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传佛教:回答觉遍大师关于七清净的提问《宣隆大师传 》(八)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宣隆(Sun Lun 即 Sunlun),也译孙伦,是南传佛教著名的成就者,初出家时的法名是 U Kavi(or U Kawi),因此,他仍是沙弥时,大家都会称他为迦韦师(Shin Kavi)。迦韦大师(Sayadaw U Kavi)是成为比丘后的尊称。当他仍是沙弥时,由于尊敬他的成就,有些僧腊或地位较高的大师也会尊称他为大师的。回到敏建镇家乡宣隆村的寺院定居后,他渐渐为善信们完整地尊称为:敏建宣隆古创大师迦韦(Sun LunGu Kyaung Sayadaw U Kawi of Myingyan),意即敏建镇宣隆村古创寺(洞穴寺)之迦韦大师;简称宣隆大师或迦韦大师。


南传佛教:回答觉遍大师关于七清净的提问《宣隆大师传 》(

 

 

觉遍大师Gyok-pin SayadawU Tikka)请迦韦大师解释七清净(1),迦韦大师说:「我不懂这些术语,可以用我所了解的方式来说吗?」获得同意后,迦韦大师便作了如下的解说:

 

禅修者首先向佛陀表示敬意,然后分享他的善业,把他的功德向全世界发散,普及到每一位 众生。接着,他把自身(五蕴在禅修时段内奉献给佛陀,更捐出自身(五蕴在规定的时 段内进行禅修。当他得到相当的定力后,他会突然留意到身内生起的某些感觉的;他要不看 任何东西,双目保持紧闭,口部不发出任何声音,更不移动双手与身体,他只观察在自身内 部刚生起的感觉。那个时候,五个感官(五根——眼、耳、鼻、舌、身等皆可全面受控, (在那时段中并没有作恶业。)这就是(一)戒清净。

 

当心意固定在那个感觉(禅修对象)上 时,那就是(二)心清净。

 

由于同时有戒清净与心清净,他便可如实地感知到事物了。他怎 么样做得到呢?当他继续观察感觉时,他发觉)身体的毛孔好像发光,就像(打火机的) 火石被击时散发出火花一样;看到这种现象,禅修者了解到:实际上并没有身体、没有头颅、 也没有四肢,(只有现前的物质现象而已);错误的身体观念(身见瞬间消失,而实相(Reality) 则被揭露出来,这种清晰的洞察就是(三)见清净。

 

届时,他对佛陀的信念也会变得坚定不 移的,这就是(四)度疑清净。那时,禅修者会觉得非常喜乐,而随着喜乐,一道光芒会出 现在他的面前,由于他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安宁与舒泰,他的心会被吸引而紧紧地抓住(执住) 那道光芒,那就是所谓的陷溺于十种内观智的危害(2)之中了。禅修者跟着反思他所紧紧执着 的奇妙感受,不久之后,他开始了解到:此等境界只不过是里程碑而并非正道,他不应执着 此等(令人喜乐之安宁)境界的,于是他会重新继续专注身体的感觉,这就是(五)道非道 智见清净。

 

接着,剧烈的痛苦感觉会在他的身内再次生起,作为禅修对象的感觉时高时低地 波动不停,禅修者要徐徐地(逐渐地)调节他的心意,(注:即十分精细地调节信、精进、念、 定、慧等五力,让心意潜入感觉之中,)令波动停止、安住于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之点上,即 正确的中间位置上,那就是(六)行道智见清净。

 

就在那一刻,(七)智见清净很清楚地生起 了,就像子弹被射出时的火光一样,(那就是令烦恼或污染消灭的道智(Magga Nana)。)

 

(注:数字(一)至(七)是译者加入的。)

 

觉遍大师很满意迦韦大师的解释,并嘉许地说:「你的解说(比我从传统中学到的)更加好。」 〔有关七清净的讨论到此完毕。〕

 

注(1七清净:清净的巴利文是(Visuddhis)。此术语出自上座部佛教的《清净道论》。源头可考 北传《中阿含经》之《七车经》。它是戒、定、慧三学的进一步细分,成为修习的七个阶 段:

1戒清净ST/aVisuddhi),

2心清净CV油Visuddhi),

3见清净Di//h+Visuddhi),

4度疑清净(KaMhdvitarainaVisuddhi),

5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dmaggaAdpadassana Visuddhi),

6行道智见清净Pa/paddAanadassana Visuddhi),

7智见清净Na^adasawaVisuddhi)。

第(3)见清净到第(7)智见清净,可再细分别为十六观智,即内观智发展的十六个阶段。

 

注(2十种内观智的危害:巴利文是(VipassandUpakki/esa or Vipassanupakki/esa)。英文是(ten dangers or Insight defilements)又称「十种观染」或「十种内观智的杂染」。当正念与正定增强时,一些奇异的现象或强烈的体验将会相应生起,令修行者误信修持已成就道果(邪 见)与产生执着,因而停滞不前,这就是内观智的十种杂染。除了第十种的微细「欲求」 是真正属于「能染或烦恼」之不善法「杂染」外,其余九种确实是正确禅修的成果,仅是 染污烦恼的所缘,是可能诱发烦恼的缘而已。它们在「生灭随观智」初期时会特别显著, 行者必须十分小心。这十种危害是:

光明Obhdsa)在禅修中,闭目也可以看到身体发散出微弱或灿烂的光彩。

Nana)生起新奇、令人兴奋的「智慧」,包括内观智、哲理或观念。

③喜(PTti):生起狂喜的感受。此适意感受虽较优质和纯净,禅修者若一时大意,执着 便会生起。

④轻安(Passaddhi):生起心的轻安。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⑤乐(Sukha):指在修禅时所生的胜妙之乐,遍满全身。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胜解/信解Adhimokkha)生起对三宝功德的了解、思惟与无比的信心。内心会开 始思虑、计划实行禅修以外的事,如弘法、出家等等。最终他会感到情绪紊乱不安。 最好还是继续修习。

策励/精进Paggaha)指善巧运用平衡精进力于修行,他不爱睡,也不感到疲乏, 而且能长时间、热切地进行修习。这种过分精进会导致精疲力尽。

⑧念(UpattMna)熟习念住,念力强而顺畅,修行者不会错过任何要专注的感受,即 使细微的现象都会被觉察到。那时,一些禅修者会误以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亦会有 禅修者被各种禅相Mmitta)分心。

⑨舍(Upekkha,Equanimity)上述强而顺畅、持续有力的念力将会引发平衡和不受干 扰的「舍境」,十分泰然、沉着,这时禅修者对于内外现象都能保持中立,能轻易入 定而不需强求。这境界非常平静与安稳,若持续太久,禅修者会误以为已证得阿罗汉, 如果他执取这种见解,他的心就会搞得胡涂与苦恼不堪;因为当「舍境」消失后,他还会自以为是真的。

Nikanti)这是指对于以上九种杂染现起的微细欲求与执着。禅修者会因满足于 那些境界而不再努力及精进;如果他以为这是法的巅峰,那么他便会歧入邪见;而如 果他自以为是已经获证圣道与圣果了,那就会偏向贡高我慢;若他继续执取并再渴求, 他便会堕入有为法的缠缚之中。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