓越工程师培养追求的“卓越”终要体现在对国家、对民族的卓越贡献上。清华大学将继续发扬清华工程教育优良传统,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文|龚阳玉洁图片设计|李娜排版|董欣悦编辑|彭稳平责编|苑洁审核|许亮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往期精选清华,第17次夺冠!点击图片查看原文同一天2篇Nature!清华两团队最新科研突破!点击图片查看原文说少了!3天5篇Nature
6月3日 上午 9:05
其他

清华博士毕业去工地!一干就是十年

10余万建设者历经几代人数十年规划、论证、勘探、建设主要技术指标创造6项世界第一这就是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将金沙江丰沛的水能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绿色清洁能源的超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这是当今世界在建难度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首次实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技术突破16台10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由中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大型水电工程建设引领世界行业发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面对这项综合技术难度世界第一的水电工程有位清华人用十年青春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他就是清华水利水电工程系2002级本科、2006级博士校友周孟夏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在白鹤滩十年高考考入清华水利系的周孟夏专业学习从本科深耕到了博士同时辅修建设管理专业清华的学习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他一毕业就来到金沙江工程一线投身白鹤滩水电站建设2016年坝基开挖时的周孟夏在白鹤滩的十年也是工程现场持续学习的十年他说:“在实际施工中面对的问题是系统而复杂的工地的每一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博士毕业时的周孟夏2016年坝基开挖白鹤滩大坝坝址出露一种特殊岩体——“柱状节理玄武岩”玄武岩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形成内部有非常细微的裂隙天然状态下被覆盖层压紧是非常坚固的岩石挖除上部的覆盖层后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内部微裂隙张开岩石就会变得松散在坝基开挖过程中就需要解决这一矛盾——既要挖除表面松散的覆盖层让大坝坐在坚实的岩石基础上又要避免玄武岩的松弛变形
5月29日 上午 9:50
其他

清华高考加油礼物,送!送!送!

高考加油今天是2024高考倒计时10天!再加把劲相信时间的力量、奋斗的意义!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梦校的录取通知书上!高考●远方来信未来可期FIGHTING高考清华回信——有准备
5月27日 上午 9:00
其他

清华,第17次夺冠!

