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也是个俗汉——《花出青嶂》选章

赵跃辰等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因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沩山)师竖起拂子。

    后僧遇王常侍。侍问:“沩山近日有何言句?”

    僧举前话。

    常侍云:“彼中兄弟,如何商量?”

    僧云:“借色明心,附物显理。”

    常侍云:“不是这个道理。上座快回去好。某甲敢寄一书到和尚。”

    僧得书遂回持上。

    师拆开见画一圆相,内写个日字。

    师云:“谁知千里外有个知音。”

    仰山侍次,乃云:“虽然如是,也只是个俗汉。”

    师云:“子又作么生?”

    仰山却画一圆相,于中书日字,以脚抹却。

师乃大笑。

 

王常侍,居士。禅宗公案里留下名字来的开悟居士为数甚少,王常侍是其中一位。

 

这公案里,到“借色明心,附物显理”这里,王常侍明显不认可这位僧人的认识。说起来,这位僧人说的话道理上并没错,但是从禅宗的法眼上来看,这是思维所得,话说得浮浮泛泛,没有真实心行基础,没能直接说出这是借行为显示一切众生本具的“能动”。当然,行为看上去也是色,本觉的能动说起来也是心,所以会有“借色明心”这样笼统的话说出来。而“附物显理”更是把祖师的行为,看成仅仅是被动的“理体”。而宗下真正的修证,一定跟心行紧密结合,不仅仅是个道理。

 

这位王常侍显然是明白如何用心的,他把自己用心的方式表达在信里,让这僧人带回去给沩山禅师看。沩山一看评价甚高,称王常侍“千里外知音”。那个圆圈里写上个日字,好在哪里?王常侍是在表达一种锋利而干净的用心方式,是殊胜的引导方便。掌握此方便者可以迅速学会如何生心不着相亦不离相,学会后还可用此方式护持不失。可见居士里也是有明白人的。

 

这时候仰山插话了,他说,这王常侍虽然很好,也还是半青半黄的夹生汉,“俗人”。自然,沩山就要仰山说说,再往前应该如何。仰山用行为说话,他不是简单地否定那个圈中日字,而是自己也写了一遍,写了再擦掉。就是说,这样用心虽然好,仍然是阶段性的。用熟了到一定阶段,这样的殊胜方便也会要放下的。所谓“法如舟筏,过河当弃”。但是,如果根本没学过、用过、达到过这圈中日字所代表的,那么后面的擦掉也就完全不成立了。

 

沩山大笑,是赞扬。

 

联想现在禅宗的不振,缺少王常侍这类有效的引导方便,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此法如今仍然在,跟很多大致只适合出家法师来修的方法不一样,此法对出家在家的佛子都合用,是在家居士难得的方便。只是,初学的时候有些难度,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能学得会。当今时代,能学会当个沩山口中的知音、仰山口里的俗汉,也是超过期望了吧。

 

(补注:后来检索灯录得知,王常侍是沩山禅师很正式的嗣法弟子,不仅仅自己超越了二元对立,还引导了米和尚开悟。而米和尚也很正式地嗣法于王常侍。这样王常侍就成为灯录里唯一有记载传法于出家人的居士,非常特别。就此而论,王常侍在禅宗居士里的重要性要超过著名的庞居士。)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