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utline能带给你的,不仅仅只有一份人见人爱的GPA

2017-02-19 赵丹赵丹喵


我在来美国读法学院之前,其实对怎么学习和考试一无所知。


2013年的时候,知乎还没有现在这么火,知乎live或分答这种付费获取知识的新型经济形式自然也不存在,那时候我们还偶尔用用人人网,关于美国法学院大部分的信息来源都来自于寄托和土兔。


在赴美之前的那个暑假,我记得当时有十几个人组了一个美国法学院新人互助小组,一起在淘宝上团购一些horn book,在QQ群里交流吐槽一下开学前忐忑不安的心态(那时候还没有微信群)。


仅仅才过了三年而已,这个世界的变化可真大。


那个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来美国读JD的人并不多,各个法学院的中国人学长学姐也都是一只手就数得过来。可想而知的是,在中文网络上分享自己在美国法学院的经验的例子并不多,更别说是成功的学习经验了。


我大概算是第一个吧。


2014年的暑假,是我人生中风云突变,充满了意外惊喜的一段时间。法学院第一年勤勤恳恳的学习,但大多数时间都是一脸懵逼,稀里糊涂的就过来了。


因为实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一个从来没出过国,英语还说不利索的我,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忽然被劈头盖脸的浇了一大堆全英文又晦涩难懂的reading,上课也是半懂不懂,吭哧瘪肚的记着笔记,结结巴巴的回答着老师的问题,还面临着一定要final考出好成绩争取找到工作的巨大压力。


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咬着牙学习,摸黑往前走,不管前路如何,先一点点攻克眼前的难关。


感谢爹妈给了我一副聪明的脑子,虽然我别无所长,可好歹还有智商。法学院的第一年让我别无选择的把自己逼到了极限,释放出所有潜力的我竟然在这一年憋了个大招出来。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我拿了一大堆A,GPA排名前5%,转学到了耶鲁,然后顺利拿到了现在供职的这家纽约biglaw的offer。


但也是在经过了刚来美国的时候那种“两眼一摸黑”的状态,让我决定了开始在中文网络上分享我的经验——从学习到找工作,从转学到常春藤心态上的变化,再到我在律所工作的日常,我在写东西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想着:既然这个事情还没有人来做,那么就我来吧,既然经历过那让人觉得茫然无助,全靠自己摸索的黑暗时光,能为后面走这条路的人点一盏微弱的灯也好。


于是,就这样有了2014年暑假的第一篇长文,关于法学院第一年的学习经验,到现在还在我的知乎答案里。

01

Outline是什么?


写了第一篇长文经验贴以后,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outline”到底是怎么做的?可不可以看看你的outline作参考?有什么具体的技巧可以传授吗?


先回答中间的问题好了——我不会公开分享自己的课程outline,因为outline的内容毕竟还是为了应试而对应教授的课程大纲和逻辑体系做的准备,几乎可以代表了这一门课最精华的部分+我自己对某门课学习思考的心得体会。我自己的outline动辄几十页上百页,对我来说是价值无限的东西,而且我也不希望在没有经过授课教授的允许的情况下,将这门课的outline公开放到网络上或者私下给一个陌生人。


但是,如果有我的真.学弟学妹,欢迎后台私信我索要outline以及我自己的考试题答卷,目前我曾经分享过和以后会分享outline的仅限于以下两拨人(不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


  • Georgetown University Law Center已经录取,或第一年在读,并且仅限于Section 3的学生和我法学院第一年的outline

  • Yale Law School已录取或在读的学生,但仅限于我在Yale所学课程的outline。


虽然不会直接分享自己的outline(也希望以后不再收到这样的问题),我还是很愿意来讲一讲所谓的“做outline”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以及具体有哪些技巧和手段。


我2014年写的长文经验帖解释了法学院考试为什么要做outline,以及一个简略版的流程,如果没看过并且有兴趣细看的欢迎戳阅读原文,以下简单总结了我那篇文章关于outline的部分:


  • 在美国法学院,课程outline是一份由学生自己总结,综合了阅读笔记、课堂笔记和往届outline的学习材料,是期末考试最直接的参考资料,也是学习和理解一门法律课程最好的方式。outline和考试成绩的逻辑关系就是:做了outline不一定就是学霸,但是不做outline的学霸我是没有见过。


02

为什么学习美国法律要做Outline?