你听说了吗?清华园里那群永不放弃的破壁少年又夺冠啦!德国当地时间5月15日下午在2024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ISC24)总决赛上清华大学学生超算团队再次夺得现场总冠军同时获得LINPACK基准测试最高性能奖以及之前举行的在线比赛亚军这是清华大学自ISC超算竞赛2012年创办以来获得的第7次冠军也是在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中累计获得的第17个冠军一腔热血追寻极致性能他们在超算的领域里破壁启新程!“冠军!属于……”ISC24总决赛颁奖典礼上,来自7个国家的8支参赛队伍正在屏息等待结果宣布。“一个第7次夺冠的队伍……”观众们尚在疑惑,台上身着紫色队服的清华学生超算团队队员,却立即相互致以肯定的眼神。果然,下一秒——“恭喜!清华团队!”一瞬间,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清华大学致理书院本科生张闰清、单敬博、袁兴业、杨恺,计算机系本科生薛志宇和交叉信息院本科生潘佳奇,肩并肩站在聚光灯下,共同望向三座奖杯,绽放出青涩而喜悦的笑容。迎难而上,“插曲”挑战迎刃解自2月大赛组委会公布赛题以来,清华学生超算团队便紧锣密鼓地进入备赛期——每周一次例会交流进展、一次集体开发攻克难题,尽可能在赛前充分准备。超算团队例会“但肯定还是会有突发状况,这才是比赛。”队长张闰清说。5月13日开始的现场决赛里,大赛要求各参赛队伍用3天不到的时间,在6千瓦功率的限制条件下自行搭建计算机集群系统。考查内容包括基准测试程序LINPACK、HPCG和HPCC,科学计算应用高阶光谱元素流动模拟应用Neko、第一性原理计算软件Conquest、区域大气模式应用RegCM,以及前期无法知晓、现场才会公布的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拟应用OpenLB。清华学生超算团队在ISC24决赛现场“要跑通测试的应用程序,要考虑如何控制功耗以达到最优性能……”袁兴业回忆,尽管赛前已做了大量准备,决赛现场调试集群时,还是遇到了一个“绝不算小的插曲”。“我们原本预计使用6台机器,现场却发现,机器的静息功耗很大,不得不考虑临时调整机器数量。”杨恺说,这意味着此前团队准备的多个优化策略都需要进行迭代调整。要在功耗和性能的组合上寻找一个最优解,大家最初心里“也有点没底”。但好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多年深耕性能评测和应用优化,性能调优也一直是超算团队的强项。加急测试、汇总使用不同数量机器条件下各个应用的运行情况、集体讨论……最终,队员们发现,当把机器数量减少为4台时,在规定功耗内的性能提升了!问题迎刃而解。届届传承,团结一心聚力量创办于2007年的全球大学生超算竞赛(SC)、创办于2012年的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ISC)与创办于2012年的世界大学生超算竞赛(ASC),并称为世界最具权威性的三大国际大学生超算竞赛。清华学生超算团队在2012年成立,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学生超算团队之一。团队从2012年首次参赛以来从未间断、届届传承。“超算团队有点像一棵大树。每年参赛的同学是露出地面的枝条与果实,蕴含更大力量的是如同根系一般的整个集体,大家都在默默支持团队的前进与成长。”指导教师、计算机系博士后金煜阳回忆,团队在本次比赛中使用的机器,是2014年加入的老队员蒋林浩所创办的公司提供的。线下比赛需要提前将机器设备空运至赛场,如今已研究生在读的陈晟祺等老队员放心不下,一直帮助跟进物流动态,力保团队稳定发挥,老队员翟明书也随队辅助指导。决赛现场组装机器机器到位,赛前最后一天,各团队必须将集群重新组装到位。6位队员两两一组,你拧螺丝、我装部件,你插网线和电源线、我上电测试机器能否正常运行……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赛程,每位队员都依据过往项目经历和技能点,分到了本人最擅长的题目。“我们就像电脑CPU里的‘流水线’!大家配合默契、专注高效地完成各自的任务。”薛志宇说。乘风破浪,奋楫而行创佳绩“当然会紧张!”回想站在颁奖台上等待奖项宣读的时刻,潘佳奇笑道:“其实赛后和其他团队交流时,感到成果都很不错,同学们内心不由忐忑。直到听到‘7次’,心里一下就有底了!”ISC超算竞赛奖杯5月19日凌晨落地北京,团队把机器设备妥善安置后才沉沉睡下,次日醒来,便又继续投入到日常的科研、学习当中了。“其实每一年参赛,清华超算团队都非常努力,但同时,大家也都是抱着一种开放友好的心态去参加比赛和学习交流的。”金煜阳说,比赛之余,同学们会利用休息时间前往同期举办的国际超算大会(ISC)听报告、看展览,积极与专家学者、其他高校参赛同学交流。对于同学们来说,收获不止奖项本身。指导教师、计算机系讲师韩文弢指出,超算竞赛的综合性很强,既需要参赛学生专业能力过关,还要能够团队协作应对各类突发状况、在极短时间内作出最优决策。“我们之前的指导模式是‘以赛代练’,现在还响应学校‘赛课结合’的工作思路申请开设了实践课程,鼓励更多学生加入进来,并推动超算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发挥更大作用。”竞赛前期筹备工作“此前我没有摸过服务器的硬件,加入超算团队后,我填补了很多这方面经验的空白。”大四年级的单敬博即将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高性能计算研究所深造。未来,他希望自己能够在超算领域继续深入研究,作出贡献。“挑战、拼搏、意外、惊喜”是张闰清对这场比赛最大的感受,“我们始终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清华学生超算团队的前行之路充满挑战不懈拼搏终得惊喜他们并肩而行,一次次逐梦启程他们勇敢探索,一次次闪耀国际这是清华超算人的青春身影更是中国青年的响亮声音破壁少年的未来永远值得期待!出品|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春苗计划文|杨帆指导老师|黄思南
5月24日 下午 11:02
其他

诗词大会总冠军是清华工科博士!

