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免疫缺陷促肥胖?肠道菌群要背锅 |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1

今天是第1174期日报。

Science:胖还是不胖?宿主免疫塑造的肠道菌群有话说

Science[IF:41.037]

① 在T细胞中敲除Myd88的模型小鼠从中年开始迅速发胖,发展出代谢综合征;② 该现象由肠道菌群介导,主要特征为梭菌纲细菌减少、功能减弱,与脱硫弧菌属过度生长有关,长期补充梭菌可改善其肥胖表型;③ 这些小鼠存在滤泡辅助性T细胞应答缺陷,IgA抗体异常靶向梭菌纲细菌,也是导致菌群中梭菌减少的潜在原因;④ 梭菌纲与脱硫弧菌属细菌的分泌物,分别抑制和促进参与脂质吸收的受体CD36的表达,从而调节宿主的脂质吸收能力来影响肥胖。

T cell–mediated regulation of the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07-26, doi: 10.1126/science.aat9351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是代谢调控的重要因素,宿主免疫系统可通过IgA抗体等方式来塑造菌群。《Science》上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滤泡辅助性T细胞应答缺陷可使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得促肥胖,其中梭菌纲细菌的减少是关键,与脱硫弧菌属细菌过度生长和IgA抗体靶向异常有关。进一步研究显示,梭菌纲细菌可通过其分泌的物质来抑制脂质吸收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脱硫弧菌则有相反作用。这些发现阐释了宿主免疫-肠道菌群-代谢表型三者间的互作关系,揭示了抑制肥胖和促进肥胖的菌群成员及其生物学机制,表明调节脂质吸收的菌群产物或能用于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李丹宜)

Lancet子刊:警惕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综述)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IF:24.54]

① BMI用作诊断超重和肥胖具有局限性,任何BMI下都可能存在异位脂肪堆积;② 皮下脂肪组织(SAT)无法扩张时会引起内脏或异位脂肪堆积,而高水平的内脏脂肪组织(VAT)与代谢紊乱有关;③ VAT和SAT均具有明显的代谢特性,过多的VAT会引起炎症,VAT标志异位脂肪的增加;④ VAT是最容易导致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肪仓库,运动和饮食干预可降低VAT;⑤ 内脏或异位脂肪堆积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代谢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必要监视其随时间的变化。

Visceral and ectopic fat, atherosclerosis,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a position statement
07-10, doi: 10.1016/S2213-8587(19)30084-1

【主编评语】《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发布了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与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内脏肥胖工作组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内脏脂肪及异位脂肪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代谢的风险因素,在关注体重、BMI的同时,不应忽视内脏脂肪及异位脂肪对健康的影响。(@沈志勋)

JAMA子刊:警惕体重正常的腹部肥胖

JAMA Network Open[IF:N/A]

① 纳入>15.6万名绝经后女性,从1993年随访至2017年,分析体重正常的腹部肥胖(腰围超过88cm)与全因和特因死亡率的关联;② 与腰围和体重都正常相比,全因死亡风险在体重正常但腰围大的女性中升高31%,在超重且腰围大的女性中升高16%,在肥胖且腰围大的女性中升高30%;③ 腰围正常的超重和肥胖女性,全因死亡风险反而略有降低;④ 体重正常但腰围大的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上升25%,癌症死亡风险上升20%;⑤ 体重正常者需预防腹部肥胖。

Association of Normal-Weight Central Obesity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07-24,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7337

【主编评语】向心性肥胖(腹部肥胖)以腰围大为特征,《JAMA Network Open》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美国“女性健康倡议”队列研究中15万多名女性进行长期随访,发现体重正常的向心性肥胖者,在20多年的随访期间有更高的全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风险,提示体重正常的人应注意预防腹部肥胖。(@李丹宜)

Cell:脂肪组织中的一类抗肥胖免疫细胞

Cell[IF:36.216]

① 用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小鼠和人类的脂肪组织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动态,鉴定出一类表达脂质受体Trem2的脂质相关巨噬细胞(LAM);② LAM源于循环血单核细胞,在肥胖过程中被大量诱导,富集于增大的脂肪细胞周围;③ Trem2驱动吞噬作用、脂质分解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一系列基因表达,使LAM发挥摄取和代谢脂质的作用;④ 敲除小鼠Trem2后,巨噬细胞无法募集到增大的脂肪细胞处,并导致脂肪细胞肥大、高胆固醇、炎症和糖耐受损等代谢问题。

Lipid-Associated Macrophages Control Metabolic Homeostasis in a Trem2-Dependent Manner
07-25, doi: 10.1016/j.cell.2019.05.054

【主编评语】不少研究表明,脂肪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参与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发现了脂肪组织中的一类具有代谢保护作用的免疫细胞——脂质相关巨噬细胞,有助于抵抗脂肪细胞肥大、炎症和代谢紊乱。脂质受体Trem2是巨噬细胞感知胞外脂质的主要感受器,可在代谢失衡时驱动保护性的组织免疫细胞应答,因而Trem2或许可作为代谢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李丹宜)

