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综述:预防婴儿和儿童胃肠疾病,该不该用益生菌?|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2-01-16

今天是第1194期日报。

Lancet子刊:儿童胃肠疾病的预防性益生菌循证(综述)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IF:N/A]

① 特定益生菌菌株可能预防急性肠胃炎、抗生素腹泻、婴儿肠绞痛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② 然而由于研究设计差异,对特定菌株、剂量和适应症的证据有限,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日常使用益生菌预防婴儿和儿童胃肠疾病;③ 目前证据最强的预防性益生菌:乳双歧杆菌用于急性肠胃炎、布拉酵母菌和鼠李糖乳杆菌GG用于抗生素腹泻、罗伊氏乳杆菌DSM17938用于婴儿肠绞痛、反酸和便秘;④ 预防性使用益生菌不太可能引起危害,仍需进行更多高质量研究。

Prophylactic use of probiotics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07-03, doi: 10.1016/S2352-4642(19)30182-8

【主编评语】益生菌预防和治疗胃肠疾病是研究和转化应用的热点领域,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发表的一篇重要综述,对相关临床证据进行汇总,值得专业人士关注。(@李丹宜)

中耳炎:从微生物组到益生菌(综述)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IF:17.75]

① 中耳炎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苏黎世菌属和差异球菌属也有潜在致病作用;② 健康儿童上呼吸道菌群所含的乳酸细菌(LAB)是潜在有益菌;③ 菌群分析鉴定的潜在致病菌或有益菌,需结合科赫法则确定因果性;④ 致病菌通过与鼻咽上皮和免疫系统互作以及形成生物膜等机制引发感染;⑤ 临床和分子机制研究显示,上呼吸道益生菌(如特定LAB)有改善中耳炎的潜力,机制包括直接杀伤病原体、强化鼻咽上皮屏障和免疫系统等。

Translating Recent Microbiome Insights in Otitis Media into Probiotic Strategies
09-18, doi: 10.1128/CMR.00010-18

【主编评语】中耳炎是儿童抗生素处方的主要原因,但抗生素使用应限制得越少越好,研发中耳炎的抗生素替代药物具有重要意义。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近期发表的一篇重磅综述,详细介绍了中耳炎的致病菌和相关菌群研究进展,讨论了通过菌群研究寻找用于治疗中耳炎的益生菌策略,值得专业人士参考。(@李丹宜)

大连海洋大学:我国的动物益生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IF:9.055]

① 从我国92个含芽孢杆菌的动物益生菌品牌中分离出123种芽孢杆菌,其中45个分离菌有抗生素耐药性;② 33.7%的益生菌产品被肺炎克雷伯菌等致命性致病菌污染;③ 某养鸡场使用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产品中,检测出炭疽毒素阳性的蜡状芽孢杆菌;④ 该菌株不仅经地下水转移至邻近的鱼塘,还可能从养鸡场传播到人体,造成2例患者感染;⑤ 31个农场中有8个为炭疽毒素基因cya阳性;⑥ 大规模使用含致病菌的益生菌产品,可威胁公共健康,应加强益生菌生产规范。

National safety survey of animal-use commercial probiotics and its spillover effects from farm to human: an emerging threat to public health
07-12, doi: 10.1093/cid/ciz642

【主编评语】人用益生菌要关注安全性,动物使用的益生菌也要考虑安全问题。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近期发表由大连海洋大学团队主导的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上的动物益生菌具有不小的安全隐患,相当比例的产品存在致病菌污染,且可传播至人体。研究者呼吁,益生菌在生产过程中应遵循良好的生产规范,不要让益生菌产品的污染问题威胁公共健康!(@李丹宜)

益生菌摄入不影响乳糜泻遗传高危儿童的发病风险

Nutrients[IF:4.171]

① 纳入6520名乳糜泻遗传易感儿童,分析益生菌的摄入与乳糜泻自身免疫(CDA,表现为谷氨酰胺转移酶自身抗体阳性)及乳糜泻之间的关联;② 1460名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使用过益生菌,校正已知风险因素(包括性别、HLA基因型、乳糜泻家族史等)后发现,益生菌的摄入与CDA或乳糜泻均无显著关联;③ 亚组分析显示,在饮食中补充益生菌与CDA风险的增加显著相关。

Early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and the Risk of Celiac Disease in Children at Genetic Risk
08-02, doi: 10.3390/nu11081790

【主编评语】来自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超过6000名乳糜泻遗传高危儿童中,发现摄入益生菌与乳糜泻风险之间并无显著关联。(@沈志勋)

罗伊氏乳杆菌V3401可改善代谢综合征炎症标志物和胃肠菌群

Nutrients[IF:4.171]

