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需要男人的女人们,弗兰西斯·哈与我们的大都会生活|填空题

深焦DeepFocus 深焦DeepFocus 2023-01-03

建议在喜马拉雅或小宇宙收听效果更佳

喜马拉雅APP订阅 深焦Radio
苹果播客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小宇宙APP订阅 深焦DeepFocus Radio

#填空题

各位读者、听众大家好,今天向大家介绍深焦DeepFocus推出的新专栏「当代生活-填空题」


栏目将把目光投向当代都市生活现场,对我们共同经历着的日常进行即时的反映与反思,通过评论、访谈、播客等等,展开一次次对于当代社会生活及文化现象的思辨。


每期内容都将是关于当代生活的一种回应:我们该如何面对、记录、书写、抵抗、接纳当代生活?我们该如何自由地、快乐地、节俭地当代生活?


通过「填空题」系列专栏,深焦旨在丰富女性向选题,在媒体平台覆盖的公共空间里,为个体经验、女性表达提供足够的支持;


用真诚、切身、有趣的内容,突破性别壁垒,期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开拓更加包容和多样的当代生活与讨论空间做出一份努力。


电影《弗兰西斯·哈》海报


首期填空题,我们来回顾一部非常切题的电影,《弗兰西斯·哈》(Frances Ha)。本片由美国导演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执导,鲍姆巴赫和格雷塔·葛韦格(Greta Gerwig)编剧,葛韦格扮演标题角色Frances。


影片聚焦生活和漂泊在纽约的女青年Frances:她试图理清她的志向、她的财务状况,以及她与她最好的朋友Sophie之间亲密无间但又变化不定的关系。


《弗兰西斯·哈》于2012年9月在美国的特柳赖德电影节上与观众见面。时间过得很快,很难相信距离本片首映已经过去了10年的时间。即使过去了10年,影片所呈现的人物在大城市里寻求空间和心理归属的过程,依旧非常生动鲜活,让人感同身受。


这部时长86分钟的电影,引发了一场两倍时长的聊天。看似轻巧和不费力的生活流影像,实则蕴含着太多巧思和设计。从剧作延展出去,我们开始了一场关于亲密关系的情感辩驳:茫茫人海之中,寻找到能与自己共振的那个人,究竟是否可能?打破浪漫爱的限制,我们该在关系中如何自处?都市里约会无能的人,TA们的情感需求如何安放?


四位影视从业者一起,我们还展开了对「布尔乔亚」的集体自省和对所谓「小资电影」的反思;站在导演、编剧、制片人、观众的角度,对中国市场是否容纳得了《弗兰⻄斯·哈》这样的影片,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by诗淼



 ✦ 

本期成员

严偲予

青年导演

微博@rainraingoawayy 


圈圈儿

独立编剧/青年小说家

豆瓣/小红书@圈圈儿


Peter Cat

电影人/深焦创始人和前主编

豆瓣@Peter Cat


王诗淼 

制片人/国际发行/填空题专栏主理 

豆瓣@2miao



 ✦ 

时间轴

【04:08】看片初印象,重温时的情景。

【08:25】亲密伙伴如何共同创作出本片的剧本?


【15:26】如果浪漫爱是老土的东西,什么爱是不土的?

【18:40】偲予:「单纯的、不在任何框架下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21:34】圈圈:我们如此渴望共振和理解,我甚至是为这些共振的时刻活着的,但这种感同身受是不连续的。


【24:51】对于个人主义的情感辩驳。

【40:02】Peter Cat:遇到一个高度共振的人,是否可以成为人生的目的?

【43:36】圈圈:人的勇气就在于重新爱上。


【44:35】大城市给了我们去遭遇共振之人的场域。

【48:10】怎么理解Frances把与Sophie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为什么Frances是约会无能的?怎么看她和Benji的关系?

【58:34】舞者作为最可能被「性」化的工种,被Frances做了另外的演绎:强调她善用身体进行表达。


【61:51】怎么看Frances对男性的欲望真空?一个有明确情感需求的女性,不诉诸恋爱关系,这是可能的嘛?