Nature子刊:脂肪ILC1促进肥胖相关2型糖尿病的发生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的脂肪1型天然淋巴细胞(ILC1)数量增加,并与血糖参数及血液中的ILC1相关;② 减肥手术后,患者的代谢得到改善,并导致血液中的ILC1数量降低;③ 体外实验表明,人脂肪ILC1促进脂肪组织的纤维发生及CD11c+巨噬细胞的活化;④ 通过过继转移在Prkdc−/− IL2rg−/−小鼠中重建脂肪ILC1可通过活化TGFβ1信号通路,以驱动脂肪纤维发生;⑤ 利用IL-12中和抗体抑制脂肪中的ILC1积累,可抑制脂肪纤维化并改善糖耐受。

Adipose group 1 innate lymphoid cells promote adipose tissue fibrosis and diabetes in obesity
07-22, doi: 10.1038/s41467-019-11270-1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中,脂肪中的1型天然淋巴细胞(ILC1)数量增加,而脂肪ILC1与血糖参数相关。体外实验表明,脂肪ILC1促进了脂肪纤维化。体内实验则发现,抑制脂肪ILC1的积累可改善小鼠的血糖水平。(@沈志勋)

5-羟色胺对抑郁症小鼠模型胃肠蠕动的影响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存在一种色氨酸羟化酶2(TPH2)的突变体——TPH2-R441H;② 构建带有类似突变(TPH2-R439H)的小鼠,TPH2-R439H小鼠的肠神经元的5-羟色胺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小鼠;③ TPH2-R439H小鼠表现出肠道神经系统(ENS)发育及ENS介导的胃肠道功能异常;④ TPH2-R439H小鼠的胃肠道转运及结直肠推进运动均显著减缓,绒毛高度及隐窝周长显著降低;⑤ 口服缓释5-羟基色氨酸可使TPH2-R439H小鼠的上述表型恢复正常。

Effects of Serotonin and Slow-Release 5-Hydroxytryptophan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a Mouse Model of Depression
08-01, doi: 10.1053/j.gastro.2019.04.022

【主编评语】色氨酸羟化酶2(TPH2)是5-羟色胺合成的限速酶,TPH2上的特定突变与抑郁症相关。《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抑郁症模型小鼠(携带TPH2-R439H突变的小鼠)表现出胃肠道蠕动的异常,而缓释5-羟基色氨酸(5-羟色胺的前体物质)可恢复小鼠的胃肠道运动。(@沈志勋)

Science子刊:肠道菌群可影响肌肉质量和功能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161]

① 无菌小鼠存在骨骼肌萎缩,肌肉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以及骨骼肌生长和线粒体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减少;② 骨骼肌、肝脏和血清中的甘氨酸和丙氨酸等氨基酸含量降低;③ 无菌小鼠的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存在异常,血清胆碱(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前体)以及骨骼肌Rapsyn和Lrp4基因表达减少;④ 移植肠道菌群使无菌小鼠骨骼肌质量增加,肌肉萎缩改善,肌肉氧化代谢能力增强,Rapsyn和Lrp4表达升高;⑤ 补充短链脂肪酸可部分逆转无菌小鼠的肌肉损伤。

The gut microbiota influences skeletal muscle mass and function in mice
07-24,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n5662

【主编评语】骨骼肌在运动和代谢调控方面都有重要作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本周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比无菌和有菌小鼠,揭示出肠道菌群对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的影响。(@李丹宜)

Nature子刊:粪菌移植需要严格质控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粪菌移植(FMT)作为一种古老的医疗技术,远在3000年前中医就已有相关记载;② 近来FMT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使人们将其应用范围扩大到多种疾患,从肠道感染、代谢性疾病到情绪障碍等;③ FMT目前仅运用于临床试验,有传播感染因子的可能性,有必要严格筛选健康供体和密切监测粪便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④ 成功FMT的机制尚未明了,需要更深入和精确研究,实现以特定微生物组合或产物替代粪菌,消除FMT相关风险。

Faecal quality control
07-23, doi: 10.1038/s41564-019-0535-1

【主编评语】近期美国FDA对粪菌移植(FMT)引发耐药菌感染的事件发出了警示,《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社论对于FMT的供体筛选和粪便质量监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李丹宜)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李丹宜,吴芹,沈志勋,方芳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725 | 巧用噬菌体,让大肠癌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0724 | 肠道菌群参与儿童哮喘,再添新证

0723 | 1篇《自然》+2篇《自然·医学》,肠道菌群热度不减

0722 | 《科学》:消化道癌症中,慢性炎症如何推波助澜

0721 | 预防老年痴呆:从健康饮食和健康生活开始

0720 | 生酮饮食治疗肥胖和糖尿病?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0719 | 重磅综述: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机制与应用

0718 | 《自然》:肠道感染或许是帕金森病的诱因

0717 | 是时候打倒饱和脂肪了吗?

0716 | 吃便便减肥?粪菌移植治疗肥胖,临床效果如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