他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凭借深厚的诗词素养和出色的现场表现荣获本年度诗词大会总冠军在决胜关头的最后一题抢答中题还没有读完就给出正确答案“开挂”般地摘得总冠军网友惊呼“我还在听题,学霸已经答完了!”他还是国机工程集团工程师多年派驻巴基斯坦奋战在海外项目一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挥洒汗水
5月23日 上午 9:00
其他

清华人治水!一年再生“100个昆明湖”

做好水文章,幸福一座城从清华园出发的李艺指着规划图畅想“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要不断进行工程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为实现这一愿景他坚持“一生只做一件事”主持参与百余项大中型市政工程项目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及海外用40年奋斗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李艺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1979级校友曾任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6年获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让我们一起走近“报国清华人”系列报道共同感受清华人在各行各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拳拳报国志!从无到有,为市政工程探路40年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17岁的少年李艺考入有着“红色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清华大学内心充满着建设祖国的澎湃热情五年的清华时光李艺加倍学习,勤勉刻苦不仅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穿起蓝大褂走进各个实习车间、水厂、工地“去接触实际的工程问题了解工程设计与实操之间的差距培养工程师所需的素质技能”北京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是李艺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也是他几十年来唯一的工作单位咨询、科研、设计、施工、设备调试及培训等方方面面他都有参与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李艺参加的第一个项目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为100万立方米/天为同期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量占北京市城区总污水量的四分之一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该项目全国首次采用渐减曝气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污泥厌氧处理产沼气发电技术提供全厂三分之一的用电量沼气综合利用效率为国内领先水平“那段时间很艰辛但也在实践中学到很多东西”在没有成熟技术的情况下摸索、学习、研究就成为李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也为他后期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艺(前排右二)勘察项目现场海外深造,把先进技术带回祖国1989年李艺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剑桥大学研修并获得英国工程师培训证书一年后李艺出色地完成了英国部分城市供水厂和污水厂的设计调试参与设计巴基斯坦卡拉奇城市供水工程项目南非博茨瓦纳喀布罗内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天40000立方米让世界环境工程领域听到中国的声音展示清华人的实干精神和工程能力1993年李艺学成归国相继担任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领导2000余名员工“自豪是不必说的责任与压力要比荣誉更多一些”随着项目不断推进各类风险挑战接踵而至李艺带领团队执着坚守、兢兢业业、扎根一线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用心服务把匠心精神贯穿工程始终足迹遍布全国30余个省市在这期间李艺参加及主持设计了北京市几乎所有污水处理厂工程他的工作经历见证了中国污水处理设施从无到有、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建设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全过程“7·21”北京特大暴雨后李艺和团队提出汛期合理的河道调控运行方案研究成果用于北京市实施的40余处下凹式立交桥区的排蓄工程北京市酒仙桥污水处理厂“虽然忙碌,但对于工程师来说项目是对我们劳动成果最好的证明”回顾起他所设计的各个市政项目李艺满脸自豪“城市供排水关系民生福祉让百姓更宜居必须不断进行工程创新”在李艺看来一个好的工程师脱离了工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好的市政项目要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从有到优,每年节水10亿立方米2008年对于北京市政来说是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北小河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是北京奥运中心区水环境重点项目要在4万立方米/天处理规模的用地范围完成10万立方米/天处理规模的改扩建工作并实现水质满足再生水回用标准过程还需要保证现有设施正常运行设计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不管多难坚持下去自然水到渠成”作为技术负责人李艺将生物处理与膜处理相结合的MBR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厂设计采用反渗透(RO)技术生产高品质再生水在工程设计中充分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奥运理念北京槐房再生水厂2011年李艺采用BIM技术和BioWin仿真模拟完成大型厂站槐房再生水厂全地下、工厂式、花园式的工程设计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MBR+臭氧+紫外”工艺主要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IV类标准每年提供2亿立方米再生水相当于100个昆明湖的储水量污泥处理采用“预脱水+热水解+厌氧消化+板框深度脱水”工艺降低能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出一座资源充分利用、生态和谐的绿色水厂由他主持完成的7座污水厂升级改造工程率先在国内实现污水100%资源化利用每年节约清洁水源10亿立方米一个个数据,一项项成绩着实可以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以概之身为市政总院的专业技术带头人李艺夙夜在公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年轻人传授经验更传递信念“城市的数字化转型要落实在一个个具体场景中”“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用在最合适的地方”“从失败中学知识,从实践中积经验”李艺(左)获2012年度“中国水业人物”——工程与技术贡献奖他的出色设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16年12月李艺被授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由他带领团队完成的工程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2项、詹天佑大奖3项获国家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成果奖35项工程设计之外李艺十分重视科研和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先后主编、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完成国家863、“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等系列课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李艺主编的《给排水设计手册》已成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书40年青葱少年成大国工匠40年默默无闻到言传身教李艺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一砖一瓦、一桥一路、一城一墙换来“水到渠成”坚守的情分里交织着使命感“科技赋能城市更新是趋势所在加快数智化建设步伐推动宜居宜业的新时代城市建设”是李艺扎根城市建设40年的初心也是作为一名清华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誓约更是对更多科研“后浪”的期许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统筹
5月22日 上午 8:57
其他