距离第一次写学习经验贴已经过去两年半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写上面那一段话的总结之前,我又重新读了以下自己的文章,除了满腹感概“我当时还真是个喜欢用表情包的中二少女啊”并且略带不屑的觉得“当时20岁的自己还真是幼稚啊”之外,我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 我之前那篇文章,包括上面浓缩成一段话的总结,只解释了现象,而并没有说明本质。


在解释“为什么要做Outline”的时候,我罗里八嗦一大堆,不外乎就是在说——学霸都做Outline,不做Outline就考不好,考试一定要依赖Outline,所以我们要做Outline。


然而,这些并不能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在做outline?Outline跟法学院的考试到底有什么本质联系?为什么是学霸们拿全A的终极秘诀?

 

很多时候,“会做”一件事是一方面,而看到问题的本质,理解到“为什么要做”则是完全不同的下一个阶段,往往标志着一个人思考深度的转变。比如说在律所的一个并购项目,其实所有新手律师都“会”做项目——完成眼前上级分配过来的具体任务。而要看到不同工作流之间的联系,对整个项目的节奏和进程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甚至学会量体裁衣的针对客户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法律方案,则是上升到“为什么”的阶段,也标志着新人向资深律师甚至合伙人的转变。

 

两年前写考试攻略的我,仅仅是会做Outline,却对Outline和法学院学习和考试的本质联系缺乏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写出来的学习攻略也不知不觉跳过了这个更艰深的问题,仅仅用“大家都在做outline所以你们也一定要做outline”来敷衍了事。

 

——天啊我居然这么擅长自我批判!!请一定要扫一下文末的二维码打赏鼓励我两毛钱的(手动微笑)

 

两年过来了,我其实渐渐觉得,所谓的“做Outline”是一种普世而皆准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通过找出事物背后的规律而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也是input和output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和纽带。

 

这种思维方式对我而言,起源于法学院拼命学习的第一年,美国法律体系的本质让我养成了在接触到全新的信息和知识的第一刻,先寻找共性来内化其背后的逻辑,再通过抽象出来的逻辑来反哺我对所学到的知识的表达。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一直受益到现在——不仅仅是第一年考试,从求职、就业、写论文、再到写文章,点点滴滴无处不在。

 

我们按照逻辑一点点来说。

 

为什么在美国法学院学习考试要做Outline?

 

想象一个在有成文法的法律体系里,一个法律问题怎么处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立法机构已经给你列好了框架,确定了主干结构,法院处理问题时只需要根据现有的法律规则按照框架行事,根据不同案子的情况添上枝叶既 38 34500 38 13307 0 0 8202 0 0:00:04 0:00:01 0:00:03 8199可。学习法律的时候,也是先记住规则,然后按部就班的记忆不同的案情要如何适用规则。


简而言之,成文法国家法律产生的顺序为规则在先,适用在后,由抽象到具体。


案例法的体系则是完全反过来,适用在前,规则在后,由具体到抽象。


在美国,像侵权和合同这种典型的从英国继承而来的普通法,一开始根本没有什么成文的法律,在18世纪以前仅仅是法官根据眼前的案情做出具体的裁定。只有当案子足够多,这门法律已经随着无数个法官的判决而发展壮大后,有学者开始尝试着将已有的案子进行分门别类,从中抽象出一条条的法律规则,同时汇总成书,作为“总结”,供之后的法官和律师参考。


比如说,侵权法领域最早的“汇总案例”的尝试为18世纪末布莱斯通(Blackstone)的著作《英国法释义》(Commentries on the Law of England),在美国则为19世纪中后期赫尔姆斯大法官(Justice Holmes)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这两部著作都被评价为在那个年代的继往开来的一次尝试,赫尔姆斯大法官的著作甚至屡屡被称为“现代侵权法”的开端。


Bonus Point

对于侵权法历史感兴趣的,推荐三篇论文:

  • Goldberg, John C. P. and Zipursky, Benjamin C., Torts as Wrongs. Texas Law Review, Vol. 88, 2010 ; Fordham Law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 1576644.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1576644

  • Goldberg, John C. P., The Constitutional Status of Tort Law: Due Process and the Right to a Law for the Redress of Wrongs (November 15, 2011). Yale Law Journal, Vol. 115, p. 524, 2005; Vanderbilt Public Law Research Paper No. 05-27.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789784

  • Robert W. Gordon, Book Review of Tort Law in America: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1981). Faculty Scholarship Series. Paper 1372. Available at: http://digitalcommons.law.yal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2357&context=fss_papers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法学院的学生要从18世纪的案例开始学起,然而中国法学院则倾向于直接从法条入手。因为想要彻底掌握一门法律,一定要追本溯源,按照历史沿革的顺序从最早期的案例学起,然后顺藤摸瓜,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读下去,明白一个法律规则是怎样一点点像盖大楼一样被发展起来的。


