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院巡礼 | 医学技术学院:医工融合,“医”路同行

启航北理,筑梦未来。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携手各学院陆续推出“学院巡礼”系列文章,以便考生和家长深入了解我校各学院人才培养特色等最全资讯。热忱期待胸怀爱国情怀、励志奋进的青年才俊,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逐梦前行,北京理工大学已搭建起坚实平台,助力你的鸿鹄之志在此翱翔!

本期文章带您领略医学技术学院风采。


01

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承载“发展新兴医工,筑牢特色医科发展根基”的建设使命,始终坚持“四个面向”,以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目标,以探索医学新方法、创新临床新技术为指引,瞄准国际前沿和“卡脖子”关键技术,聚焦发挥理工科技服务临床医学的能力和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驱动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努力为国家培养医学技术创新领军领导型人才。


02

历史沿革

时间

内容

2003年

一级学科硕士点

2007年

国防特色学科

(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

2011年

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3年

工信部重点学科(融合医工学)

  自主增列二级学科博士点

2018年

医工融合学科群、

医工融合研究院建立

2020年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2021年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可授医学学位

2022年

医工融合与医学技术学群 

  列入校“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方向

2023年

汇聚力量,优化医工板块,

ESI 临床医学进入全球前1%


03

师资队伍

医学技术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学缘分布广泛、学术思想活跃、年轻并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师75人,其中正高级20人,副高级18人,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71人。拥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领军人才7人。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下教师占比54.6%,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教师约74%。


学院人才队伍


04

培养特色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它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融合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和计算机科学,运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获取和产生新知识,促进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命系统各层面丰富生命科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深化人类对生命现象的认识,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创造新设备,研发新材料,提供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伟大使命。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贯彻“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秉承“激励创新、德学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突出“保障人类健康、服务国防需求”的专业使命,充分发挥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与医工融合学科群”的多元化工科基础优势,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掌握生物医学工程坚实的基础理论,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前沿发展动态和方向,可服务于医工行业的领军、领导型人才。

本专业的主干知识体系和技术领域以电子信息类为主,同时需要掌握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核心课程包括:生物医学工程导论,生命科学进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及实验,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医学成像原理与图像处理,生物医学检验仪器,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及实验,医疗仪器注册与监管等。此外,还包括具有专业特色的选修课程,包括医学伦理学,数据挖掘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脑功能分析技术,生物力学与仿真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生物医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等。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专业除了生物医学工程普通班外,还设有三个本博连读特色班,即医工融合实验班、生物医学工程实验班(徐特立学院学生可选)和协和医班(与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

张军党委书记与医工融合实验班学生交流

医工融合实验班学生在河北医科大学进行学习

“协和医班”开班仪式

为提升学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学院依托中日友好医院、宣武医院、阜外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权威医疗机构和医工头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临床一线情景化实习实践教学。

学生在企业实习开阔视野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与帝国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立的“3+1+1”联合培养项目已有多年合作基础,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开阔视野以及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更多选择。

搭建融合平台、引育交叉人才

整合内外资源、熔铸特色医工


05

学科建设

通过生物医学工程与医学及生命科学的有机融合,以“医工结合”为特色开展医工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面向国际前沿和国民经济、国防重大需求,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项目,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挥我校理工和医工结合的优势,形成了6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脑科学与神经工程、航天生物医学工程、医用材料与再生医学、医学影像技术、激光医学与医用检测技术、先进医学技术。


脑科学与神经工程

(前瞻性方向)


面向人类健康和国防需求,聚焦认知脑功能、疾病脑机制,开展脑功能增强和脑疾病防治的研究,重视医学人工智能发展,具有生物医学工程与电子信息科学的交叉学科特色。重点开展医学影像分析、人工智能算法、脑机交接口技术、无创脑功能调控技术的研究,应用于脑科学、临床医学与军事领域。