汉字之“爱”,胜过万语千言!

夏日青空,胜意悠然人生可追,岁月可待一切正在朝着期待稳稳前进愿漫长岁月,有细水长流的陪伴万物小得圆满爱意恰逢其时心之所至,皆是恰到好处的充盈当大自然的包容,遇见人世间的浪漫瓜果积攒甘甜,池水悄悄上涨正如生活逐渐积累的爱意微微饱满,朝夕相伴“⌈字⌋从约定你”邀您共赏本期的主题汉字为“爱”由中间向左右滑动卡片“开门”,解锁本期汉字《说文》:惠也是“愛”的古字“心”为意符,“旡”为声符最早见于战国文字齐系文字、楚系文字则出现以“既”为声符的字形《说文》字古文即为这个字形楚系文字中有的加“虫”形秦系文字下加倒止形“夊”为《说文》小篆“愛”字字形所沿用简化字“爱”从行书发展而来历代碑帖中多见近似现行简化字“爱”字的写法文字“爱”的演变历程我们从只字出发到词组、诗句循序渐进地去诠释一个立体汉字所包含的妙趣横生和深厚底蕴于是我们回望传统借势“飞花令”古有饮酒助兴而今我们行令探索汉字的广袤博大
5月21日 上午 10:51
其他

清华大学举办首场思政课教师学术沙龙

用钉钉子精神贯彻落实“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
5月20日 下午 10:27
其他

@追梦的你,还记得那些瞬间吗?

2024—高考倒计时20天—夏日的风已然拂过书页间今天,是高考倒计时20天!人生大考前夕你曾拥有过怎样的体会?迷惘、紧张、不安……但总有一句话、一个故事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追梦的你还记得激励你拼过高三的那些瞬间吗?和清华学子一起回忆汲取前行的勇气吧!“一颗土豆也要破土而出,一点希望也要义无反顾”清华“少年”系列招生视频我每一年都会细细品味因为总是有力量从故事中迸发透过屏幕,触及我——“一颗土豆也要破土而出一点希望也要义无反顾”准备这场人生大考像是在走一条漫长甬道有时候不论缘起何处不论通向何方始终坚毅而有力量——经管学院
5月17日 上午 9:14
其他

