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疫苗防肥胖?免疫共生致病菌,疾病预防新思路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213期日报。

用疫苗免疫共生致病菌,或能防感染抗肥胖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肌肉注射不同抗原对小鼠进行初次免疫(霍乱毒素B亚基或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A),CpG-ODN及凝胶多糖作为佐剂;② 3周后小鼠的血清及粪便样本中均可检测到抗原特异性IgA及IgG,脾脏细胞可产生IFN-γ及IL-17A;③ 6周后小鼠分别口服霍乱毒素或鼻腔感染肺炎链球菌;④ 初次免疫可预防霍乱毒素引起的霍乱,并抑制肺炎链球菌的肺部定殖;⑤ 无菌小鼠移植肥胖患者的菌群并喂食高脂饮食,多枝梭菌(肥胖患者中丰度较高)结合佐剂的免疫可抑制小鼠肥胖。

Antigen-specific Mucosal Immunity Regulates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Bacteria-mediated Diseases
08-21, doi: 10.1053/j.gastro.2019.08.021

【主编评语】粘膜细菌感染或肠道菌群失调与许多疾病相关,但目前没有可控制疾病相关的特定肠道细菌的方法。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使用菌群相关抗原(或细菌自身)结合特定佐剂(CpG-ODN+凝胶多糖)对小鼠进行免疫,可触发粘膜及全身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抑制细菌介导或相关疾病的发生。(@沈志勋)

Cell:剖析宿主-菌群互作机制及治疗IBD(综述)

Cell[IF:36.216]

① IBD发病机制涉及到宿主基因、宿主免疫、菌群及环境因素的复杂互作;② 分析IBD风险相关SNP与菌群通路的关联,有助于揭示宿主-菌群互作对IBD的影响;③ 宿主免疫系统对多种共生菌群抗原具有耐受性,理解菌群-免疫的互作机制及免疫耐受的建立/维持机制十分关键;④ 菌群代谢产物作用于多种宿主受体(5羟色胺受体、芳烃受体、FXR等)以调节不同生理过程;⑤ 基于菌群的IBD治疗方法(益生菌/元、粪菌移植、菌群代谢产物、靶向菌群等)正在研发中。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Mechanistic Dissection of Host-Microbiome Relationships
08-22, doi: 10.1016/j.cell.2019.07.045

【主编评语】宿主-菌群互作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来自Cell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宿主基因、宿主免疫、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因素的复杂互作机制对IBD发生发展的影响,并讨论了靶向宿主-菌群互作以治疗IBD的潜在策略。(@沈志勋)

靶向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或可用于治疗IBD

Gut[IF:17.943]

① 分别使用血管紧张肽II(Ang II)及Ang(1-7)、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及A779、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卡托普利处理人结肠成肌纤维细胞;② Ang(1-7)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细胞增殖;③ Ang II非显著地促进细胞增殖,该效应可被坎地沙坦逆转;④ Ang(1-7)及卡托普利可抑制(Ang II可促进)结肠成肌纤维细胞胶原的分泌;⑤ IBD患者循环中的肾素水平及ACE2:ACE比值显著升高,靶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与患者的疾病改善相关。

Imbalance of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may contribute to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 IBD: a novel therapeutic target?
08-13, doi: 10.1136/gutjnl-2019-318512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细胞实验中发现靶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抑制人结肠成肌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分泌,而在IBD患者中,靶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使用与患者住院率及手术率的降低相关,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作为IBD治疗中的新靶点。(@沈志勋)

Cell子刊:肠道通透性增加促进心血管炎症

Immunity[IF:21.522]

① IL-1β对川崎病(KD)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但其造成心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未明;② KD病人和KD小鼠模型中均可观察到肠屏障损伤及分泌性IgA升高,KD小鼠的血管组织和肾脏有IgA-C3免疫复合物沉积,且IgA促进冠状血管炎和腹主动脉扩张;③ 抑制肠道通透性或IgA产生能够缓解KD小鼠的脉管炎;④ 肠上皮细胞的IL-1β信号对肠道屏障损伤和IgA介导的脉管炎是必需的;⑤ 靶向黏膜屏障障碍及IL-1β通路或可治疗IgA脉管炎和IgA肾病等IgA相关疾病。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IgA Provoke Immune Vasculitis Linked to Cardiovascular Inflammation
08-27, doi: 10.1016/j.immuni.2019.05.021

【主编评语】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近期研究发现IL-1β在川崎病的发病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来自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L-1β驱动了肠道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并促进了IgA-C3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从而介导了心血管炎症,提示靶向IL-1β通路或可用于治疗IgA相关疾病。(@沈志勋)

Science子刊:共生菌群表达的超级抗原激活IgA应答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161]