【65:22】如果是恋爱关系,Frances会喜欢什么样的人?

【69:24】Peter Cat:两个女性之间有可能缔结一种介乎爱情和朋友之间的伴侣状态,但在男性之间这种关系很难存在。


【73:40】对于「中产生活」「布尔乔亚」的集体自省:「光鲜亮丽」的文艺从业者与poor people的「交集」。

【82:18】Frances为什么一定要去巴黎?

【88:20】站在当下关头去回看,十年间大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91:02】中国市场容纳得了《弗兰西斯·哈》这样的影片么?同温层里的一群小部分人,触及得到更多观众吗?


《弗兰西斯·哈》剧照


 ✦ 

精彩片段

圈圈儿:我觉得它特别像一支vlog,镜头间的段落切换特别快。我们以前看那些小妞电影会更有陌生感一点,但《弗兰西斯·哈》是完全跟着一个女孩的视角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由此组接起来的。


偲予:我可以补充一点,很常有人问到他们这个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跟你的观感也是有一定联系,影片不是一眼能看出完整结构的。葛韦格有可能是由于没有创作过、没有当过导演,但她一直在写东西,一直都没有把这些东西拿出来。


他们开始合作,因为两个人都在各地拍戏,葛韦格就把自己写过的一些很碎片的东西,比如今天跟谁去吃饭的一场戏,或者说一个特别有趣的场景写下来,然后发给鲍姆巴赫,他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补充。包括他们讨论弗兰西斯去巴黎应该做什么。


通过不断来回邮件过程,他们把这个人物给拼凑出来。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创作方法,靠这些巨大的、海量细节的素材去拼一个人物。因为剧本是这么被写出来的,所以电影会呈现这种特别的生活质感。



鲍姆巴赫与葛韦格



圈圈儿:我会比较好奇,他们俩在这样合作的时候,他们只是合作伙伴关系,还是当时已经是情侣了? 因为这个听起来多么的浪漫而日常,但其实非常难。



诗淼:我觉得还蛮神奇的一点是,一段亲密关系下的男女共同创作出这样一个影片,但处理的情感关系更多是女性和女性之间的。影片最重要的主线还是Frances和Sophie的关系,他们没有把创作的重心放在一段异性之间的浪漫关系。


我今天早上在看上野千鹤子的新书《始于极限》,书里在探讨浪漫爱是不是一个很老土的东西;然后我就在想,什么爱是不土的?联想到《弗兰西斯·哈》,影片是对更广阔的、人的情感需求和亲密关系的一个探索。它是关于爱的一部电影,「女性友谊」不太适用于Frances和Sophie关系的刻画,这个词太局限了。


我想分享一下,我在这个片子里最喜欢的一幕,是在一个周围都是相对陌生的人的酒局上,Frances有一个非常深度的自我袒露:


我想要的是这么一个瞬间,这是我在一段关系中所期望的。或许这解释了,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单身吧,哈哈。
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你,但你们在一个派对上,你们都在跟不同的人说着话。你们都在开心笑着,神采奕奕。你看向屋子的另外一边,寻找到了彼此的目光,但并非出于任何占有欲,也没有什么性的意味,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这个隐秘的世界就摆在这里,公开的,不被他人注意的,没有其他任何人知晓。
就像人们所说过的,宇宙之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我们很难去察觉到。这就是我想在一段关系里得到的,或者说生活吧,我想,爱。


Frances在不熟悉的人群之中


影片最后落在Frances编舞的舞剧上演完之后,大家在派对上交流,有这么一幕,她们都在跟不同的人交谈,但她们的目光相会了,彼此有一个眼神上的确认。我还蛮感动的,一个人在城市里,大家都在不同的关系中寻找一份归属、一份亲密,但是不是需要来自于异性,或者是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我觉得不用。片子有这样的一个落点,它的格局是大的,它在处理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在探索这样的生活里,大家到底想要寻找什么。


