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学典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性海灵光   雪窦上堂诗 百丈上堂偈 黄友棣曲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斗转星移天欲晓,白云依旧覆青山



佛学典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编者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每一分钱的供养背后都是众生满满的欲望(业力),所谓“无我的”布施对99.99%的人而言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Sant Mat主张修行人自食其力。达摩祖师所传禅宗进入中土之后,也因应中华的不同因缘而做了适当的、本土化改变。除了修行方面的因素外,历史上很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自食其力的僧人也因此避免了因灭佛战乱而被屠杀,这也保证了禅宗法脉的延续。

 

唐代百丈怀海禅师首创农禅之风,实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严格制度,名海内。怀海(720年一814年)是福州长乐人。儿时曾随母亲入寺拜佛,怀海手指佛像问道:此是何物?母亲答以佛像。怀海朗声说:“形容似人无异,我后亦当作焉!出家后,从马祖道一参学六年。据说,马祖“振威一喝”,怀海“直得三日耳堂”。耳聋则不闻“声尘”,大约也就是“反闻自性”、“回光返照”的意思。

 

有一次,怀海随马祖行走,看到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什么?怀海答:“野鸭子。”马祖又问:“甚处去也?怀海答:“飞过去也。”马祖便扭怀海的鼻子,怀海得大叫起来。马祖说:“又道飞过去也?怀海言下省悟。此亦慧能“风非动,人心自动”之意,怀海得到马祖印可,在江西弘扬风二十多年。“师有时说法竟,大众下堂,乃召之。大众回首,师:是什么?禅林中称为“百丈下堂句”,也是提醒学人内省的方法。怀海寿九十五岁,谥“大智禅师"。见《德传灯录》卷六、《五灯会元卷三

 

《五灯会元》卷三说:“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主者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曰:吾无德,争合劳于人!既遍寻作具不获,而亦忘。故有一不作、一日不食之语,流播宇矣。”可见此事影响之大。怀海还制定了“普请”法,亦即禅门集体劳动的制度。怀海之后,农禅之风成为禅林的良好传统。禅宗一向认为,凡挑水劈柴、穿衣吃饭,都是佛法。六祖慧能早就说过一首著名的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角。”(坛经》)禅之风,有助于心境溶合,佛法与世事打成一片,也有利于寺院经济的自给自足,改变僧人的散习气

 

本文摘录自《佛学典故汇释》,作者:李明权



 百丈所创禅院特点:

 

禅院的最大特点是不立佛殿,只设法堂,表示佛祖亲自嘱咐,以现前的人法为重。又规定以具道眼(修行有一定成就)的禅僧为化主(教化之主),称为长老,住在方丈;参学的大众,都住在僧堂;长老说法,两序雁行立听,宾主问答,激扬宗要。此外还有关于禅院事务的种种规定。此即所谓《百丈清规》(《传灯录》卷六题作《禅门规式》)。其书在宋时就失传了,另行宗赜所编《禅苑清规》。元代朝廷令百丈山德辉重编,至元元年(1335年)颁行,书名《敕修百丈清规》八卷,但已全非百丈原来的面目了。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同山忠智重刊,即今所传之本。

 

佛学典故:一门深入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