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岩:从土地财政到数据财政,工程建设行业需要抓住数据红利

THUIII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 2024-01-09


8 月 24 日上午,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在西安正式开幕。大会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中施企协(北京)咨询顾问有限公司承办,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为协办单位之一。会上,来自全国工程建设、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业界数千位精英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应邀出席本次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目为《数据要素驱动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题演讲。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

第八届工程建设行业互联网大会朱岩教授演讲


以下为朱岩教授的主要演讲内容:

很高兴参加这样一场盛会,今天我将从更偏向于经济和金融的视角来分析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首先,我将从数据要素化为工程建设这一传统行业带来的新机会谈起,接下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匹配的角度来剖析先进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生产关系要发生的转变,最后用数字孪生的基本模型对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总结。

首先区分两对概念:信息化和数字化、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信息化和数字化:第一,信息化更多是向企业内发力,指的是优化流程、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竞争力等工作,而数字化是向企业外发力,让企业数据流动起来,激活数据要素市场,创造持续的价值;第二,实现信息化只需要一家企业通过购买 ERP、BIM、CIM 等相关软件就可以做到,但这也导致一些施工企业在选择信息化工具时有点踌躇,因为这些投入给企业带来的是直接的成本而不是直接的价值,数字化需要多家企业的协同,通过商业模式的变革对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度挖掘,给施工企业带来直接的价值,多家协同的难度很大,今天这场盛会就是工程建设行业内非常好的协同机会,为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发展和互联网思维普及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第三,信息化的工作大部分由信息技术专家来执行,而数字化的工作必须由具有数字思维的业务骨干负责,这是战略的选择,是业务模型的重塑,是施工企业盈利方式的改变。建立施工企业新的盈利模型不能仅仅依靠计算机专家,必须从行业自身来思考数据流动的价值,这种价值转化的重要工具就是产业互联网。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区别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过去的近 30 年是中国消费互联网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消费互联网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贡献极大,但是消费互联网的思维模式不适用产业互联网。首先,消费互联网以流量为核心,它的技术架构、推广方式和盈利模式虽然成熟,但是缺乏信用,所以现在网络上的信息大多不可信,以至于消费互联网无法承载大额交易的进行,而产业互联网必须要承载大额交易,所以产业互联网是以信用为核心来重新搭建架构。此外,消费互联网的发展结果往往是赢者通吃,也叫充分市场竞争,但资源在数据不够透明、信息不够对称的情况下竞争就会出现浪费,具体参考共享单车“坟场”,在工程建设领域构建产业互联网,不是流量竞争的模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充分发挥产业互联网面向产业生态、面向价值模型的特性,不同地域的工程建设产业互联网应该具有不同地域的特色,借助产业互联网的工具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

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区别


01


国家数字经济战略布局下的工程建设行业新机遇:数据要素



在互联网时代,释放工程建设领域的新的内需、尤其是产业级的内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其中最大的内需就是数据要素,需要让数据带来的价值在工程建设领域当中得到真正地释放。

为了实现数据资源的循环畅通,《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2025年和2035年提出了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和未来的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第一个目标,到2025年,我们要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利的一体化推进格局”,实现行业内、企业内甚至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贯通,对于现实存在的层级化、职能化理念而言,这涉及到权力再分配和既有利益格局被打破的问题,想要做到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存在很大难度。目前我们仅剩两年的时间,国家交给行业数字化转型变革的压力非常大。第二个目标,到2035年,我们要实现“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工程建设世界闻名,可以称之为全球基建领域的领先者。想要在实现数字化和基建的融合之后还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领先,就要构建五位一体的工程建设产业互联网,形成经济、政务、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综合考量的系统式思维方式。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系统化发展阶段,我们必须用系统的理念思考数字化发展的方向,这和中国的哲学体系一脉相承。在激活数据要素方面,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优势,我们有新型的举国体制,有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中央的整体规划,这使得中国在建设数字经济的基础制度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即“数据二十条”当中对数据产权结构、数据流通和交易形态以及政府在数据要素收益分配过程中的作用做出了相应的规范,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确权之后需要进行资产化,现在国家已经制定了数据资产入表的相应规章制度,这将使得企业在资产经营层面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要重新思考工程建设企业对资产的定义,以及可以转化为数据资产的判断依据。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布局,加快推出公共数据的共享目录。在座的各位都参与过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全过程,目前将数据要素推向市场的阶段与当年将土地要素推向市场的初期有相似之处。各地政府在逐渐摆脱土地财政模式,向新的财政收入模式转变,数据财政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模式。在从土地财政到数据财政的转变过程中,工程建设行业要抓住数据红利的机会。目前,城市的土地开发已经到了一定的瓶颈期,下一步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将城市建设尽可能地向数字空间延展。比如,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团队为北京市朝阳区打造的数字 CBD 项目,通过在数字空间里映射出一个 CBD,数字空间中的 CBD 可以和现实相同,也可以不同,这就是城市发展的新机会。如果想要打造出数字空间中的西安,就要先打造出这一空间的四梁八柱和规则体系,各个部门也要掌握数字空间规划的能力。比如城市规划部门如何能够在数字空间中为各家各户规划门牌号码,工商注册部门如何能够在数字空间中为企业进行工商注册,银行部门如何能够在数字空间中为新注册的企业开设公司账户等等,一系列新问题的解决都会成为城市数字空间发展的红利,值得我们加以关注。