上好这门大课,这是清华答卷!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5月11日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5月13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邱勇主持召开清华大学思政课建设座谈会,第一时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如何推进新形势新任务下清华思政课建设不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进行交流研讨。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副校长彭刚、姜培学出席座谈会。近年来,清华大学党委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校“一盘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汇聚“大师资”,推进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扎实成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思政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学院-课组-教师”四级联动思政课工作体系,组织跨院系力量成立思政课教学委员会,推动课程评价、听课督导、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落实。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堂现场“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专家名师:邱勇、聂建国、戴琼海胡钰、彭凯平、贺克斌、白重恩(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按照授课顺序排列)专家大课之后,与之匹配的小班研讨课上讨论气氛热烈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深化课程改革,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国内高校率先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创新“思政实践”课程建设,将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重中之重,率先从2019级本科生开始实现必修全覆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蕉与学生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合影2019年参加工作的“90后”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牧云分享清华90后思政课教师成长的五年按照“六要”要求,选优配强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统筹用好各方面师资力量,通过全覆盖配备青年教师发展顾问、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专家听课点对点反馈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生力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题组2024年春季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清华大学开展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构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有机融入、全面贯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体系。2018年建设独立教学机构“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当年9月面向本科生一年级正式推出“写作与沟通”课,开全国之先的同时,创造了“为一门课成立一个中心”的清华历史纪录清华大学思政实践课支队赴河北沧州开展社会实践原创校园话剧《马兰花开》历经11载完成99场演出学校党委将切实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加大统筹力度,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保障机制,激励更多教师成为潜心育人的思政课“大先生”,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文|曲田
5月13日 下午 11:21
其他

他!清华博士/劳模/工程师/健美达人/跆拳道黑带……

周襄楠海报设计|贺茂藤封面设计|周千林排版|常潇予编辑|江盛盈责编|苑洁审核|许亮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tsinghua.edu.cn往期精选
5月10日 上午 9:00
其他

归来!清华毕业→执教海外→全职回国

如今徐明也和他的榜样钱易院士一样都在清华这片教育的沃土和环境科学的科研工作中找到了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更多报国清华人的成长故事我们将继续为你讲述……(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统筹|刘蓓文|刘蓓
5月8日 上午 9:00
其他

回家!清华→宾大→麻省理工→清华

十年磨一剑回归清华园的董岩皓希望在未来的十年能够教出一门自己满意的课程做出几项满意的科研工作“为国家作一点贡献也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董岩皓的心愿和目标也是他作为清华人的使命和初心统筹|刘蓓文案|刘蓓
5月7日 上午 9:00
其他

陕西女娃→清华学子→首席专家

“十里崎岖半里平九山微水一分田”山城重庆重峦叠嶂山区的百姓常年受到饮水问题的困扰水质、水量长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有一位科学家2005年与重庆邂逅凭借扎实的治水专业基础和多年在水务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将国外先进的净水技术带到重庆大大改善了山区居民的饮水状况她就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1986级本科校友、1991级硕士校友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教授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雷晓玲学成归国,是为了学以致用雷晓玲在陕西澄城一个小村庄长大山区只能靠在河边打井解决水源问题一到雨天水就会变混水井的天然过滤作用无法根治水质问题雷晓玲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看着家人每天多次从家里走到山沟里的河边挑水对山区农村饮水困难感触颇深雷晓玲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保送攻读研究生师从治水大师张晓健教授怀着对先进专业技术的孜孜渴求2002年她辞掉公务员工作出国深造继续学习环境工程完成学业后她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外企水务公司全面了解了行业市场运作“搞科研必须知道如何转化否则研究出来的东西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5月6日 上午 9:00
其他

清华喊你一起追“星”

星辰闪烁繁星如璀璨的珠链是夜空中跳动的音符是照亮寻梦旅人的时间碎片逢流星兮问路顾我指兮从左所有晦暗都留给过往宇宙与你为伴星光为你祝礼不必借光而行你我亦是星辰有菱有角
5月5日 下午 7:30
其他

他们说:要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4月28日上午清华大学第67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在东大操场隆重举行早上8时伴着学生艺术团军乐队激昂的乐声国旗仪仗队、校旗方阵、裁判员方阵体育社团方阵、各院系运动员方阵和校友代表方阵依次入场他们整齐划一昂首阔步、自信满满走过看台彰显着清华人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风采自2015年起校友方阵已逐渐成为“马约翰杯”入场式的传统项目邂逅微风与汗水400米中长跑的坚韧100米冲刺的激情跳高、跳远的轻盈60米×20迎面接力的紧张刺激生动诠释着清华体育精神时间为循光者作序胜利为勇毅者歌唱运动不止步清华人的青春永不落幕开幕式还邀请了来自全国重点中学34位中学校长和北京17所高中1000名中学生代表近距离感受清华大学深厚的体育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鼓励中学生们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体育,不清华”一代代清华学子将体育精神薪火相传努力成长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摄影|钟豪
4月28日 下午 5:13
其他

