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晓岚斗和坤以及双马镫——说说读历史的几种方法1

跟陶叔学编程 跟陶叔一起学
2024-08-30

  我国记录历史重视历史的传统悠久又持续,历史资料积累已是卷帙浩繁,现代中国人也喜欢读史讲古,借鉴历史经验。但因为年代久远,加上民间传说与艺术加工的影响,我们在读史时经常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出现关公战秦琼、杭州作汴州的认知错误。要在读史时能真正有所得,除了细嚼文字之外,还应该多结合一些相关背景,用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样才会少入歧途,获得真知。

  要结合哪些背景呢?时间、地理、心理。

  先看时间背景。在读历史时顺便关注一下人物的生卒年份或者活跃年份,就可以屏蔽掉大多数戏说的干扰。比如,大家熟悉的“铁三角”:乾隆、纪晓岚、和珅。

  其中,乾隆帝生卒年份是1711年至1799年,登基年份则是1736年,时年25岁;纪晓岚生卒年份是1724年至1805年,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时年30岁,此时乾隆43岁;和珅生卒年份是1750年至1799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和珅参加科举不中,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3岁的和珅由于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开始获得领导赏识,做了乾隆的仪仗队的侍从。此时,乾隆62岁,纪晓岚49岁。

  而年轻的和珅自从入了大领导的眼以后,就以火箭速度蹿升。三年以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26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命为军机大臣。而同一年已经52岁的纪晓岚被任命为同样是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但他连军机处的边都蹭不上,主要差使是编《四库全书》。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纪晓岚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交稿并获得乾隆帝表扬时,行政级别一直原地踏步的他已经57岁了。而此时31岁的和珅已经在前一年被提拔为从一品的户部尚书,并且还是《四库全书》正总裁官,是作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晓岚的顶头上司。此后,和珅继续忙他的国家大事,纪晓岚则埋头编他的书,偶尔被皇帝叫过去参加宴会写写诗客串一下气氛组。一直到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和珅自杀,纪晓岚与和珅都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干部,只有仰望的份,根本没资格也没机会跟和珅较量。

  这三人出道后共处的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嘉庆四年(1799年),共26年。乾隆帝的年龄是从62岁到88岁,和珅的年龄是23岁到49岁,纪晓岚则是49岁到75岁。通过这样的时间线梳理,再看他们相关的史料时,就会在头脑中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面对那些戏说时就能一笑了之。

  还有一种时间背景则是重要器物的出现时间,是解开历史谜团的关键线索。比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其实是不断对北方游牧民族打怪升级的历史,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吐谷浑,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生生不息、连绵不绝。而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战争中,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的漠北之战是最为高光的时刻,一直杀到了瀚海(今贝加尔湖)。但从这以后,却一路走起了下坡,被北方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防线、挺进中原,从占据关中到南北分治直至最终建立统一中国的异族王朝。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器物的出现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它就是“马镫”。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骑马不仅考验技术还相当消耗体力,因为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只能靠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这种骑马方式并不能发挥出骑兵的全部战力。

  在秦汉时期,匈奴的骑兵相对中原王朝的步卒更多是速度上的优势,正面对决时占不了太多便宜。当匈奴的骑兵部队遇到汉人的步兵方阵时,采用的战法一般是利用速度优势在外围快速移动,同时射箭试图扰乱兵阵的组织,如果有意志不坚定的步卒承受不住压力出现溃退时,骑兵就可以冲上去驱赶砍杀,赢得战役胜利。但当遇到纪律严明的部队时,这种袭扰战术就很难奏效。在多次冲锋讨不到好处,又被汉人部队远程武器反杀而受到损失时,匈奴骑兵往往就转身而逃,决不会与汉人死战。但汉人部队因为马少,行军速度慢,往往也就只是把这些北方强盗赶跑了事。

  但是中原出了个伟大的汉武帝,他为什么伟大?就是因为他直捣问题的核心:骑兵!速度就是快啊!我也要搞!他花血本组织了汉人的大规模骑兵部队,而且这支部队的打法与匈奴人完全不同,采用的是“突骑战法”。自卫青开始,汉军的骑兵将步兵的正面冲锋战术挪过来,跟匈奴人直接玩肉搏:所有的骑兵编队,组成冲击方阵,整建制向敌人高速冲击!每个骑兵一手挽缰绳,一手将长矛长戟夹在腋下手腕攥住枪杆,利用马的冲击速度,击杀匈奴人。汉人不跟你搞射箭比赛,而是将用军队的纪律性和武器的先进性武装的骑兵方阵滚水浇雪般硬刚草原骑兵!

  而这套突骑战法当时的少数民族根本学不了,因为它杀伤力大代价同样大。当骑兵突击入敌阵时,没有马镫的约束,要么与对方马匹相撞而前翻,要么在武器捅上对方后被巨大的后坐力顶下马来。只要有自身损失的风险,对于游牧民族来讲,都是不划算的。因为他们来打仗是为了抢一把发财的,犯不上拼命。

  当时间到了两晋,马镫发明出来后,“突骑战法”的高战损门槛突然降了下来,北方少数民族这账好算了,突骑军团也能搞起来了,汉族军队战法上的优势逐渐消失,最终导致战争局面的日益被动。

  马镫这个小小的装备重重地踢开了一个新的时代。真正的骑冰时代,终于到来了!


  时间背景怎么联系就先说到这,后面再说说地理背景与心理背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跟陶叔一起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