《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于今年 1 月 1 日起开始施行,其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要构建数据特区,这也将会是接下来在全国各地出现的新的经济特区模式。

02


数字生产力赋能工程建设行业创新:

上云、用数、赋智,新基建



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在于拥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前期我们针对海量数据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 BIM 的基础性工作,现在相对欠缺的是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结合工程建设企业的特点而构建的新型应用场景就是数字生产力对于工程建设行业的价值所在。我将数字生产力为工程建设行业带来的价值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在企业层面,打造数字化企业。对于工程建设领域来说,打造数字化企业不仅仅是把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上网、上云,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数字化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价值源泉的改变,我们可以考虑从资产数据化入手,再进一步实现数据资产化。

二是在产业链层面,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工程建设企业想要打通产业链上的数据,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施工领域中层层账期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金融创新,需要通过数字金融手段对劳务派遣公司的资金问题用数字化手段进行解决。

三是在产业生态层面,培育数字化产业生态。国家提出要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将产业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融合在一起。其中,工程建设企业与社交网络融合指的并不是打造微信和 FACEBOOK 等社交软件,而是要借助社交网络的理念重新思考企业的盈利模式,不再只是从工程建设项目中获取价值,而是从工程建设背后的产业生态数据创造当中获取价值。

03


数字化生产关系的三个特征



为了与新商业模式相匹配,需要新型的生产关系。关于新型生产关系,我们可以从国家推行的 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布局当中看到一些端倪。目前,DCEP 在全国各地开展试点,其中部分城市试点规模已经达到了几千亿,但布局方向并没有向 to B 领域做更多延展,还没有进入工程建设领域。当 DCEP 进入工程建筑领域,工程款将实现专款专用,那么生产关系将不得不发生变革。

我将新型生产关系总结为三个特征,即数据透明、全员可信、身份对等通过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工程建设行业不再是依靠劳动力人口红利获益的行业,而将会开启智慧人口红利时代。所谓智慧人口红利,是不仅限于依靠工程建设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智慧,还可以将金融领域、互联网领域的从业人士以及业主方等每一位与工程建筑行业相关联的人的智慧都作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04


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型:数字孪生



关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用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12 月 24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的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上提出的 30 个字即“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可以全面概括。其中,建设可信体系是建设数字社会、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所在。以目前的技术条件,我们已经能够做到点到点(peer to peer)的平等,但是要实现人与人(person to person)的平等性还需要重新构建新规则,重新创造新价值,建设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模型是横跨实体市场和数字市场两维空间的存在,打造数实融合型的工程建设类企业,要构建的不仅是实体空间中的建筑,还要同步思考数字空间中的商业模型,解决数字空间中产业互联网多项链接的问题,利用多边市场效应,形成新的盈利模型,为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05


总结和展望



关于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用两个公式进行总结。

一是数字化×传统工程建设行业=等于重资产的轻资产化经营,乘号代表着价值的放大,将行业的蛋糕做大,对现有的大量重资产做轻化经营、尤其是数据化经营。二是数字化×传统工程建设行业=利用网络规模经济创造价值,改变生产型的规模经济,通过新增成员使网络不断增值,在网络增值中为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为国家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工程建设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工程建设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军。希望在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够用数据要素的创新推进双循环格局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功打造出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互联网,让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在数字时代依然能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谢谢大家!



「 往期文章 」


● 朱岩: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布局数字建筑产业新商业模式|中国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报告

 朱岩:当前我们需要的是场景化的数据集市,而不一定是大而全的数据交易所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专访|朱岩:新基建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编辑|段文秀
审核、责编|杨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