当清华人自远方归来,再次谈起“远方”

紫荆有盛会,游子归家时。4月26日,在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近百位扎根在全国各地基层的校友代表相约回家,齐聚清华园。15年、10年、5年、3年前……他们从清华园启程,奔赴远方。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行前路于阡陌桑梓、乡间田野;传薪火于雪域高原、大漠深处。在服务与奉献中,践行大地清华的理想。而今他们自远方归来,共同参加清华大学2024年基层校友论坛暨“唐仲英计划”年会,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基层探索与实践”主题,分享基层治理感悟,展望高质量发展前景。当清华人再次谈起“远方”,答案尽在心中,答案尽在路上。校党委书记邱勇在开幕式致辞中向长期以来支持公共服务人才培养的唐仲英基金会表示感谢,对扎根基层的广大校友回到母校表示欢迎。他说,清华大学党委一直以来大力倡导青年学子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过去15年,学校累计输送3000余名毕业生扎根公共部门,其中有超55%的选调生到中西部、东北地区工作,还有90余名同学长期扎根西藏、新疆、青海等地,展现了奋斗在基层的清华人的风采。基层校友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届,今年的主题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基层探索与实践”,期待校友们积极分享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故事和深度思考,共同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邱勇致辞邱勇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110周年校庆前夕来校考察,对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三年来,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制定实施三个2030中长期战略规划,召开第十五次党代会对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制定实施《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推动各项事业开新局、展新貌。希望校友们与时代共进步、与学校同发展,在基层和艰苦地区磨砺成长,多向群众学习、多向实践学习,研究真问题,促进真发展。同时要继承发扬清华优良传统,做到风清气正、敢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选择:清华——远方——故乡当一名清华毕业生面对23个就业机会,他会作何选择?十年前,刚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毕业的谈梦泽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他果断放弃大城市专业对口的高薪工作,选择奔赴西部基层,成为首批四川省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回想当年的抉择,谈梦泽坦言:“像是感受到了清华人的感召,自己只是踏上了许多校友共同选择的道路。”时至今日,谈梦泽仍对在校时参加的一次基层校友座谈会记忆犹新。会上,“西藏村官”胡建平校友和当地藏民一起守护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魏华伟校友勇闯“艾滋病村”坚守七年的热血经历……恰似一团萤火,点燃了他的逐梦热忱。十年,谈梦泽先后在省市县乡村5个层级,历经9个岗位锻炼,至今在基层县市工作已逾七年,其中有近两年时间在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从未考虑基层,到认识基层、理解基层、成为基层干部,至今我从未后悔。”谈梦泽在贫困村组织村民召开“坝坝会”无独有偶,另一位清华人的十年在同步上演。2014届工程物理系博士校友韩朱旸是“唐仲英计划”一期学员,十年间在4个省份、8个单位、11个岗位工作过。面对发达地区重要岗位的留任机会,坚定选择了扎根贵州,将在校多年培养的学习能力与大数据应用推广工作相结合,为贵州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什么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会愿意到西部去?“到公共部门为社会服务,在欠发达地区推动均衡化发展,是我们这一代清华人的使命和责任。”这是韩朱旸心中最响亮的答案。用实干回应时代需求,韩朱旸完成了从“外地人”到“本地人”的转变,于他而言,“远方”如今已成了“故乡”。韩朱旸(左)在基层推动大数据赋能乡村振兴从西藏到北京再到西藏,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仁增顿珠抱着“走出青藏高原是为了更好地回去”的信念,选择回到西藏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为当地父老乡亲做些实事。于他而言,“远方”难抵“故乡”的呼唤。仁增顿珠(左)与姑姑(中)、妈妈(右)在西藏牧场的合影从校园到社会,站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众多个体的选择,汇聚成为清华人面对重要选择时的集体思考——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坚守:不忘初心,无问西东时间的长河见证奉献和担当,奔赴祖国河山的清华人,带着各自的初心,与岁月为伴,投身每个人的“大事业”。选择易,坚守难。当清华人义无反顾奔赴远方,会以怎样的心态与姿态坚守?2023年社会科学学院毕业典礼上,2011届硕士毕业生、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党委书记张昭源关于“大事业”的理解赢得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在扎根重庆基层12年,辗转四个乡镇工作的他看来,国家需要“治千里”之人才,同样需要“治百里”和“治十里”之人才。“我在村里工作时,带着群众种百亩柑橘,百人增收,这是我的‘大事业’;我在镇里工作时,带着20个村种万亩花椒,万人增收,这也是我的‘大事业’。”在距离重庆1200公里的青藏高原,2014届法学院校友张丰怀揣一份“扎根青海、奉献青海”的坚持和热爱,坚守了十年。“这份坚持和热爱,源于母校清华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关怀。”在张丰看来,从初出校门的“启航奖学金”,到2022年首次开展的“笃行励业奖”评选,这些无不是母校对坚守基层校友的殷切关心,也是最强大的动力来源。“这份坚持和热爱,源于对‘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宏伟而朴素的目标的追求。”藏区高原极端天气下冲在最前线保障安全生产,急牧民之所急“一对一”帮助家庭式农场度过经营危机……张丰在基层大舞台上,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干好老百姓心中的“大事业”,行健不息,实干为民。工作中的张丰(左二)“毕业多年,再次回到母校感到分外亲切。正是母校持续的支持和关心,增强了我们扎根西部、安心工作的志气和底气,为我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干事创业动力。”张丰道出了所有基层校友的心声。论坛现场归来,从清华园再出发!心中是立志报国的理想,眼里是红心向党的光芒,脚下是义无反顾的远方。你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场紫荆花的接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字&排版&编辑
4月27日 下午 3:59
其他