偲予:我也特别喜欢这一段,但我现在再看,我觉得影片是一个像童话一样的故事。为什么Frances约会无能,就是因为她一直在想她要的亲密关系是什么样的。她要的这段关系是不被限制在所谓的浪漫爱的关系之下的,男女异性或者同性情侣关系都不是,而是一个单纯的、不在任何框架下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生活中更多会见到像Sophie这样的人。Frances看起来特别美国大妞,但在我看来,她其实是一个特别理想的人,一个理想的朋友,或者说是理想的亲密关系的对象,因为她特别善良,总是在为别人想而没有为自己想。


影片讲的是一个活在现代性之下的年轻人,对于人和人之间的一个非常浪漫主义的想象和追求。而且她真的身体力行,无论Sophie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她都是会认真地对待她们间关系。


以前我一直说我喜欢《弗兰西斯·哈》,我会有一点不愿意告诉很多人,因为我经常被人说你怎么这么小资,或者千禧一代就是喜欢无病呻吟。我也会接受这样的标签,但像刚刚说的,影片的格局是非常广阔的,是关于人和人应该建立想要的一个非常浪漫的关系。


所以它不只是一个coming-of-age,不只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么多年之后再看,我在想当初为什么我没有告诉这些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小资电影,它就是一个特别真诚的电影。



圈圈儿:这个电影特别打通我的地方跟偲予有些不一样。虽然它的整个脉络是Frances自己的成长,还有她和她身边的人的亲疏远近。如果非要讲主题的话,刚刚这段台词是对这个电影整体的一个表达。


但在我自己生活中,让我很困扰的是,我们如此渴望这种共振和理解,我觉得我甚至是为这些共振的时刻活着的,但这种感同身受是不连续的。你和你最好的朋友、恋人在一起,你们只是偶尔的、偶发地有这个感受。然后让你感觉到这种共振比较多的人,你可能可以跟TA恋爱。


从我的视角看,《弗兰西斯·哈》更多的是在讲,人如何去处理这些没有连续的时刻。传统的浪漫爱情电影,一般是讲两个人如何从小共振到大共振,再到生命大和谐。相比之下,《弗兰西斯·哈》更像是在讲这个女孩和自己的关系。


Frances


当我们都在和别人说话,但是我们望向彼此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能互相理解,就像在另外一个次元里。我们是如何确认我们彼此是相互理解的?比如影片前面展示出她们相处那么和谐,后来她发现最好的朋友Sophie要和未婚夫去日本了。这个时候,我其实我不知道她心里到底还有没有我,但到最后那个眼神、或者是我们喝醉了酒一起躺在床上,那个时候我可以有这个确认。但中间的这段时间,我觉得这是支撑人与人之间这种关系的,更接近于一种信仰,不仅仅是那时那刻。


我最近也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人和人之间到底能不能沟通,或者理解。我援引了「中文屋」的例子:你是一个大活人,暗箱里有一个AI,这个AI会被输入足够多的中文使用的指令和足够多的中文字符,会不断学习;当你跟它沟通时,它能对你说所说的任何话做出语言上的正确反馈;但我们不能说中文屋里的这个AI是懂中文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算是一个人对你所想要的时候的东西都做出了正确的反应,比如Frances和Sophie相互打闹的时候,Sophie会回应她,这个时候她们能感觉到彼此是相互理解,但是假如是一个人和AI的情况,就算它对你的指令做了正确回答,你怎么确认你们是相互理解的呢?


