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二章 ③(上)《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胡孚琛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编者按:胡孚琛教授,男,1945年12月生于河北省吴桥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学术专长是道家与道教文化,现从事中国哲学研究。1980年,胡孚琛教授接受钱学森院士关于调研佛、道二教的修持法诀,为人体科学作贡献的嘱托,破涉江湖、遍际山林、亲赴康藏、出入禅密,历时30年。终于完成了丹道、禅宗、密宗的调研任务,于2009年9月将80万字的《丹道法决十二讲》(三卷书)交到钱老手上。转载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公众号观点。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二章 ③(上)《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第二章  丹道之修真辨难和答疑


第三节  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

 

老子和佛陀都将一个“慈”字放在心性修养和道德伦理的首位,以大慈的善心待宇宙间一切生命。老子《道德经》又谓“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7章)由此可知,慈具有巨大的征服人心的道德力和心灵能量,它能作用于社会和人的生命。不仅“慈”具有巨大的道德力,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也是如此,故孟子称“仁者无敌。”在内丹学中,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可以作用于人体的生命力和心灵能量,譬如仁、义、礼、智、信分属木、金、火、水、土,可以分别作用于人体的肝、肺、心、肾、脾五脏,故修养道德,可直接炼养五脏之气。《悟真篇》云:“大药修之有易难,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积行修阴德,动有群魔作障缘。”《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金丹大道乃千载一遇之大事,非有德者不能得,得亦不能成。《悟真篇》又云:“德行修愈八百,阴功积满三千。均齐物我与亲冤,始合神仙本愿。 虎兕刀兵不害,无常火宅难牵。宝符降后去朝天,稳驾鸾车凤辇。”积德行善,在一般宗教中仅有社会伦理教化的意义,内丹学家却将修德作为成道之本,积德行善本身就是可计量的丹道修炼程序,也是打开灵界之门的钥匙。丹家认为,人之作恶好杀多争多斗,必含戾气;人之阴谋暗算多行不义,必含邪气;戾气和邪气皆为阴气。人之行善,必有祥气;人之积德,必有正气;祥气和正气皆为阳气。根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天人感应原理,恶人之阴气必感应邪神厉鬼而危害社会,善人之阳气则感应正神仙真助其成道,由此可打开灵界之门,故曰“积德通灵”。丹家尝云“德高鬼神钦”,鬼神且钦敬之人,焉能不通灵乎?丹家炼至通灵的境界,则得神通自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即无善无恶矣。

 

《孟子•公孙丑》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这段话点出了丹道炼气和养气功夫的要害,并将丹家之心学和气学推到一个新的功夫境界。所谓浩然之气,乃是充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的一身正气,此气发于肺而激荡全身;肺属金,其性刚,故能心无恐惧,刚直不阿,勇往直前;金在五德属义,故能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欲常保养此气,必须学道、修道、体道,成其“正大光明”四字。所谓“正”,就是立身要正,有正义感,为人正派,性格正直,处事公正。正者必直,故《维摩经》曰“直心是道场”!鉴别人才,可委以大任者,不必计其小节,惟一个“正”字不能失,因只有正材才可作顶梁柱。吾平生常以“正道直行”四字自勉,后在张岱年老师家中,见其所存印章有“直道而行”四字,知张岱年老师平生亦以“正直”自励,因凡正者必能行直道,张岱年老师终生可谓一身正气。佛陀亦以“八正道”教人,其中“正语”、“正业”、“正命”属“戒”,“正念”、“正定”属“定”,“正见”、“正思维”属“慧”,如此戒、定、慧三无漏学皆以一个“正”字为纲要,应为所有修持门派共有的正法,丹道修炼也不外此。

 

佛陀的“八正道”已将此“正”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而行,必能常保一身浩然正气。所谓“大”,是指志向大,事业大,气量大,其中气量大是根本。人必立大志向,才能成大事业,关键是要有大气量,鼠肚鸡肠的人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是以自古成大业者,在量不在智。人生而立做“天下第一人”之包举宇内的大志向,坚信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为全人类的利益值得为之牺牲的大事业,故为达目标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真诚感天动人之胸襟,具“无可无不可”之大气量,则立身处世必凛然而不可犯,其浩然正气焉得不充塞于天地之间乎!

