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胖子请注意:肥胖不仅助癌为虐,还促关节炎!| 热心肠日报

热心肠小伙伴们 热心肠研究院 2020-10-12

今天是第872期日报。

Nature Reviews:肥胖、消化道癌症和能量平衡干预(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许多干预性临床试验表明,锻炼和热量限制等能量平衡干预,可减少消化道癌症风险;② 肥胖促进消化道癌症的主要机制包括:系统性炎症、代谢重编(如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相关因素(如脂肪组织的促肿瘤微环境及其分泌的脂肪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等;③ 其它潜在机制还包括:氧化应激与DNA修复、细胞增殖、凋亡、血管新生、肠道菌群与免疫功能等;④ 使用饮食和遗传诱导的肥胖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为临床发现提供证据支持。

Energy balance and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risk, interventions, outcomes and mechanisms

08-29  DOI: 10.1038/s41575-018-0053-2

Nature Reviews:骨关节炎中的现代环境因素

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IF:15.661]

① 骨关节炎(OA)可被看作是“不匹配”疾病,即人类基因无法完美适应现代环境因素所致;② 肥胖增加关节负重和损伤、促进低度炎症,增加OA风险,减重有助于缓解关节软组织损耗、降低疼痛敏感度;③ 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也可通过多种机制促进OA;④ 高能量低纤维低抗氧化物的饮食结构易引发OA;⑤ 缺乏运动导致关节稳定性变差、软骨组织变薄、骨质密度降低;⑥ 通过控制饮食结构、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预防和缓解OA。

Modern-day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09-12  DOI: 10.1038/s41584-018-0073-x

Nature Reviews:胃肠道健康中的炎性小体、病原体和菌群互作(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16.99]

① 炎性小体与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癌症和自身炎症/免疫疾病关系密切;② 炎性小体通过控制炎症和细胞凋亡程度,响应病原体或危险信号相关分子模式,影响炎性小体对机体产生保护或是损伤作用;③ 对炎性小体介导的疾病(如自身炎症性小肠结肠炎),实验和药物干预已经取得了成功;④ 炎性小体-肠道菌群互作及其对宿主的作用,受遗传背景、环境和实验因素影响;⑤ 炎性小体、病原体和菌群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为基础和临床疾病研究提供了开拓方向。

Inflammasomes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fection, cancer and gut microbiota homeostasis

09-05  DOI: 10.1038/s41575-018-0054-1

Nature子刊:自噬影响菌群诱导的肠道免疫应答

Nature Microbiology[IF:14.174]

① 多种自噬缺陷模型小鼠,均可抵抗鼠柠檬酸杆菌的肠道感染,该作用依赖于菌群诱导的IFN-I信号以及核酸感应通路;② 缺乏自噬蛋白的ATG16L1HM小鼠中,炎症性的单核细胞在肠道微环境中的浸润,对抵抗鼠柠檬酸杆菌感染有关键作用;③ 自噬缺陷小鼠中,依赖于菌群的IFN-I生成,可对DSS引起的肠道化学损伤起保护作用;④ 自噬蛋白平衡肠道免疫和炎症,抑制对肠道菌群的IFN-I应答,同时也削弱了IFN-I带来的抗微生物免疫和抗化学损伤作用。

Autophagy proteins suppress protective type I interferon signalling in response to the murine gut microbiota

09-10  DOI: 10.1038/s41564-018-0229-0

Nature子刊:菌群“定居”于肠道黏液层的历史并不长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脊索动物的肠腔被几丁质纳米纤维膜分为中心管腔和外围腔,食源微生物通过中心管腔,而紧靠纤毛上皮的外围腔几乎无菌;② 几丁质膜结构类似于无脊椎动物的围食膜,但蛋白质组成类似于哺乳动物肠道黏液层;③ 鳍刺类鱼的肠腔保留了几丁质膜结构,将肠道内的土著菌群与黏液层分隔开;④ 小鼠为代表的哺乳动物肠道中没有几丁质膜,共生菌群定殖于肠道黏液层;⑤ 几丁质肠道免疫结构的丢失,表明肠道黏液层是进化过程中菌群定殖的新位点。

Chitin-based barrier immunity and its loss predated mucus-colonization by indigenous gut microbiota

08-24  DOI: 10.1038/s41467-018-05884-0

华大基因+北大深圳医院:宏基因组测序表明子宫有菌

GigaScience[IF:7.267]

① 本研究使用宏基因组测序方法证明人类子宫是一个有菌环境;② 采用Illumina方法对中国育龄女性子宫颈管(CV)和腹膜液(PF)的52个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证明两处均有菌存在,且其微生物组的KEGG功能组成相似;③ 另采用BGISEQ-500对6名女性的阴道、CV、子宫和PF样品测序,也证明同一个体整个生殖道中共有了大部分的微生物;④ 从阴道至腹膜液呈现出个体内所有类型微生物逐渐变化的特点;⑤ 说明上生殖道中的菌群可能来自于下生殖道和/或腹膜液。

The metagenome of the female upper reproductive tract

09-06  DOI: 10.1093/gigascience/giy107

肠道病毒组对免疫系统的巨大影响

Journal of Immunology[IF:4.539]

① 各种具有感染微生物和宿主能力的病毒群落共栖于胃肠道,构成肠道病毒组,引起个体免疫差异;② 肠道中宿主-病毒组的关系包括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发生免疫应答,肠道病毒与细菌、肠道环境相互影响;③ 好的影响如:通过刺激TLR7防止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在肠道的定殖等;④ 坏的影响如:产生过多的IFN-I导致炎症性肠炎等;⑤ 综上,不同种群病毒可能会通过免疫途径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也可被用来制作工程肠道病毒,治疗相关疾病。

The Intestinal Virome and Immunity

09-04  DOI: 10.4049/jimmunol.1800631

益生菌胞外脂肪酶封端的银纳米粒作为高效的广谱抗菌剂

RSC Advances[IF:2.936]

① 应用较高浓度银纳米粒作为抗菌剂可能会导致环境和健康的危害;② 利用源自植物乳杆菌的脂肪酶作为稳定剂合成一系列银纳米粒,形态呈圆球状,粒径随脂肪酶浓度增加而降低;③ 纳米粒对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均具有显著抗菌活性,且随着脂肪酶封端的增加,抗微生物活性增加;④ 表明脂肪酶封端可以提高银纳米颗粒的效力,减少环境释放和生物毒性,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Extracellular probiotic lipase capped silver nanoparticles as highly efficient broad spectrum antimicrobial agents

08-24  DOI: 10.1039/C8RA05999C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Cherry,徐笑,equal,花开,陈国忠(Jack chen),Adam刘永鑫-中科院-宏基因组,Ada,玉龙潭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918 | 肠道生物膜:菌群与健康的关键枢纽

0917 | 全是干货:34篇文章,全景展现益生菌的方方面面

0916 | 切胃能减肥,但你知道减肥手术有多大影响么?

0915 | 肝脏疾病:近期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研究进展

0914 | AGEs:糖尿病和烤肉与衰老有啥关联?

0913 | 柳叶刀:乳制品或能降低心血管和死亡风险

0912 | 研究菌群与肝癌,对临床干预有什么启发?

0911 | 粪菌移植疗效不好?可能是肠道中的真菌在捣鬼

0910 | 肠道炎症中,干细胞倒下了,谁上?

0909 | 对抗结直肠癌,有哪些新办法?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热心肠日报的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