这篇论文往后就推论到了一个「哲学僵尸」的概念,即使是人和人之间,我们也很难去确认我们之间到底是不是相互理解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belief,就是一个类似于我们的共同信仰之类的东西。这个belief在Frances和Sophie之间可能是存在的,这是她们经历了从大学开始,通过一段非常长时间的情谊累积下来的,但在都市里这种关系、信仰能建立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太够。


Sophie



Peter Cat:我觉得还是咱们讲的还挺有脉络的。淼淼引述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凝视也在《卡罗尔》这样的电影里得到体现,是去确认对方是彼此的「the one」的那种感觉。然后偲予说我们要去破除这个迷思,圈圈儿又抛出如何确证这个点。


这也是我现在对人生的一个感受,就是说,即使你很喜欢一个人、跟一个人很有化学反应,但是这种瞬间还是很罕见的、非常断裂的、不连续的。不管是情侣还是好朋友,你们要生活在一起,在相处的漫长过程里面,这种瞬间是少的,更多的是很庸常的、甚至是会有因日常生活摩擦带来的那种事情。


回到这个片子里来,为什么Frances是undateable的?偲予说她是个很考虑别人的人,但我又觉得她是一个「非高度个体化」的人,她跟Lev的那场戏看得出她是一个极度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不想亏欠,所以要去买单。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想由着自己的心情和性子来的人,她可能不想陷入到一段关系。


圈圈提到的,好像我们那种不连续的部分,我们去需要通过一个belief去延长它、去再确认。可能你们此刻彼此厌恶,但你们还是相信,在总的人群里面,彼此还是非常匹配。连这个迷思,我们都可以破掉。我会觉得说,我们可能要接受「不理解」其实是常态。只是你选择跟那些大多数时候都能理解你的人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现代人的一个现状。


Frances独自在巴黎


圈圈儿:我们从小,尤其是女孩,被植入了一个信念,就是你要找一个perfect match,但我觉得,人不是残缺的一半想要去找另一半人,人只是在遇到爱的时候,愿意去拓展自己,拓展自己的边界纳入另一个人。所以我会觉得,一开始我们希望有一个全然能够包裹住我们的爱或者亲密关系,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到这些不连续。


偲予:我刚刚说的那个亲密关系,其实也是完全抛除浪漫爱的一个理解。我最近也在读上野千鹤子,我引用一下:


恋爱绝不是死死捍卫自我界限的游戏,而是通过狠狠品位与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应,同时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确认「他人与自己存在绝对的隔绝」,「我们永远无法拥有或控制他人」。恋爱非但没使人与人相融,反而引领我们走向孤独,而这种孤独是多么畅快


Frances也是这样一个样貌,我们为什么在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一个映照,也是因为在这样一个现代性社会里面,大家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我们渴求一个亲密关系,但是我们必须要完整地保护好我们自己的存在。我对这样的关系的渴求,都不是说是我们要一起度过什么。我自己度过,但是我知道有那样一个关系存在,然后TA会给我力量,这个就已经非常幸运了。



诗淼:我特别同意圈圈说的,这段关系里是需要一定的信念感的。这个电影最后落回到自身,怎么在亲密关系中自处。在电影展现的Frances的这一段生命经验中,她最后是到了一个独居的状态,对于她来说是一个人生新的开始,她终于拥有自己名字的标牌了。在此之前,她其实都不得不跟别人分享她的空间,直到最后坐在那个房间里,很惬意,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台。感觉她的新生活打开了。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情感教育。我以前也会觉得,我跟我最好的朋友是不是应该天天联系,或者我有什么事情我就拿出来分享。我觉得亲密关系不是说事事要让对方知道,不需要我们是彼此知道发生在各自身上最多事情的那个人,而是心理上的一个屏障,就是我觉得你是我的一个依靠,这种感觉更重要。这个亲密关系中,我能够变成一个更自立和自我的人是更重要的。


我们去拆解她和Sophie的关系。其实跟任何亲密关系都是都是类似的,里面很多欺骗、隐瞒。Sophie在开始远离Frances的生活之后,她怎么回归到Frances视野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Frances遇到的一群新的人,他们嘴里有更多关于Sophie的消息。但Sophie没有第一时间去跟Frances更新自己最近的状况。


