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这轮疫情又“变长”了?——后流闲聊50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4-08-27

临近开学,最近的私信和留言又紧张起来了。首先是部分读者提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这轮疫情时间好长啊”。嗯,真的是每轮疫情都要提及的一个固定话题了(《后流闲聊22》)。尽管本轮新冠疫情还在继续,但是从截至第35周的情况看,目前在疫情的“长短”方面并没有和以往的疫情显现出特别明显的差别。最近3个月以来,公众号在各种相关分析中都在反复强调这一轮的“区域性“接力性”,感觉疫情很长读者有极大概率是出现了我之前提到过的“跨区焦虑”情况以及信息选取的问题,顺便还有阅读理解的事情。

一、跨区焦虑

我知道部分读者并不认同公众号提出的“区域性接力流行”的说法,具体原理以前提过这里不展开,不过最近几周各地疾控陆续披露了部分相关数据(表 闲聊50-1),让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前一阶段的疫情的发展情况,这里简单选取了部分作为展示:

表 闲聊50-1

从表格中应该能明显看出截至第32周时不同省份和城市之间显著的流行差异。尽管我不主张用单个城市或者省份代表整个区域的流行情况,但不严谨地来看,岭南(惠州)、东北(黑龙江)、秦晋(太原)、江淮(无锡)和西南(云南)五个地区的流行差异与我们之前的中期分析以及每周的【玫瑰战争】基本是吻合的。所以如果读者始终将自己的身份代入高位流行区的居民,那么确实就会觉得这轮疫情非常的漫长,可能会认为从第25周开始一直持续到第35周都是高风险期,但实际来不同地区的风险差异是巨大的。当然,不排除部分读者因为工作或生活的原因始终“追”着流行走。
简单举例,就是如果一位太原的读者从第25周开始就将自己先后代入到杭州、上海、南京、合肥、郑州、济南、青岛、北京、沈阳等地,那么他在精神上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第三轮疫情的爬升期了。可实际上至少截至第32周,太原当地仍然处于相对低谷期,和第18周时没有太大区别。所以除非读者们很享受这种爬升期的焦虑感,否则真的没有必要跨区焦虑。
额外一说,“区域性流行”其实不是今年6月初预警《南方的雨》当中提出的:
南方省份的读者请注意提高防护意识,尽管近期仍处于相对低谷期,但受持续性降水影响,可能会出现区域性波浪式的感染高峰
淡斋达原,公众号:淡斋达原南方的雨快把CPU淋透了——后流闲聊31
而是更早的3月,只不过当时用的是分批次的波浪式感染的表述,没有马上展开是因为当时没有找到重要的“驱动因素”。

三、“为什么没过峰?”

其实挺复杂的,没有几期可能说不清楚。但简单来说就是在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人群免疫差异的综合影响下,很难再现2022年12月时的集体感染模式,感觉以后可能更多的会是分批次的波浪式感染,身边统计和局部统计的结果会和整体流行情况出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没有必要纠结“我单位都过峰了,为什么整体上还没过峰”这种情况。

淡斋达原,公众号:淡斋达原后流闲聊20——灵魂三问
如果读者们不讲唯物辩证,那我也略懂封建迷信。
二、信息选取

我也知道读者们为了判断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其实都有很多不同的信息来源或者数据来源,但是由于统计口径、统计人群或者算法等诸多原因,同一时期的不同源头数据往往会相互矛盾。我发现这种时候,读者们更愿意选择相信数值风险较高的信息源,比如公众号在《可以到时候再焦虑》提到的一个例子,当第20周时(中疾控哨点阳性率5~6%)有读者采信了正处于高峰期的新加坡的阳性数据,认为大陆地区同样处于高峰期(图 闲聊50-1);之后又采用了香港上一轮峰值的数据,认为大陆地区处于持续的高峰期。

图 闲聊50-1

我不想说哪个信源或者哪位创作者的数据更准确或者更优秀,只是觉得读者们在采信时应该选取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看清楚疫情可能的走势(除非你是抖M,只有疫情持续处于高点才开心)

但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在区域化流行差异如此显著的情况下,单一曲线怎么能代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呢(求你们别再单发一条曲线问我怎么看了)?等开学后全国整体流行情况趋同了我们再说。

三、阅读理解

当创作者发布了自己的内容后,即便是同一段文字,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同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一直以来中期分析和每周分析都使用的是文字描述,从留言和私信看大家的理解也是五花八门(原来我说的是这个意思吗?)虽然我确实应该在文字表达方面更精准一些,但有时也有一些额外的考量,毕竟偶尔会有读者拿着一些奇怪的的数据来私信我说预测存在偏差,或者用整体性/单独城市数据指责这次的某个区域性分析(总之就是很麻烦)

但由于发现部分读者对之前的部分内容存在明显的理解偏差,所以我瞎画了一份A、B、C、D四个区域的模拟走势,读者们可以根据之前分享的文字描述自己代入一下自己所在地区9月和10月可能的发展情况(图 闲聊50-2)。

先说好,瞎画的,就是方便理解用的。

图 闲聊50-2

最后再叨咕一句,有问题最好私信或者邮件,因为之前没有留言功能我比较习惯这种方式回复问题。现在有留言功能了,我默认留言都是可公开让所有读者一起参与讨论的。

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私信,也可以给我发送邮件(dzdyzj@126.com)。

本期封面:De quoi écrire by Hermann Fenner-Behmer  (1866–1913)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淡斋达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