① 纳入53名新诊断为代谢综合征(MetS)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2阶段(每阶段12周)的干预期,分别摄入益生菌罗伊氏乳杆菌V3401或安慰剂,中间经过6周清洗期;② 两组间MetS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③ 罗伊氏乳杆菌V3401干预后,白介素-6(IL-6)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减少,胃肠道菌群中的疣微菌门比例上升;④ 罗伊氏乳杆菌V3401的摄入可选择性改善炎症因子,并改变胃肠道菌群。

Lactobacillus reuteri V3401 Reduces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and Modifies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me in Adul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The PROSIR Study
07-31, doi: 10.3390/nu11081761

【主编评语】Nutrients发表的一项小型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表明代谢综合征成年患者使用罗伊氏乳杆菌V3401可改善特定炎症标志物和胃肠菌群。(@李丹宜)

特定乳杆菌可改善母体菌群失调引起的后代小鼠神经行为异常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

① 抗生素诱导的母体菌群失调(MMD)导致母鼠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改变,引发后代行为异常;② 抗生素处理前补充鼠乳杆菌HU-1可部分预防MMD诱导的菌群失调和后代行为异常;③ 邻近分娩时灌胃HU-1也能部分恢复后代的行为异常,提示MMD后代肠脑轴失调是导致其社交障碍的主要因素;④ MMD使后代小鼠小胶质细胞衰老基因Trp53和Il1β表达增加,前额皮质趋化因子受体Cx3cr1过表达;⑤ 补充HU-1和敲除Cx3cr1可减少MMD诱导的后代小胶质细胞异常。

Lactobacillus rescues postnatal neurobehavioral and microglial dysfunction in a model of maternal microbiome dysbiosis
07-24, doi: 10.1016/j.bbi.2019.07.025

【主编评语】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由母体传递的特定乳杆菌(鼠乳杆菌HU-1),可通过调节Cx3cr1来减少后代小胶质细胞异常,从而预防母体菌群失调引起的后代社会行为异常。(@李丹宜)

Nature子刊:使用阿奇霉素可以降低儿童死亡率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MORDOR I试验分析来自尼日利亚30个社区学龄前儿童的肠道菌群,随机分为阿奇霉素组和安慰剂组,随访24个月;② 与安慰剂组儿童相比,接受两年口服阿奇霉素大规模药物治疗(MDA)的儿童死亡率明显降低;③ 宏基因组分析发现导致儿童腹泻疾病的病原体弯曲杆菌在阿奇霉素治疗的儿童肠道内明显减少;④ 阿奇霉素处理后肠道菌群中大环内酯抗性增加,但不超过其对降低死亡率的益处;⑤ 延长阿奇霉素MDA可减少病原体从而降低尼日利亚儿童死亡率。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 in MORDOR I: a community-randomized trial of mass azithromycin distribution
08-12, doi: 10.1038/s41591-019-0533-0

【主编评语】一项来自于尼日利亚的群体实验表明,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儿童的死亡率。由于细菌抗药性的蔓延,有很多意见支持不轻易对儿童使用抗生素,但是这一结果提示不能过度污名化抗生素的使用。因噎废食诚不可取,抗生素该用还得用。(@高春辉)

挖掘微生物组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巨大价值

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13.747]

① 基于微生物组的研究和创新(R&I),为改善医疗、食品健康和食品系统可持续性、垃圾管理、能量获取等带来很多机遇,需要国际化、长期、公私兼有的投资和投入;② 欧盟委员会将在促进微生物组R&I方面发挥领头作用,比如:发起聚焦食品系统的微生物组国际工作组,为微生物组R&I提供专有且不断增加的投资,促进微生物组项目间的合作启动欧洲微生物组计划;③ 在微生物组R&I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扩展新知,寻找并检验其市场机遇。

The Microbiome: A Life Science Opportunity for Our Society and Our Planet
07-22, doi: 10.1016/j.tibtech.2019.06.008

【主编评语】微生物组研究具有广阔的转化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Trends in Biotechnology近期发表的一篇短文,阐述了微生物组研究在转化应用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欧盟的相关规划,值得产业人士参考。(@李丹宜)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unny,李丹宜,沈志勋,Mayday,Echo,吴芹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815 | 华西医院团队发BMJ: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早死吗?

0814 | Cell:20种宏基因组学物种分类工具大比拼

0813 | 改造细菌助力肿瘤免疫治疗

0812 | 肿瘤专题:大肠癌防治,近期研究有哪些新启示?

0811 |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何改善重度抑郁症?

0810 | 减肥手术效果好,但需注意长期副作用

0809 | Cell亮点纷呈:不为人知的菌群小蛋白+胰腺癌菌群

0808 | 研究非洲人的肠道菌群,带来了哪些启示?

0807 | 肠道炎症中,不同细胞因子有什么作用?

0806 | 微生物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术

0805 | 华人团队研发肝癌早期检测的无创新方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