航天生物医学工程


面向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复杂空间环境制约,发展先进空间生命科学仪器平台,发现生命科学新知识新现象,发展航天医学保障技术和新型生物技术等,形成医与工结合、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结合的高度学科交叉特色。重点研究空间生命科学载荷、空间微流控芯片和器官芯片技术、空间环境生物医学效应及其分子机制、航天员健康监测、检测和保障技术、空间药物生物技术、空间生物安全与防控技术、天体生物学等。



医用材料与再生工程

(基础方向)


面向临床医学应用、生物制造科技前沿及未来医疗新科技,开展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制造、人体组织构建、类生命系统构建、微纳医用机器人、创新核酸药物等前沿基础研究以及关键技术研发,并开发血液净化、药物缓控释、功能植入体、医用复合与衍生等新兴材料的应用产品。


医学影像技术

(基础方向)


紧扣临床需求,重点研究跨尺度先进成像技术和智能图像理解方法,为临床提供无创可视可感的新技术、为多模影像提供智能分析的新方法、为诊疗过程提供数字孪生的新模型。本方向承担“数字诊疗”、“主动健康”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承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所研发的新型成像算法、核心部件以及智能图像分析算法、数字重构技术,已经技术转化形成医疗器械,获批NMPA医疗器械注册证4项,直接服务临床。


激光医学与医用检测技术

(基础方向)


紧密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利用电子学、光子学、分子生物学、药学以及纳米科学等多学科技术,重点开展质谱、光谱、电镜、生物电信号检测方法研究,在光动力疗法和无创光疗等光学治疗技术的量效关系和生物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开发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检测技术及类器官芯片技术,揭示重大疾病产生和调控的分子机制,在生物医学快检技术与成像以及智能诊断专家系统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


先进医学技术

(临床特色方向)


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医学问题为基础,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开展先进医学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诊疗装备和数字诊疗技术,助力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可控发展。


06

科技成果

        近年,学院教师在InfoMat、JA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Nature Communications、Radiology、Science Bulletin、 Biomaterials等知名顶级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近60篇,主持参与“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人工智能”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研发、联合重点项目等55项,获批科研经费约1.5亿元。

学院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建有脑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融合医工系统与健康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医药成分分离与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心、研究院等多个基地开展产教融合创新医疗产品开发与成果转化。 

学院年均申报专利40余项,与医疗头部企业等达成成果转化十余项,多个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及医疗器械迭代升级。

科研平台


07

创新实践

近年来,在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iGEM)、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挑战杯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等国际国内顶尖综合创新创业竞赛中,荣获金奖数量共计8次;在交叉学科背景下,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为契机,全覆盖、多广度组织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参与面向数学、计算机、生物、化学、医学等多领域重大学科竞赛,并荣获了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特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竟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项。纵到底、横到边动员学院专任教师和兄弟学院拔尖创新人才指导学生开展双创,年均产出60余项创新创业成果。

01

学院学生团队多次获国际遗传机器工程竞赛金奖

学院学生团队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一等奖

02

03

2023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中学院学生团队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学院学生团队获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银奖

04

05

“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学生获特等奖

2023年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获二等奖、三等奖

06


08

学生风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9

就业前景

在交叉学科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就业方向涵盖生物、化学、材料、计算机、光电、信息、机械等领域,毕业生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工作单位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通用技术等大型国企;

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科研院所;

协和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肿瘤医院等医院;

联影医疗、迈瑞医疗、GE医疗等知名医疗企业;

联想、百度、阿里、华为、字节跳动等国内外知名大公司;

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行业,主要从事科技开发、工程技术等工作;

在党委组织部门选调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以及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进行深造或教学科研工作。

当前学院正围绕面向健康中国战略亟需,瞄准生医工和医学技术领域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打破“卡脖子”难题,引育一流学者,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学院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工作,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积极培养生医领域“胸怀壮志 明德精工 创新包容 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

出品 |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来源 | 北京理工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责编 | 张天淼

审核 | 姜艳 王浩宇


点击下方图片,直接进入“云高招”小程序 ↓

要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四连击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