这种美国法学院最典型的案例法教学(Case Method)虽然是学习普通法最好的方式,但是对于法学院的学生却无端增加许多学习难度。


这是因为法学院学到的案例本身必定是离散的,且不成体系的。在一项法律规则发展的最早期,法官在最开始做出判决的时候并无体系可言,只能根据具体案例进行裁判,所以要读了足够多的案例,才能像拼图一样拼出这项规则的全貌。


做Outline和案例教学法是天作之合,就是因为Outline能让你随时保持一种“从案例中总结法律规则”的意识,让你不至于迷失在浩如烟海,又杂乱无章的案例中。


举个栗子,一个在美国法学院读书的学生典型的一堂课应该是这样的画风:


教授课前布置了四个案例需要阅读,课上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过。每个案例先总结一下案情,然后总结判决(全程穿插与学生的互动,比如说让学生来总结案情啥的),然后总结这个案例确立了什么样的法律规则。 


如果一个学生勤勤恳恳的做reading,听课,记笔记,但是不做Outline的话,那一学期下来TA的思维方式和对这门法律的理解也就仅限于上面这张图了——这学期我学了ABCDEFG等等五十个案例,每个案例讲了啥,怎么判,确立了什么规则。


这种思维方式不管是对于考试,律师执业,还是对这门法律最全面和本质的认识,都毫无任何帮助


真正有帮助,能对一个人对案例法体系的掌握起到质变作用的是做Outline,以及这背后代表的全套的思维方式。


还是来一个简单的图解来表明做Outline是什么意思。虽然一届侵权法课下来,教授讲课的节奏和你的笔记都是上面那张图的样子,但是在你的脑子里要形成下图的逻辑体系

除了自己在脑子里要这样排列以外,更不要吝啬时间,认认真真地把每节课的笔记转化成这种按照法律规则来排列的"Outline"模式。


我其实觉得更好的理解这种思维方式的是一个很具有电影感的画面——在时间的长河里,一个个案例逐渐淡去,越来越清晰的则是案例背后抽象的规则,无数个法律规则像拼图一样漫天飞舞,由真正擅长思考的法律学者按照逻辑体系分门别类,整整齐齐的排列好,法律渐渐就成了体系,有了目录和索引,一张张纸被整理好,变成了一本本厚重的书,随着时间飞逝而沉淀了下来。


谁说读法律一定就不浪漫的?

03

Outline的真相——一种受用终生的思考方式



”做Outline"所代表的,其实是一种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背后的规律,再用总结好的规律来解释并预测现象的发展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这种思维方式对学习美国法律特别有用?因为即使到现在,新发展出来的法律问题还是要依赖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来解决。


与那些有成文法的国家不同,美国一项法律的产生并不是自上而下由统治者或立法机构“一锤定音”,而是先由各个领域的实践者们——判案的法官和冥思苦想怎么利用现有判例来为自己客户争取利益的律师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争论和思考。真理越辩越明,一项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也往往收益于基层法律工作者源源不断的实践。


拿宪法来说,很多新出现的宪法问题并不会直接蹦到最高法院,让九位长老们在事态开始发展前先给个答案。当然最高法院对绝大部分宪法案例都只有上诉管辖权是一方面,但很多时候大法官会刻意选择不接受涉及某个法律问题的案件的上诉,理由就是时机还不成熟,应该再等类似的案情发酵一段时间,看看下级法院们怎么发(si)挥(bi)。


这就意味着,在美国,很多法律规则的诞生,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从混乱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想要彻底理解美国那几门建立在案例基础上的部门法,就一定要刻意培养这种从案例中抽象出规律和原理,再进一步进行适用的能力。


往大了说,美国法学院的教育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其实作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前段时间大火的科幻电影《降临》关于地球人和外星人思维方式不同的探讨让我思索了好久。的确,人类的本能就是线性思维,这是最直观也是舒服的看待问题的方法,过去和未来,原因和结果连成一条线,自然的不能再自然。


