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津湖》的英雄与陈漫的照片

跟陶叔学编程 跟陶叔一起学
2024-08-30

  这篇短文简单聊一下最近发生在艺术圈的两件事。

  先说第一件事。电影《长津湖》打破《战狼2》保持了4年多的纪录,成为中国影史新的票房冠军,票房已经突破57亿元。

  其实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相信票房应该会更高,突破60亿的可能性很大。

  这部电影激发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特别是长津湖战役的热烈关注,许多人对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困难条件下中国人民爆发出的战天斗地的英勇精神进行了重温。

  由这部电影而起,陶叔写了两篇文章《长津湖战役表明:这支部队不仅不怕牺牲,更让敌人胆寒的是……》和《志愿军做对了什么?中国做对了什么?》,介绍了长津湖战役的完整过程并深入分析了胜利原因。

  《长津湖》准确的分类属于主旋律战争片,这种类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非常不受市场青睐。从2002年《英雄》开启中国电影大片时代以来,每一次国产片10亿元票房台阶的提升,都是依靠的动作片与喜剧片,如:

2002年,《英雄》2.5亿元,动作 / 武侠

2012年,《 人再囧途之泰囧》12.6亿元,喜剧

2015年,《捉妖记》24.39亿元,喜剧 / 奇幻

2016年,《美人鱼》33.86亿元,喜剧 / 爱情 / 奇幻

  而到了2017年,《战狼2》首次以主旋律战争片拿下了票房冠军,并直接越过40亿元票房台阶,达到56亿元。

  《战狼2》的成功大大打开了中国电影人的眼界,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人非常喜爱新一代的“中国英雄”形象,他们不再是耍着冷兵器或者拳法的侠客,而是在现代战争背景下有勇有谋的战士。以前这种类型的英雄,只有好莱坞出品的才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可以理解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人们民族自豪感大为增强,普遍愿意看到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英雄气概。而《战狼2》与《长津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

  因为有观众愿意买单,相信这样的新时代中国英雄形象会越来越多。

  像陶叔这样年龄稍长一些的人,对80、90年代的中国电影有印象的话,会发现电影塑造的中国人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那时候的很多中国电影里,中国人猥琐、阴暗、相互倾轧,甚至心理变态。每看一次那种影片都会让人产生绝望的感觉。

  那样的影片会在国内获得好票房吗?显然不能。因为它们不仅不会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根本完全是反着来。

  为什么电影人乐此不疲制造那类产品呢?原来它们本来就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拿到西方的电影节去参赛,经常能收获大奖,被高度评价为深刻反思和挖掘人性,“艺术价值”特别高!创作者也凭此一跃而成为“国际级”,名利双收。

  这些“国际大师”的成功路径又让更多的同行效仿,因此那个年代的很多中国电影都喜欢走这种套路。这种套路出来的东西,中国观众不愿意看,就被贬低为不懂艺术。电影越“艺术”,就越没中国观众看。中国电影就这样成了一潭死水,只靠时不时的什么国际大奖短暂地刺激一下大众的神经。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人突然之间开了窍,首先依靠动作片、喜剧片打开了市场。观众们心甘情愿走进影院,赚了钱的电影人有了动力,也更加卖力地琢磨观众愿意看哪些类型的影片。从此以后,中国电影才开始了良性循环。

  其实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就有了一个结论,电影这种艺术品照样是被经济规律安排得死死的:市场在哪里,话语权在哪里。谁给艺术掏钱,艺术为谁服务。

  以前为了进入西方的圈子,他们就会去拍西方人想看的中国电影。

  西方在电影世界里,早已对不同地域的人群划分了层级,规定了各自的形象:

  • 第一层是美国人,他们的形象是商业精英、正义的使者

  • 第二层是美国的盟友,他们往往是中产阶级,心地善良、活泼开朗

  • 第三层是跟西方利益没有冲突的国家,他们虽然落后但值得同情,特有的民俗常能惹人一笑

  • 第四层是西方的敌人是世界的乱源,他们愚昧且无法改变,随时策划阴谋发动对文明世界的攻击

  在中国国内市场不发达的年代里,中国的电影人就得按照西方已经定义好的“艺术”标准,生产中国人的形象,才有可能获得名利。

  在西方规定的这套体系里,中国人的形象近些年虽然已经从第四层上升到第三层,并有可能达到第二层,但绝不可能进入第一层。

  只有中国自己的市场起来了,中国电影人不需要仰人鼻息了,才可能不断有中国人所期望的英雄形象在中国电影中出现。

  这个规律在别的艺术领域是相同的。

  这就要说到第二件事。摄影师陈漫为迪奥拍了一组照片,里面的中国人形象如下:

  这个事已经被广大网友扒得非常清楚了。陈漫并不是不懂得审美,但是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为了出名,就尝试向西方的摄影大赛与大品牌投稿。只有把中国人拍成这个鬼样子,洋人评委才会给出有“艺术性”的评价。

  中国的艺术市场长期不发达,搞艺术的这些人往往习惯去西方的大市场找出路。而在西方的市场中,类似于电影世界里的定位,中国人的形象就是被定位成边缘化、扭曲的,是西方人猎奇与取笑的对象。

  现在这位摄影师已经就此事道歉。其实大家也不需要因为这事对她揪住不放,还是要当成人民内部矛盾对待。

  搞艺术的人其实机会很少。虽然说画画、拍照可以干一辈子,但是年轻时出不了名,以后就很难了。大家回想一下,在国内艺术圈里是不是一直是那些老面孔在晃荡。急于找出路的艺术工作者,去西方市场刷存在感,对他们而言是很自然的事。

  这个过程中被西方人控制并扭曲创作思路,再用艺术创新之类的高帽进行诱导,他们很容易迷失。

  如果中国自己的艺术市场一直起不来,这个事其实是无解的。

  好在中国的电影市场给了人们很好的启示:中国的故事只有中国人自己才能讲好;中国的英雄,还是需要靠中国自己的市场捧出来。

  相应地,其他艺术门类的转变,从根本上要靠国内市场的壮大,从业者能在国内市场中获得想要的名利。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思想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如电影界中,张艺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最初他的名气也是靠在西方拿的那些大奖,拿奖的那些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只能说是一言难尽。但是催生中国电影大片时代到来的,又是这位张大师。所以,人是复杂的。我们还是要有耐心,要给艺术家们心态转变的时间。

  当然,不排除仍然有一些落伍者,死心塌地拜倒在西方的权威之下的。那些就是意识形态的敌人,更是膝盖生根的逆向民族主义者,坚决斗争即可。

  艺术的价值来源于它所在的市场,艺术的价值由其服务的对象评价。中国的艺术产品只有当中国的艺术市场足够壮大,才能够具有真正的价值。

  艺术家应该大大方方地追求名利,但是要服务于中国市场,服务于中国人民。因为你们的根在中国,只有心向中国人民,你们的艺术才会不扭曲。


  陶叔之前发表过一篇《为中国人创造快乐、温暖的梦,总结了艺术创作的4条原则,即:现代化、青春化、快乐化与商业化。可以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参考,共同创作服务于中国人的快乐、温暖的艺术作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跟陶叔一起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