 

所谓“光”,指人的心、身、行所焕发出的光彩,具体地说,是指英雄之气概、豪杰之节操、神仙之风骨、真人之性情、斗士之精神、名士之雅望等自重、自尊、自信的人格魅力。人而有此人格魅力,必能光彩照人,非同凡响。英雄必能担当责任、有胆有识、顶天立地;豪杰必能于生死去就之际骨头不软、气节不亏、常葆操守;神仙必有仙风道骨、出尘脱俗;真人必有真性情、真本色;斗士必能百折不挠、毅力顽强、敢于在逆境中坚韧不屈;名士必有高风雅望、博学景行、如锥处囊中其末立现。自古英雄豪杰,必有真性情,惟有如此人格形象才会丰满。那些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的伪君子,那些循规蹈矩、心似枯井的老夫子,那些趋炎附势、八面玲珑的官痞、党棍,虽然不难爬上高位,但大多是人中的渣子而已。在生死去就之危难关头,在名利色权的诱惑考验面前,人之品格高下自分,气节能验人之真伪,惟真人才有气节。

 

《文子》云:“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真性谓之德”。古语“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佛云“本来面目”,道云“返朴归真”,儒云“至诚尽性”,皆是讲人须有真性、真情、真心,得其真诚,才可称作没异化无矫饰的真人。《坛经》讲“有情来下种”,有情和有欲不同,因为情连着性又连着义。无情则无性,有情才有义,真人必有真情义。其实世界上每个人身心之中都蕴藏着成为大英雄、大豪杰、大人物的内在潜能,如果唤醒或激发出此种潜能,人们就会萌生出意想不到的无穷创造力,既能改造自己,也能影响社会和创造历史,因为这种内在潜能是和人类的社会和历史相互感应和联通在一起的。人的真性情是每个人之本质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出人的真性情才能唤醒人的内在潜能,展现个人光彩的人格魅力。丹家以为若想修仙,须先学做人,仙是人的最高艺术境界,因而神仙的光彩也是活泼泼的。

 

所谓“明”,是指人的大智慧和大学问,有学有智才谓之“明”。“学习”二字,日文中通用“勉强(べんきよぅ)”二字,此二字,还有“用功”、“努力”之意。“勉强”在现代中文已无“学习”之意,而日文取其“努力”、“学习”之意,我以为颇合“学习”的古意。“勉强”即是“强勉”,《玄应音义》卷十三注“勖勉”之“勉,劝强也”;《尔雅•释诂下》郭璞注“强,勤也”;可知此二字联成的词应是“努力自强”之意,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萧天石先生著《世界伟人成功秘诀之分析》说:“能自强者,天不能限;能自立者,天不能倾;能自尊者,天不能辱;能自达者,天不能穷。”又引曾国藩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强勉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问学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起。’《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强勉工夫也。”欲成大学问,必须将古今中外各大文明之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历史诸学之原始典籍及最新进展熟烂于胸,并一门深入下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达到极致,即可上通于道。故为学之要,以学道为本,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学道高”!

 

道学是古今中外所有学科中最高的学问,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人能得道,即是得一,得一则万事毕。《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人之知识在于积累,此即强勉之功,谓之“为学日益”。人之智慧在于不断摈除执见,即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即佛法之破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断除贪、嗔、痴、慢、嫉诸见惑、思惑;即道教内丹学“惩忿窒欲”、“止念见性”等“损之又损”的功夫,谓之“为道日损”。学者在“为学”中一门深入地钻研下去,“益”之又“益”,直到最高峰,就会达到一个人类智慧的枢纽,在那里突然爆发出灵感,一窍通至百窍通,转识成智,转理性思维为灵性思维,即从“为学”转入“为道”。古代内丹家之学道,也要从读书始,故有“未有神仙不读书”之论,直至悟道之后,所有经典全是多馀,心中一字也无,原来大道不在书上。人世间的学问,涉及百科万事,浩如大海,穷尽毕生精力不能得其万一,然而悟道之后,发现人类最高的学问就在自己身上,是研究人本身的学问。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有一句警言:“人,要认识你自己”,西方哲人苏格拉底和马克思都以自己的智慧体悟到这点。马克思甚至预言未来人类的各门科学将统一成为一门科学,即“关于人的科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钱学森教授也在晚年提出“人学”、“人体科学”、“人天科学”的概念,虽然至今中国上层还缺少这样的大智慧,但却得到全世界亿万民众的呼应。

 

内丹学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其中集中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内丹学的开发、研究和传播必将为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作出贡献。佛教唯识学以为人的最高智慧有“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直到“法界体性智”。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修至无漏,得成所作智;意根(第六意识)无漏转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至无漏得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至无漏得大圆镜智;至修持完成转智之全功,连第九阿摩罗识(Amla,亦称无垢识、白净识)的无始无明种子都转,得法界体性智。又据《了义海》,由明空不二证得体性空为法身;由空乐不二证得自性明照为报身;由空悲不二证得不灭而显万象为化身。由专一瑜伽见灵明性体之明照为大圆镜智;由离戏瑜伽得彼二无混、各各分明为妙观察智;由一味瑜伽得彼二无分为平等性智;由无修瑜伽得任运成办,为成所作智;修成四瑜伽得大手印之性空,为法界体性智。

 

