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硬性加班,还有其他可以做……

2017-09-25 烟语法萌 烟语法萌


        尽管官方宣布85%的司法力量压倒了审判一线,尽管司法改革充分提高了审判的效率和积极性,尽管新华社、人民日报两大党媒近日痛批无节制加班现象,四季度来临之前,各地法院纷纷进入了硬性规定周六加班模式。



  一、除了加班,更要解决工作积极性问题。


  微信群里,一个法院人讲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几年前,每天下班回家吃完晚饭,都会到单位加会班,夜深人静,更能安下心来写判决。那时候自觉到单位加班的很多。司法改革后,成了助理的他,案件结果跟他已无关系,何必要加班?现在单位里,晚上基本没亮灯的,大家心照不宣,各有考量。


  司法员额制改革,让法院人都明白了自己在单位的位置及未来的就业前景。作为书记员,拿着更够最低工资的月工资,劳动关系还在劳务公司,加班不加班,都是那么多钱,何必要加班?作为辅助人员,看着身边从来没加过班的一批批入额,努力加班能代表将来入额?作为入额法官,好歹也是遴选过来的精英“领导”,别人不来加班,“领导”自己来加班?




  二、除了加班,更要解决忙闲不平衡问题。


  微信群里,一个入额法官在抱怨,自己手里的案件多的办不过来,自己单位配给自己新招的助理,平日上班能拖就拖,送达个法律文书得一个星期,安排个开庭经常漏通知一方当事人。旁边有人说,如果你单位只有你的助理不干活,你就得从自身找原因;如果所有的助理都不干活,那是你单位的风气、制度出了问题。


  忙闲不均确实是机关存在的一个通病。在案件终身负责制的大背景下,想想一下,领导办案数规定只要求5%、10%、30%、50%,完成了办案数,为何要多办理?再看一下,定职为助理的前法官,现员外们,办案不能署自己的名字,将来出了问题还可能涉嫌违纪,为何要多办理?


  前段时间,有文章统计,各级法院入额法官中层正职以上占到了六成以上,那是不是可以讲,办案的主要压力存在于入额的四成普通法官身上?他们在身边人轻松的工作氛围下,是否能够坚持长久的工作热情那?



  三、除了加班,更要解决工作归属感问题。


  还是微信群里,前段时间,有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执行法官为当事人及家属辱骂围攻受到制裁的事件新闻。有网友发出感慨:以前,看到这种新闻,我一定会很气愤,第一时间转发,留言谴责等等。现在,只能默默的看看,什么也不做了。


  马云说过,“何为信仰,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由于缺乏信仰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变了以后,我们的形态变了,形态变了生态自然会变。”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何为信仰,就是归属感,集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何为生态,就是工作氛围。


  我们努力工作,单位能否给予充分正确的肯定,并给予回报,这就是“信”;单位里不努力工作,不劳不获,并给予制裁,这就是“仰”。赏罚不明,信仰不立,久而久之,单位风气涣散,法院亦然,尤其是员额制改革后收入差大,身份悬殊以后。



  近两年来,各地法院进入了大规模的招聘人员阶段,公务员渠道、劳务派遣渠道,有的法院人员数量已呈倍增状态。相比较案件数量百分之十几的增长速度,运用大数据的统计,看一看平均到现在所有法院人,一人办理的案件数量,就可能会发现,办案的效率是否提高了。


       最近,一段“最牛小学生怼校长”的视频很火。视频得知,小男生之前头擦破了,就剃了个光头,被学校同学开玩笑叫做光头强。于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就把同学打了,被校长拉去训话。视频中,小男孩面对校长打人不对的训斥,声嘶力竭的反驳:尊严对一个孩子来说,同样的重要。



        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宁愿被打得很惨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宁愿罚站挨批也不愿让别人嘲笑他。更何况一个成年人,只不过成年人多以行动代替言语而已。



        说一千道一万,不解决人心的问题,单靠延长加班时间,只能是疲劳战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是吧?





   注:欢迎朋友们把自己的法律故事写下来,发给小编劳拉。讲自己的故事,发自己的声音,打赏的归作者。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便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