① 人体肠道菌群中的毛螺菌科成员(例如活泼瘤胃球菌)的表面可表达2种“超级抗原”蛋白——IbpA及IbpB;② IbpA及IbpB可在体外激活表达VH3可变区的人B细胞及表达VH5/6/7可变区的小鼠B细胞;③ 表达IbpA及IbpB的活泼瘤胃球菌可结合IgA的可变区,并可激活小鼠体内的IgA应答,使活泼瘤胃球菌在体内被IgA包被;④ 对公开数据库中424名健康成年人的宏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活泼瘤胃球菌表达的超级抗原广泛存在,但在不同人群中分布不均。

B cell superantigens in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08-28,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9356

【主编评语】IgA可包被一部分肠道共生菌群,在肠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但IgA的产生机制及其靶向的分子尚未明确。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共生菌群中的毛螺菌科成员可表达2种“超级抗原”,这类超级抗原可激活体内的IgA应答,并在人宏基因组中广泛存在。(@沈志勋)

BCR与TLR协同调控B-1细胞对自身和菌群的免疫应答

eLife[IF:7.551]

① B-1a细胞通过分泌天然IgM,后者可识别自身抗原(例如磷脂酰胆碱)及肠道菌群抗原;② 抗原特异性的BCR信号介导了B-1a细胞的活化;③ B-1a细胞产生的菌群反应性IgM依赖于菌群的定殖;④ Toll样受体(TLR)信号的缺失抑制了B-1a细胞对磷脂酰胆碱及菌群的应答,TLR的活化下调B-1a细胞的CD5表达以增强BCR下游信号;⑤ 其中TLR2及TLR4调节B-1a细胞对菌群的应答,Unc93b1依赖性TLR调节B-1a细胞对磷脂酰胆碱的应答。

B cell receptor and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coordinate to control distinct B-1 responses to both self and the Microbiota
08-21, doi: 10.7554/eLife.47015.001

【主编评语】B-1a细胞可分泌天然IgM,在介导组织稳态及抑制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eLif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BCR信号及TLR信号在B-1a细胞中起到协同作用,共同促进B-1a细胞对菌群及自身抗原的应答,在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维持组织及肠道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沈志勋)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通过调控特定巨噬细胞亚群影响小鼠角膜发育

Mucosal Immunology[IF:7.352]

① 抗生素处理改变新生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及角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② 并降低了角膜大小及厚度,抑制了角膜缘血管的血管生成及角膜神经纤维的神经发生;③ 通过粪菌移植重建抗生素破坏后的小鼠肠道菌群可极大地逆转上述角膜发育中的损伤;④ CCR2- 巨噬细胞参与了角膜发育,其在角膜中的分布受到肠道菌群的调节,抗生素改变了角膜中的CCR2- 巨噬细胞局部生态位;⑤ 益生菌组合(VSL#3)处理可促进抗生素处理小鼠的角膜发育。

Antibiotic-induced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mpairs corneal development in postnatal mice by affecting CCR2 negative macrophage distribution
08-21, doi: 10.1038/s41385-019-0193-x

【主编评语】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志杰团队在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抗生素在破坏肠道菌群的同时,可影响新生小鼠的角膜发育。机制上,肠道菌群通过调节CCR2- 巨噬细胞在角膜中的分布,从而参与角膜发育的调控。(@沈志勋)

乳糜泻中的肠道菌群(综述)

Advances in Nutrition[IF:7.24]

① 谷蛋白因其富含脯氨酸及谷氨酰胺而难以被完全水解消化,积累在胃肠道中的谷蛋白多肽具有一定的抗原特性,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以及乳糜泻;② 另外,谷蛋白可作为口腔及肠道中部分共生菌或条件致病菌的底物,从而影响(增加或降低)其抗原特性;③ 乳糜泻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可能发生变化,包括多样性降低、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变化等,菌群的变化也可能与疾病进展相关;④ 细菌来源的酶或可用于促进谷蛋白的完整消化以治疗乳糜泻。

Dietary Gluten as a Conditioning Factor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eliac Disease
08-09, doi: 10.1093/advances/nmz080

【主编评语】谷蛋白是西式饮食中的一种基本组分,也是乳糜泻的触发因素。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对谷蛋白代谢及消化的影响,介绍了乳糜泻患者的菌群变化,并讨论了菌群在乳糜泻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以及基于菌群治疗乳糜泻的潜在可能。(@沈志勋)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沈志勋,章台柳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03 | 验血知菌群?很可能靠谱

0902 | 改善大肠癌患者生存,多运动有帮助

0901 | 8月,最值得看的4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0831 | 植物性饮食:未来健康饮食新风向?

0830 | 《细胞》:二甲双胍促长寿?又和肠道菌有关

0829 | 代谢炎症:肠道菌群如何推波助澜?

0828 | 隔日禁个食?减肥、保护心血管,或许还能抗衰老

0827 | 《Immunity》纵论“菌群-免疫互作”热点问题

0826 | 口服抗生素影响大肠癌风险吗?

0825 | 脂肪肝越来越普遍,该怎么防治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