Sophie与Frances


Peter Cat:如果只是看这个片子,我觉得大家刚才的口径也是捍卫这种个人主义的。我觉得生活实践层面,也是个哲学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特别强调自己的个体性,那么最后就必然得出个结论,我们并不需要把自己绑到一个他者。柏拉图图景下,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互相去找互相缺失的那个部分,他们天生就会结合成一个球状,就不复存在了。


现在每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单子,自己就是聚足的,他者就不那么重要。因为想要了解对方,爱情让人被迫打开自己,接纳一个他者。去打开自己,反而会意识到个体的那个单子是如此孤独;因为打开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更多的是不同而不是相同。回到我们的社会生活,我可能会反过来问,这种现代性和现代主义是不是过分去强调这种个人主义?


阿兰·巴迪欧有本书,中文翻译过来叫《爱的多重奏》,他提出的关于爱的理解,爱只是当下瞬间的一个非常强烈的情感;这个情感是什么?是在当下瞬间,你甚至愿意把你一生的时间托付给对方。因为你会觉得说,我和你在此刻是如此快乐,我想一辈子都和你这样。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promise。这当然是很真实情感,但它的有效性是很当下的。巴迪欧就说,一段长期的关系,就是在永远不停地重新建立这么一个promise。他也提到,爱情是最小的共产主义,是两个人的共产主义。


在更古典的框架里面讨论,我们是否有必要,因为我们可能需要两个人的协助、或者两个人的伴侣关系,我们需要去忍受很多「不连续时刻」?


Sophie与Frances


偲予:我想补充一点,我是特别同意你说的,这个其实能扣回到我跟淼淼之前写的关于萨莉·鲁尼的书信。我会回归保守或者古典一些,我已经厌倦所谓的现代性造就的生活,我觉得《弗兰西斯·哈》是童话,我想要去追求这样的童话,就像萨莉·鲁尼一直在媒体前强调的态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依赖别人而活?」


Peter Cat:我会觉得其实人的性格还是会有偏差,有些人就是可以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非常好过完这一生,但我觉得我不是。我也会想说,这里面有没有一种我个体的脆弱性。我其实是一个情感需求比较多的人,我自己一个人就会坚持不下去。人生茫茫,你有的时候找伴侣找朋友,就是在给这场旅程找队友找战友。即使不是在浪漫爱意义上,在人生里面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跟你有高度的共振,这件事情本身有没有可能成为一种目的?


偲予:我觉得你是很坦诚的。我觉得你这个自省是非常好的,我们大家都需要更多这样的坦诚才可能让所有人都活得容易一些。


Peter Cat:这个问题也是在问,回到动物层面,人类是独行动物,还是群居动物?


偲予:我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跟资本主义的关系太近了,所以我们已经忘却了我们人是脆弱的人。再更接地气一点,就是说,当下这样一个社会现状之下,如果你不选择传统的一夫一妻制,你已经很困难了。


Frances、Benji和Lev一起打闹


圈圈儿:寻找高度共振的人,也是自己在照镜子。好像你每谈一段恋爱,你对自己的认识就又深入了一些,或者你因为沾染了别人的气息,学了一些新的爱好、新的知识,或者拓展你的朋友圈子。即使你可能没有办法找一个一辈子在一起的伴侣,但你每一次这么做的尝试,都会让你获得一些新的体验。


我想起我年初的一段感情,当时会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可能中间也会有像Frances和Sophie那种因一些很世俗、势力的原因而不合。但我就会发现有一些时刻我就会重新喜欢上这个人,我就会想到一些很烂俗的台词,「我不会说永远爱你,但我重新爱上你,无数次。」


我觉得人的勇气就在于那个重新爱上,或者说,我分手了但我会重新再尝试找一个这样的人。



Peter Cat:对我作为一个男性来说,我始终是好奇的,女生之间的关系会复杂和层次更多,会在一个「伴侣」和「朋友」之间摇摆,这种情况在男性之间很少存在,他们之间的情感连接不会那么复杂。Frances和Benji的关系也是这样,其实喝醉的那晚,Benji是说了一些真心话的。