而另外一种违反直觉(counter-intuitive),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则像电影里表达的那样,过去和未来都在一个图形里,无所谓因果,开始和结束相连。这就要求人跳出单线向前的逻辑思维,不断追求前因和后果的辩证统一。未来影响着现在,现在也包含着未来。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科幻文学中才有。为什么小说比论文要好读?因为从读者(而不是创作者)的角度而言,小说的设定是线性思维,只需要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往后读就可以了,包袱会一个一个的抖开。学术论文则完全不同,为的是保证理论的完整性,在读law review article (英文法学论文) 的时候最头疼就是一个个去读脚注,脚注们还经常交叉引用,通常一篇几万字的paper认真读下来,前前后后要翻十几遍,每一页都反复回去看了好几次。


(电影《降临》里外星人的文字)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术论文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是不是跟七文有点像?前因和后果,所有的论证和引用都同时聚集在一起,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反正都要被交叉引用指回来),却必须结构严谨,逻辑上像总是形成一个圆的七文一样严密而完整,能够自圆其说。


读案例的时候也是这样,最简单的读法自然是按照syllabus(教授的教学大纲)的顺序一个一个读下去,把每个案子的事实和判决搞清楚就可以了。可是比这种直观又轻松的线形思维更进一步的则是“做outline思维”——把每个案例的规则抽象出来,辩证笼统的去寻找一系列案例背后的规律,再以不同的规律为线索,反过头回去理解一个个的案例。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的话,一系列的案例其实无所谓先后,因为每一个案例抽象出来的规律都共同服务于同一个法律原则,彼此交叉紧密,互相印证,好像连成一个圆。


前面提到过,“做Outline”这种思维方式其实是input和output的一个连接点。


以上讲到的,都是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从根本上学习和理解美国法律至关重要,是将知识内化(internalize)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在谈input(输入)。


延伸来讲,这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是为你从一个知识的学习者和倾听者变成知识的输出者做了做重要的准备。

一串拷问心灵的问题


  • 这个案例我是读懂了,可是老师让我逻辑清楚复述一遍案情判决和法律规则我能做到吗?

  • 复述一遍我能做到,但是考试的时候我可以就一个法律问题将一学期所有学过的案例综合起来讨论吗?换句话说,如果同时引用好几个案例来分析一个问题,我还能否做到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如果为了写论文要分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案例呢——我还能否从这些案例中找出规律来论证我的观点,写出一篇结构严谨观点清晰论证充分的论文

  • 如果我要成为这一个领域的专家呢?如果我想做一个专注于这个领域的律师,或者教这门领域的教授,需要从头到尾吃透所有相关的案例和法规呢?我还能否做到对于这门领域的历史、规律和现状了如指掌,并且能够清晰的根据客户或学生的需求来恰到好处的传递信息?

  • 如果是对于一个完全不懂背景的外行人呢?我能否做到将心比心,用说人话的方式来讲解专业知识,做到条理清晰,循序渐进?


Output的重要性我觉得真的是不言自明了——不管你学的是什么专业,与外界交流总是无法避免的,小到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大到学术论文和实际执业,更有决心者想要融会贯通,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顶尖,甚至著书立说,开坛讲座,传递知识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我觉得所有当过学生的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我觉得我明明学明白了啊,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吗?怎么考试就是考不好?怎么论文就是写不出来?


恕我直言,那你还是没学明白。一般觉得“我好像明白但是就是表达不出来”的人,往往还是停留在“线性思维”上。用学美国法律的例子来说,就是明明知道每一个案例代表着什么,甚至一个个案情和判决背的滚瓜烂熟,但是没能带着“做Outline”的心态去寻找案例背后的规律,换一条甚至多条不同的逻辑线来重新审视线性思维下的一个个案例


那这又跟“表达清楚”有什么关系?


因为“表达”永远是带有目的性的——跟谁说,为什么说,是考试还是论文还是讲课还是跟教授讨论,最合理的陈述方式和逻辑线索都不一样。所以只有当一个人通过“做Outline”的形式在各个逻辑层面上把握了现有的材料才能在情况需要的时候,因地制宜地挑选最合适的组织架构和展开方式,有条理的将对方需要的信息传递出去。


关于"Output"的哲学就更多了,其实我也一直觉得,对于考试论文律师执业和写法律干货,背后也是有一套共通的东西在的。在这先挖个坑,以后再讲。


然而关于“Input”,我们还没结束呢。这一篇只是在哲学和方法论角度上讲解了到底为什么要“做Outline”——答案就是总结规律永远是内化知识最有效最深刻的途径。下一篇则是实战经验了:


  • 《Outline到底怎么做?法学院考试制胜指南三步走。》


想看的话,请鼓励我吧!!我写的这么好对不对!!


▼请我喝咖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