4.1万人次捐赠!资助学生1.8万余人次

资助受困学子积极倡导“助困励学、爱校育人”的理念作为清华精神的一种传承也是校友参与和支持母校人才培养的一个直接渠道“清华校友励学金工程”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3年底参与励学金捐赠的校友约4.1万人次共设立446项冠名励学金资助学生1.8万余人次靠近光,成为光2024年4月25日下午两位年龄差距近30岁的校友在2023-2024学年度清华大学校友励学金大会上相遇分别讲述着他们心路历程让在场的师生校友为之动容校友张帆(左)、校友单小龙(右)他经历过辍学做过农民,干过各种农活20岁时从湖南湘西大山深处最基层的生产队走出成为沅陵县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上清华的人他是张帆清华水利系1989级本科生张帆(左二)幼时在家乡的照片他家境贫寒却始终被父母兄长呵护着长大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走上工地亲身感受哥哥从事了七八年的工作来来回回地、手脚并用地爬上脚手架从早到晚将被太阳烤得烫手的钢管递给工友直到有一天快递员在工地上把清华录取通知书递到他的手上他是单小龙清华电子系2018级本科生单小龙在工地工作进入大学前学费和生活费的压力也曾让他们窘迫不安但清华“绝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给予了他们迈入校门的底气初到清华时,张帆的个子很瘦小水利系的老师们对他倍加照顾大一获得助学金、大二获得奖学金大三开始在学校做勤工俭学经济上实现了“基本独立”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一直鼓舞着他尤其是做辅导员“双肩挑”的经历让他终身受益“是清华真正改变了像我这样一个贫困乡村孩子的命运”单小龙(左三)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和亲友合影新生报到时“绿色通道”让单小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清华校友零零励学金清华校友-传信励学金清华校友-张维国励学金等多项校友励学金的资助让他能够更加坚定地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鸿雁计划”的支持下他首次前往中国澳门看到了珠江两岸的灯火与南海升起的霞光“天格计划”让他亲眼目睹卫星发射观测伽马暴他还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在清华,我真正看到了很多从前未曾设想的、更大的世界”相似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让张帆和单小龙都深感幸运怀有感恩之心并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份感激和爱意传递张帆走访他资助的桑植县官地坪镇中学(2016年)
4月26日 下午 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