Benji与Lev


诗淼:我想提醒一点,形容Frances是约会无能的、undateable的正是Benji,我觉得Benji也是某种程度上没有准备好;片尾他跟Frances聊天,提到undateable的是那段时间的自己。


我觉得约会无能是年轻人共同所处的一个不稳态,他们都还飘荡在大城市,他们的生活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型,对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方向。在人的情感状态、居住状态、工作状态相对都不稳定的时候,大家很难去相信自己可以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当中。


Peter Cat:这是你的一个解答,有些人是个人事情还没处理好,就不在一个恋爱心情,但这个还是看人,比如我在这种情况下反而可能更需要一段感情。


Frances与Lev


圈圈儿:我是觉得Benji没有那么自信。Lev是流水线一样跟女孩子们约会,但Benji也会问她们要不要来看我的房间。Benji如果代表某一类人的话,他是那种,他有需求的时候,他会先退一步来掩饰自己的需求。其实我想跟你约会,但我说你约会无能。


偲予:我觉得这跟美国文化有一定的关系,他们所谓的约会更像是Lev常经历的那样。如果是在纽约,他们就可能是去某一个人的party,然后今天晚上找一个人,接着进行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如果不是这样翻译为「约会无能」,我的理解会是,Frances不是在这种文化下吃香的「受利者」,而是在约会市场里相对弱势的那一个。



圈圈儿:从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来看,虽然有很多葛韦格自己的投射,她其实是一个有点笨拙的高妹,而且选了一个最可能被「性」化的职业—舞者。有好多小妞电影,女主都做一些很梦幻的工作,拉大提琴、跳舞,舞蹈,其实是一个容易让人被性化的工种。


偲予:我补充一点,她跳的是那个post-modern,后现代,反对传统舞蹈,一个类似于后现代艺术的方式。我在大学的时候辅修了一个这个专业。在跳这个舞的时候,舞团会去选各种身材的人,所以我会被选进去,一个相对矮的亚裔。舞者这个职业,更多是要去强调她身体的、physical的部分。


Frances教孩子们练舞


圈圈儿:这是巧妙之处,她的身体在不断地活动,包括那些奔跑的镜头,不是那种纤弱的「日剧跑」。在拍摄这个女生的时候,没有去突出她身体上的、在传统男性视角下的那些所谓的优势。


偲予:因为她没有什么优势。我个人感觉,她用这个职业在强调她是一个特别(Peter Cat:格格不入的人)会用身体来表达的人。



 ✦ 

素材库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著

《爱的多重奏》阿兰·巴迪欧著

《正常人》萨莉·鲁尼著


🎬

《伯德小姐》(Lady Bird, 2017)格雷塔·葛韦格导演

《鱿鱼与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 2005)诺亚·鲍姆巴赫导演

《爱》(Amour, 2012)迈克尔·哈内克导演

《爱情神话》(2021)邵艺辉导演

《28岁未成年》(2016)张未导演

《弗兰西斯·哈》剧照


 ✦ 

歌单

开头 🎵 King of Hearts Le Repos, by Georges Delerue

中插 🎵 Camille, by Georges Delerue

结尾 🎵 Modern Love, by David Bowie 


 ✦ 

写在最后

深焦【填空题】专栏开放招商,期待与同样关注当代生活、都市、女性经验的品牌客户、活动主办方,文化艺术机构、出版社、发行方等开展内容共创。


合作请联系诗淼(WeChat: cuddle2miao)


往 期 播 客

和陈可辛一道离开?泛亚洲制作是华语电影的未来吗?

偶像塌房的时代,粉丝小说问鼎最高文学奖

戈达尔之死,电影的终结

后殖民文学教父拉什迪遇刺,因写作被追杀的三十年

古典音乐真的比流行音乐高级吗?

不要再喊安哲是大师了!本年度北影节吐槽大会!

一个中国影评人的二十五年

从《椒麻堂会》到《椒麻神游记》,邱炯炯和他的椒麻宇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