世间之修持功夫,欲祛病健身、返老还童,则丹道之命功最佳;欲转识成智、出神通灵,则禅密之性功最妙。其实禅宗、密宗诸法门之修持,无非追寻人之一点灵明性体,然人此一点灵明性体,本自具足,且与佛陀无异,所差仅是佛为觉为智,俗人为迷为识而已。迷则迷自本心,觉则觉自本性,人一旦觉悟,则灵明性体本不假修持,但能调驯之,保任之,切莫污染,而修持亦是徒增污染矣,因之丹道性功靠自悟,走以铅伏汞之路。既然人人之灵明性体都如佛陀一般无二,则密宗四瑜伽修持所得之种种大智慧人人亦潜在着,常人亦偶有性光显露,日常生活中亦会透出此种种大智慧,必非可望而不可及之事。就学者而言,做事做学问亦应视作一种修持,人能对万事之隐情、中西学术之奥妙乃至各学科细微之分别,如掌上观纹明察秋毫,则为妙观察智之流露。直到学问达到会通中西、古今一贯的境界,少了分别心和差别相,则是平等性智之发现。学者在做学问上一门深入,最后达到融会贯通、了如指掌的高境界,可谓大圆镜智之激起。人之处事治学熟能生巧,由巧通灵,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建功立业心想事成,则为成所作智之应用。

 

人之为人为学,立功、立德、立言达此四种境界,则法界体性智必大放光明,成为具有大学问、大智慧之哲人。由此可见,释迦、老子距离我们并不远,人人可得而师之,人人可以与之对话,人人可具此浩然正气,成为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之真人。修道有成之士,必能推往知来,视治天下如运诸掌然,皆可担当治国用兵之大任,为拨乱反正、扭转世局之高人。孙中山先生讲“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就是要求吾人作一个“正大光明”的人,直(直养而无害)、义、道(配义与道)三字,则是正大光明的根基。《孟子•公孙丑》云“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其《尽心下》又讲以养气功夫变化人之气质的程序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些话亦隐含了“正大光明”、“集义生气”的真义。世上万事有正义与邪恶之分,人亦分为正义之人与邪恶之人,正义之人为正义之事而振臂高呼,气机鼓荡,便是集义生气之例证。人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人存此至大至刚正义之气,则可在危难之际为正义事业,“虽千万人,吾往矣”。

 

《庄子•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在这段话中,“唯道集虚”首先要求“虚其心”,心达到虚无空灵的境界,则与道相合。老子《道德经》云:“致虚极,守中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16章)“致虚极,守中笃”,就是“唯道集虚”的功夫。世上万事万物皆始于无,始于虚,始于弱,道家“观其复”则返其初始状态而用其无,用其虚,用其弱。虚己待人则得人,无心虚受则全事,此所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吾有四句话云:“大道无恩怨,清平是我心。坦然而虚受,时变敢力行。”1989年钱学森教授得到友人书赠一帧“咏竹”的条幅,上写:“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这两句话实是钱老一生的写照。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说:“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之一,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能力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段话十分中肯,应该说代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看法,也是每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看法。其实中国能有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和平时期,导弹核武器的威慑力量起了关键作用。假使没有钱学森教授这批有民族气节的科学家毅然回归祖国,假使没有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科学家为创建“两弹一星”的科研队伍而忘死取义的无私奉献,中华民族将仍然难以摆脱日本军国主义者瓜分中国的危险,将像伊朗和朝鲜那样面临美国霸权主义者的核查和侵略威胁。钱学森教授晚年倡导人体科学的研究,这项研究在我们这个国度里所遭受的政治干扰是国人皆知的。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二章 ②《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二章 ①《丹道法诀十二讲》中卷


附:丹道法诀十二讲 【中 卷】 目 录

 

辨难答疑第十一讲

第一章 丹道之调研(上)(中)(下)

第二章 丹道之修真辨难和答疑

    第一节 三家四派丹法之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丹道对灵界的设定

第三节 积德通灵,集义生气,唯道集虚(上)(下)

    第四节 丹道形、气、神之修炼要义

    第五节 丹道铸剑功略说

    第六节 为学与为道

第三章 丹道筑基功

    第一节 无食、无念、无息

    第二节 填髓法和抗寒功

    第三节 藉众术而共成长生

    第四节 自发声与自发功

    第五节 站桩功再探

    第六节 丹道入手功

出生入死第十二讲

  第一章 人是什么

    第一节 人的宇宙原理

    第二节 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三节 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四节 人是多种生命的共生体

    第五节 人和自然环境共存

    第六节 人与社会历史同步

    第七节 人是文化的载体

    第八节 人是形、气、神的三重结构体

  第二章 人的基本生命活动

    第一节 生与死

    第二节 病与老

    第三节 过激行为

    第四节 性活动

    第五节 睡眠与梦

  第三章 人为什么活着

    第一节 人生不过是几句话

    第二节 人生的需要和瞬间的觉受

    第三节 人生之问

    第四节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主要参考文献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